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山巅音乐史之四十一两汉三国引入的WAI族

来源:月琴 时间:2022/6/4
甲氧沙林是不是治疗白癜风的药物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1/9386472.html

打回来无数遍了,现在删得干干净净,再过不了审我就无话可说了。

上一篇我们讲的是两汉三国时期引进的外族音乐。

引进别人的音乐,必然同时要引进别人的乐器。

就像现在我们所谓的“严肃音乐”,不管你是交响乐室内乐协奏曲还是一般歌曲,配器编曲时候都至少都要使用到一部分西洋乐器,甚至干脆全部用西洋管弦乐队。

流行音乐更是如此,全套西洋电声乐器。

汉代引入来自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北狄乐和鼓吹乐,当然也是如此。

西汉时候引进外来音乐是乐曲、乐器全套。

前面我说过,那是高祖武帝真自信,所以人家是大大方方拿过来,谁敢叽歪?谁会嘲笑?没有嘛。

皇帝高官们出行、军队开拔凯旋,马背上一帮乐队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壮观威武,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学,不学才是傻瓜呢。

到了东汉末年,PS:这四个字一出来,我们脑海里大概率就会战火纷飞烽烟四起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到了东汉末年,汉朝奄奄一息行将就木,朝廷束手无策,那就只好大抓思想工作了,东汉后期开始根据需要对鼓吹歌词进行改编。

曹魏代汉之后,一位舔狗音乐家缪袭就改编了鼓吹十二曲,改编后的内容是什么呢?恭喜你,大概率猜对了。

内容是表彰曹操曹丕曹睿的武功、圣德。

这一幕熟悉吧?

同期引进的外族乐器中,除了胡笳、胡角之外,最重要的是箜篌和琵琶。

箜篌图

箜篌在汉代中后期的中原地区十分盛行。以下绿字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我写这个系列遇到这种时候总爱复制黏贴百度百科,因为总能找到槽点。

比如第一句就让人误以为是“自古以来”。

其实不是,那是汉魏时期引入的外族乐器,怎么就大言不惭是“中国古代传统弹拨乐器”了?

后面说得没错。但高明的谎言就是如此,百分之九十的真话夹带百分之十的私货,更容易迷惑人。

咳咳,不扯远了,继续说箜篌。

一提到箜篌,大家多半会想起熟悉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这一段是夸奖刘兰芝的,估计这些都是那时候评价一个女子是否属于优秀淑女的标准。

勤劳能干,还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还孝敬温顺谦恭有礼,满满的日本主妇既视感。

日本传统文化的确很多是继承自汉唐。

竖琴

大家看图就知道,箜篌几乎就跟现代的竖琴一模一样。我怀疑两者同源,不过我没有系统性深入学习过西洋乐器发展史,不敢定论,合理猜测一下倒也无妨。

按理说,这种乐器比较先进,音色也好听,表现力也很有特点,演奏技术难度也不大,为啥会逐渐消亡呢?

合理推断,大概率是因为制作技术失传。确实不懂,不敢再多说,还是说琵琶吧。

汉魏时期从外族引进的乐器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琵琶。

直到现在,琵琶(以及琵琶家族)都是传统民族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几乎可以说没有之一。

注意:汉魏时期琵琶不是现代意义、狭义的琵琶。

之前我讲过,我们现在叫做琵琶的那种乐器,是在北魏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龟兹音乐家苏袛婆跟着突厥和亲公主来到中原,带来了跟现代琵琶基本一致的西域琵琶;

还带来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西域音乐理论,然后他和隋朝的音乐家郑译一起合作整理出了一套中原音乐理论。

再次复制黏贴百度百科:

曾从其父那里学习了西域所有的“五旦”“七调”(五旦即五均,相当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等五均,每均有七声)等宫调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袛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

苏氏乐调体系了唐代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琵琶也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

这次表扬一下,总算承认了人家是“理论基础”、“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一直说百度百科并非全无价值,只是需要谨慎分辨。

夹带私货严重,尤其是不能看合订本。

《隋书.律历志》说得清清楚楚:

“今曲颈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西域,非华夏旧器”

非华夏旧器,别动不动就自古以来。

注意上边百度百科最后一句:琵琶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

这是指北魏到隋唐以后的琵琶,汉魏琵琶跟苏袛婆琵琶完全不同。

不很准确但通俗地解释一下,汉魏琵琶的后代就是现在的月琴、柳琴、阮这一类。

形制模样、发音原理大致相同,我称之为琵琶家族,都是由汉代传入的外族乐器琵琶发展衍生出来的。

琵琶,在古代也写作鼙婆、枇杷。

说到这里我想起那个著名的错字笑话,说古代一个官员送新鲜枇杷给上司,结果附带书信中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于是上司写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回复他:

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位送枇杷的官员如果当年认识我,就可以拿这个音乐史知识点狠狠反击这位促狭的上司了。

汉魏时期的琵琶是各种不同形制抱弹乐器的总称,也就是上面我说过的“琵琶家族”这个概念。

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月琴柳琴这些形制固定的后世民族乐器。那时候的琵琶家族有四弦琵琶、五弦琵琶、秦琵琶、曲项琵琶等不同形制。

前两个大约就是后世月琴、柳琴们的祖先,特点是直颈。汉代最常见的琵琶是“四弦有品、颈长体团”的那种,明显更像是现在的月琴柳琴。

正中那个才是琵琶

注意仔细看,琵琶的颈是弯的(曲项),但总的来说,普通人几乎分不出柳琴和琵琶的区别。

外形几乎一样、弦数相同、发音原理一样、仅仅品数不同、面板略有差别,明显属于同一家族,基本就相当于堂兄弟,比姑表还略亲一点。

秦琵琶也是直颈,但它是琵琶家族中的大长颈,当时又叫秦琵琶或者秦汉子,就是后世秦琴、三弦的祖先。

这是现代的三弦

说到三弦,我要聊一下日本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一种乐器:三味线。

三味线就是汉唐时代传入日本的三弦,甚至改进都不多,现代的三弦和三味线光是从外形上看,连我都看不出区别来。

惭愧惭愧,这句“连我都看不出区别来”有点不要脸,说得我好像是个专家一样。其实我不懂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必须努力学习,与诸位共勉。

但是日本的三味线音色比我们的三弦好听一些音色丰满一些,长这个样子:

三味线和三弦对比图

对比一下就知道,音色更丰满好听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改进增大了共鸣箱,再加上日本工艺更为精致。

三弦音色不如琵琶月琴们饱满的原因就是共鸣箱小很多,但音色因此颗粒性相比之下更强,适用于表现轻松幽默娱乐性强的氛围,所以三弦更多用于弹词说唱,比如苏州评弹、京韵大鼓之类的伴奏。

说到这里我情不自禁想起了我们的一位好朋友,

一位真正的勇士:居有。

他最爱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