崇祯末年(约),宫廷乐官魏双侯(字之琰)避难东渡至日本,在长崎定居其四世孙魏浩(字子明)将其祖传中国古代歌曲在日本京师教授学生,当时称为明乐”。为了便于传授,从余曲中选辑刊印成书,取名《魏氏乐谱》(有年序)。
该书注明的伴奏乐器、管乐器为笙、笛、横箫、篥;弦乐器为小瑟、琵琶、月琴;击乐器有大鼓、小鼓、檀板、云锣等,均是魏氏东渡时带去的中国乐器。
《魏氏乐谱》各曲多注有燕乐宫调名称:道宫、小石调、正平调、越调、双角调、黄钟羽、双调、仙吕调,共8种。日本学生称之为“明乐八调”。用这些名称来对照乐曲的实际情况,大多符合南宋蔡元定的燕乐二十八调理论。但由于明乐八调的乐谱并不全是南宋传下来的,而历代的燕乐宫调理论又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些调名和乐谱中表现的宫调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年,魏之琰73岁,于一月十九日去世。从上述魏之琰的生平信息来看,其年纪尚轻就随兄长在海上历练,反而在中国地区的活动轨迹、经历几乎无从可考。而他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如何学得的音乐?为何学习这些音乐?这是什么样的音乐?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而这些疑点都使得他的身世越发显得扑朔迷离,反而吸引更多学者驻步探究:且将其已知的信息暂搁,既然无法直接从“魏氏乐”之源头人物看清“魏氏乐”真相,那么乐谱本身的研究分析;就成为了研究的重中之重。(二)《魏氏乐谱》之翻译在谈乐谱本身之前,不得不提将这种诗词音乐制成乐谱的第一人——魏皓,(~),其为魏之琰的四世孙(曾孙),字子明,号君山。由于留有《君山先生传》,后世对于他的个人基本信息无甚争议。只是林谦三和转引林谦三相关介绍的《(魏氏乐谱与冲绳工工四》②中,认为此谱的编辑者为平信好师古,但从明和五年版《魏氏乐谱》中平信好师古所写跋文来看,他只是依魏皓所邀,对歌词进行校订而已:“……故子明氏欲取其乐谱教百曲刊谱梓以便学者,使余校订其文字章句。余诵肆之暇,参考文体明辨,草堂诗余,及诸家之集等数本,以订其讹谬”所以我们有理由认定魏皓才是《魏氏乐谱》的真正编辑者。此外,笔者在明和五年《年)版的《平安人物志》中,在画家一栏中见到了“钜鹿民部”魏皓的名字。既然魏皓也通晓画画,那么他的绘画技术与绘画的思路对于编辑魏氏乐谱,是否有重大的影响呢?或者说,同样都以方格作为记谱的形式,而只记律名而不能体现板眼的《韶舞九成乐补》(见图2)与《魏氏乐谱》之间的差异。
3月21日,全国十二所高校研究《魏氏乐谱》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及音乐家、作曲家,齐聚福清,参加由黄檗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魏氏乐谱》研讨会。
《魏氏乐谱》是明代宫廷乐谱专著,十七世纪由福清人魏之琰带到日本。年魏之琰嫡孙魏皓整理出版。年它的影印本辗转回国,深受中国音乐界、学术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