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一起来充电吧!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蹴鞠》明·钱福
▲踢球舞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蹴鞠”。
这首词义优美的《蹴鞠》,
是明代状元钱福的一首诗,
描写的是古代的一场女子足球赛。
巾帼不让须眉,读来荡气回肠!
古代女子踢表演式的足球,
没有激烈的对抗与竞争,但讲求
技艺高超,姿态优美,称为“白打场户”,
即不用球门,每人独个儿踢,用脚、肩、头、背等部位
与球接触,不让球落地。
在古风浓重的闽南地区,也有这样一种舞蹈,表演者除了司球者,其余均为女性
表演形式即以脚踢球,以手抛球,
和以身体其他部位——肩肘等部位等碰球和接球,
因为多以丑角戏谑,表演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闽南踢球舞的故事。
今天上午,由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台海网协办的
非遗大课堂——传统技艺系列讲座
踢球舞的传承和艺术特点
隆重开讲!
4月13日,非遗大课堂——传统舞蹈系列讲座之“踢球舞的传承和艺术特点”在厦门文化馆精彩开讲,我们邀请到了原厦门市歌舞团著名演员杨琳珍老师到现场解说与表演,一起回溯“踢球舞”源流。
源起
踢球舞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游戏“蹴鞠”。“蹴”即“踢”,“鞠”即“球”,“蹴鞠”即“踢球”。
“蹴鞠”最初为一门军事体育运动,用于是在娱乐中训练士兵。《后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兵技巧十三家”之内。
自汉代始,“蹴鞠”逐渐成为上至皇宫达官显贵,下至普通平民百姓所喜爱的游戏。它逐渐朝两个不同方向发展衍变。一是通过在游戏竞赛中不断增设各种规则,使比赛更加激烈,朝着足球方向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
另一个发展变化是在娱乐游戏中通过与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的结合,逐渐舞蹈化,从而成为一种“蹴鞠舞”。
图为《千代田之御表-蹴鞠》。日本学者认为,日本蹴鞠最早是随佛教由中国传入
唐宋朝时,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喜欢“蹴鞠”,唐代《内人踢球赋》载述,“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疑履地兮不履其地,疑腾虚兮还践其实”,把女子踢球描写得惟妙惟肖。唐太宗、唐玄宗、宋徽宗都是“蹴鞠”高手,奸臣高俅甚至凭高超的“蹴鞠”技巧赢得了宋徽宗的宠幸。
那么,踢球舞如何在闽南发展起来呢?
“踢球舞在闽南的发展”
宋元时代的泉州人文鼎盛,特别在南宋时期,当时朝廷的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大批赵氏皇族进入泉州。他们带来众多原属宫廷的歌舞伎,终日“夜饮妆戏,提傀儡以娱宾……学歌唱戏舞”等,推动了泉州民间的歌舞、戏曲等艺术繁荣和发展。
宋末元初,名赵氏皇族被管理泉州军事、民政和市舶大权的蒲寿庚所杀,大批原属皇室贵族的艺人流入民间,盛行于宫廷的舞蹈广泛在泉州民间流传,后来逐渐发展成南戏、梨园古戏。
后人结合“踏球舞”与梨园古戏,最终发展成踢球舞这种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自宋及清,踢球舞在泉州已十分普遍。
后来的踢球舞艺人又吸收南少林武术,持球手的动作则吸收武术“三股叉”表演动作,发展成为“抖球”、“滚球”、“颠球”、“晃球”等系列表演和技巧动作。他们结合高跷技术,发展成为高跷踢球舞蹈,使泉州踢球舞的形式和种类更加丰富。
宋、元南戏泉州梨园戏古剧目《郑元和》(亦名《李亚仙》)中保留有“亚仙踢球”的场面,人物有旦扮亚仙,丑扮李妈,四小旦扮女伴,净扮持球者,共七人。情节为郑元和赴试途中在苏州遇名妓李亚仙,为亚仙的美貌和真情倾倒,是日来到亚仙所在卑田院,鸨母李姐招呼亚仙及众妓为郑元和舞弄《踢球舞》。其舞蹈即直接保留了唐代宫廷“踢鞠”遗风。
另一方面,泉州高甲戏以丑角艺术见长,泉州踢球舞加入丑婆表演动作,妙趣横生,极尽诙谐戏谑。这些表演使得这种舞蹈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流传、影响了闽南各地的民间踢球舞。泉州高甲戏《抢卢俊义》中的《踢球》,也辗转继承了宋时市井的民风民俗。
踢球舞艺术特色
舞蹈的名称
直观地反映了
该舞蹈最重要的特色
那就是以脚踢球
以手抛贡球
和以身体其他部位碰球接球等
踢球舞表演
1
主要角色
泉州踢球舞一般按娘、婢、女丑等角扮演,除司球者外,其余皆为女性。还有一种彩球弄舞队形式,一般为一男舞彩球,彩旦一人,彩婢四或六人,随后是手执洞箫、南琵、月琴、二胡以及打击乐小叫、铜钟、响盏的演奏者。
2
表演形式
表演大致可分为舞台彩球、踩街彩球和高跷彩球三种类型。高跷彩球因受高跷的制约,动作上不如其它两种翻跃自如。踩街彩球主要是在踩街活动中行进表演。
踢球舞源远流长,至今保存多年来我国古老“蹴鞠”的面貌和风韵,结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闽南特色,让踢球舞极富观赏性,也极具艺术价值。
传承
杨琳珍老师从事文艺事业数十年,是踢球舞的资深表演者。
据其介绍,表演踢球舞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表演过程中常常需要做武术、杂技等动作。
作为踢球舞的传承人,杨琳珍表示,在过去,每逢有红白喜事,踢球舞艺人就会上场表演,将传统的民间舞蹈展现给观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踢球舞面临着没人接班的难题。
现场
在非遗大课堂上,杨老师载歌载舞,
不仅生动解说了踢球舞的来源,还带领现场的大小朋友们,通过一系列标准而优美的动作,亲身示范了踢球舞的精髓,
一起来看↓
别看杨老师已经退休了,
但表演起舞步来,
依然有着年轻时的婀娜风采,
特别是通过表演小碎步
依然能表现出姑娘家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形态,堪称一绝!
不仅给大家领舞,
老师还不时手把手舞姿
动作、神态,都必须很到位,
老艺术家对非遗传承的
拳拳之心,让人感动!
老师教得仔细,学生也学得认真,
在短短一个小时内,
通过细致的示范教学,讲解,
大家已经慢慢能跳出一段连贯、优美的踢球舞
闽南的舞蹈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大都善于传递情绪,感染力极强
与拍胸舞荷尔蒙遍地的男性气息相反,
踢球舞则表现了女子温柔曼妙的一面,
其中还加入了丑角表演动作,
妙趣横生,极尽诙谐戏谑,
使得这种舞蹈成为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
在现场,我们还请来一只民间舞蹈队,
表演了一小段“踢球舞”
让大家大呼过瘾
只见舞蹈者用竹竿舞动着固定在上面的球,
伴着音乐节奏前后跳跃,旋转舞弄;
女丑舞动着花带,翩翩起舞,
她们或踱小碎步、或叉腰返身、
或托球、或捧球,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表情十分丰富,妙趣横生。
视频奉上↓
02:21随着精彩舞蹈的结束,
我们今天的非遗大课堂也步入了尾声,
课后,同学们围着老师,
比出精致的兰花指,合影留念
也许,下一个踢球舞大师,就在她们当中
非遗大课堂课后杨老师大家一起合影
■■■■■
所以,
我们来总结一下,
有这样一种舞蹈,
她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
这种游戏后来演变为两个分支
一支成为了现代足球运动
另一支则辗转来到了闽南,
吸收、改造、演化、传承、发展
她穿越千年,在时光里褪去了杀伐与征战
但依然保留着人类艺术里面
最美好最本真的面貌
乐观、开朗、柔美、诙谐
她就是我们的“闽南踢球舞”
这也许也是我们必须将她传承下来的缘故吧
台海网非遗大课堂下期预告
深入绚丽多彩的非遗世界,了解鲜为人知的“守艺”故事。
在4月27日非遗项目非遗大课堂上,我们将欣赏到漳州舞蹈家协会的老师带来的《大鼓凉伞》表演技法,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