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成都隆重开幕。彝族银饰、彝族建筑、彝族民歌、傈僳族火草织布、会理绿陶等等,凉山馆内的非遗保护成果惹人眼,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观看。此外,本次非遗节其它各地馆内的亮点也不少,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川滇银匠珠联壁合续佳话
年6月10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成都隆重开幕,我州国家级项目彝族银饰打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勒古沙日随队来到成都参加此次盛会,这是他连续第六次参加国际非遗节。
在凉山馆专为他设计的展位前,他特意用两个玻璃专柜展示着两件银饰作品:一件是张开翅膀翩翩起舞的银凤;另一件是回首收爪、眼神犀利的一只雄鹰,足见他对这两件银饰作品的重视,同时他也想以此证明,只有想不到,没有他勒古沙日打不出的银饰。
今年2月22日,由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和州非遗保护中心联袂举办的国家级项目彝族银饰打制技艺培训,联合国命名的“民族民间工艺大师”寸发标大师受邀,从云南大理新华鹤庆北上授艺,而勒古沙日正好在该培训班,应勒古沙日的邀请,寸大师在课堂上顺手随心设计了这两件作品的画稿,交勒古沙日存念。勒古沙日是我州仅有的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一,而寸发标也非等闲人物,像寸发标这样由联合国命名的大师全国也只有区区20人,可谓凤毛麟角。两人有幸在泸山脚下、邛海之滨相识,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彼此交流银饰打造技艺的不同风格、市场需求、传承人培养等,共同谱写了一段川滇手工艺人共兴共舞的佳话。
勒古沙日从西昌培训班回到布拖后,耕时两个月,匠心独运,精心制作,运用锤、打、堑、刻、镂、焊等纯手工技艺,将寸发标大师的画稿变成一件完美的工艺品,可谓珠联璧合,尽管寸发标大师因故没有来到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现场,但这一融汇着寸发标和勒古沙日二位大师智慧的银饰作品,仍然传诵着川滇艺人的佳话。
一鸣惊人的天籁之声
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和四川省电台岷江音乐频率为了展示耗时两年,行程万里的“声音档案”之成果,这次非遗节特意在省非遗中心二楼,分版块、分地域、分歌手展示了他们蔚为壮观的抢救性保护的成果,并特意在二楼设置“寻找天籁之声”舞台,邀请羌族多声部、甘孜州九龙县麻达咪山歌、彝族高腔、阿惹妞等传承人现场表演。
由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选送的“表哥表妹组合”可谓一鸣惊人,这对来自彝族民歌之乡雷波县的组合,声音高亢嘹亮,纯净清新,深得观众喜爱,在开幕式当天,主持人还特意安排了歌手和观众互动环节,现场教学《阿惹妞》情歌,给现场增添了诸多情趣,有不少青少年在凉山展位戴着耳麦神情专注地聆听凉山各种民间音乐的天籁之声,可以说给此次非遗节期间的凉山攒了不少印象分。
美姑毕摩乐队组合
由阿铁说日、阿鲁克古、的的阿哈和曲比拉火组成的“美姑毕摩乐队”首次亮相非遗节,用“身怀绝技”一词来形容这四位常年活跃在美姑的传承人一点都不为过。阿铁说日在大小凉山有弟子数百;阿鲁克古精通月琴、马布、木叶、葫芦丝等六、七样民间器乐,且能歌善辩;的的阿哈是口弦制作和弹奏的双料奇才,是亚洲青年音乐节金奖得主;而曲比拉火是“尼姆措毕祭祀仪式”(送灵归祖)的省级传承人,能准确无误地背诵上百万字的毕摩经文。
此次非遗节,几位传承人除了现场表演外,还兼顾口弦现场制作、马布制作以及毕摩文献的书写等展示展演。
彝族建筑,第四种建筑代表
西南民大依乌教授对凉山展馆内的彝族建筑赞叹不已,在现场他提议我们一起搞彝族英雄人偶剧,情节就在这样的建筑内展开,他甚至说到了构思中的人物造型、戏剧情节、矛盾冲突、拍摄机位等,他说这个微型建筑太壮观了,并向我打听做这样一个模型要多少成本,说西南民大也想做这样一个。
州级传承人瓦托王明生是这个微建筑真正的设计者,这位来自甘洛县普昌镇阿尔乡的木匠,出生于木匠世家,其叔叔的彝族建筑营造技艺也颇负盛名,不仅如此,彝族建筑这门技艺在王托王明生叔侄居住的阿尔乡来乌村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近几年,以凉山州奴博邓海春馆长为代表的诸多专家学者对彝族建筑技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悬挑式穿枋斗拱建筑技艺被誉为第四种中国建筑技艺,彝族建筑正是这一建筑形式的代表。整个房屋不用一钉一铆,数百根柱、檩森然有序,错落有致,全靠穿枋斗拱形成稳固的结构空间,结构宽敞明亮,一点不输雕梁画栋的皇家园林。
精美绝伦的彝族漆器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吉伍巫且内心有点黯然,他说干脆把漆器作品摆在地下算了,不然从桌上被碰下来摔坏就可惜了。
拼两张桌面,摆上几件就叫国家级项目和国家传承人作品展示了,年是这样,今年也是这样。吉伍巫且从手机里翻出一些照片给我们看,他说还不如一些公司给他们做的展示呢!起码人家还为这些精美的漆器作品做了个博古架。
客观地来说,吉伍巫且所带的为数不多的漆器作品已达到了同类作品的巅峰,且不说所用的髹饰颜料全用天然矿物颜料,太阳、菜籽、指甲、火熑等纹样与比例精美绝纶、色彩润泽、比例适中和谐,具有非遗项目所说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水平。
格萨尔彩绘石刻
每次非遗节,在甘孜馆巡馆都有诸多感慨,其展馆朴实无华,且对项目的理解要比其他地市州高出一筹,不像依乌教授指评的某些展馆。
格萨尔彩绘石刻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其中一项非遗项目,有张弓搭箭的英雄格萨尔,有端坐莲花、妙相庄严的菩萨,整个雕刻线条流畅、祥云飘飘、气韵生动,叫人叹为观止,充分展现了藏族艺人对石刻艺术独到的驾驭能力。
瓷盘画也是我所赞赏的,在形状各异的瓷盘上,虽然所绘的题材都不外乎宗教、藏地题材,但其装饰性更加突出。
喜闻乐见的川北皮影
此次非遗节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出现在省非遗中心二楼川北皮影展演厅内,随着热烈欢快的迪斯科音乐声起,原来只在后台观看老师表演的男女老少直接参与其中,拿起各路兵马人物,载歌载舞,扭腰送胯,前后台欢声笑语一片,许多观众要求老板加演。
什么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不要什么高大上的目的、宗旨和意义,这样的场面完全就可以说明了文化是怎么润泽人心、文以化人的了,我们就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形式。
世界风·俄罗斯舞蹈
世界风版块中,在人头攒动的现场,我垫着脚尖观看了俄罗斯两三个舞蹈节目,青春靓丽是他们的招牌,也是他们最大的资本。
轻快的音乐、舞步、绚丽的服饰,仿佛让人想起《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中对辽阔俄罗斯大地各种民族歌舞的描写,兴许还有上世纪中苏关系同志加兄弟的美好记忆,最重要的是俄罗斯歌舞拥有当下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极高颜值,这个组合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神经和荷尔蒙分泌,虽然烈日当头,整个舞台还是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成为非遗节最具人气的版块。
趣味横生的泥塑作品《掏耳朵》
在省非遗中心楼下,活态展演的六个传承人摊位前,李长青的摊位算不上热闹,一米见方的桌上摆放着自己的头像和一件泥塑作品,名曰《掏耳朵》,作品尺寸:长20、宽18、高26cm。
此作品不看则罢,一看则愈加趣味横生,成都茶肆中之习俗荡然于心——掏者撸着袖子、伸着脖颈,拿着掏耳棍,扯着坐者的耳朵,神情专注地掏着,而坐者戴着一片菜叶似的帽子,翘着脚姆——舒麻之中有微痒呢。
这泥塑作品原来却大有来头,查得以下资料——
“钦斋泥塑”发源于清道光年间,仁寿时称陵州,其内张家桥栗林坡斑湾有一民间泥塑奇人,其技艺精湛,名震四邻八方。这人姓李名春,号钦斋,自小兼学文武,后中榜成举人,是为钦斋泥塑第一传人,时人皆知其有一“马背捏像”的神技,经过家族世代传承,传于今人李长青手中,已是第七代。李长青年生于四川眉山市,青年雕塑家、诗人、“钦斋泥塑”非遗传承人、中国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陶艺中心副秘书长、四川省美协陶艺专委会副秘书长。曾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入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五届四川省青年美展雕塑最高奖等,作品在法国大皇宫,香港九龙及国内多个城市展出,多件作品录入《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四川美术》等书刊。李长青继承家学,又曾入四川美术学院深造,二者融一,创造出既有中国传统写意特色又具象实的风格。
原来,这传承人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从陶瓷作品《红盖头》看民间文化的传承
陶瓷作品《红盖头》、《喜结连理》、《永结同心》是我在非遗创意馆上看到的几件作品,其维妙维肖,玲珑剔透的形象,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它撷取中国传统婚俗是“揭红头盖”这一经典时刻,用陶瓷作品凝固了新郎满含期待揭开红盖头,新娘子百般娇羞的“决定性瞬间”,整个作品,尺寸适中,把玩于掌,让人爱不释手。
民间文化遗产必须融入现实生活,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基本共识,侯仰军在《中国艺术报》上撰文指出:因为它来自民间,与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当下保护、传承民间文化遗产,更要使其回归本真,融入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适应与时俱进的民间文化生态,才能传承久远,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这件作品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文化创意的灵魂——趣,也引出非遗保护中的话题,即民间文化遗产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是将它束之高阁还是用活水养活鱼的理念,将它的形与意、美学情趣与当下老百性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确是个很好的启迪。
文/克惹晓夫
图/邓莉霞
主编:蒋映春副主编:苏勇
责任编辑:陈小玉
值班编辑:拉克子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