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甲秀楼下南明河一湾清水如黛绿金台资讯

来源:月琴 时间:2023/3/6

“扁担开花,各人回家,筲箕淘米,砸个菜瓜,辣子水水,给与干妈,干妈割草,二龙抢宝,抢到贵阳,逛逛南明塘。”谈及记忆中的母亲河——南明河,在河边放风筝的杨大爷这样形容,“但可不是一直都这样,后来贵阳发展快了,南明河边人多了,工厂也就多了,往前数个十年,南明河是有味道的‘臭水河’。”杨大爷停下来看了看远处的白鹭,“不过现在又好了,可以经常看见白鹭在河里捉泥鳅。”

碧水蓝天白鹭飞,闲倚河风观鱼肥,正是如今南明河畔的真实写照。

治与防

从河道治理到长效保护

说起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南明河支流贯城河铺设的第一条排污管道开始。上世纪70年代以来,贵阳市民常自发组织起来,义务对南明河进行清淤,这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位年过八旬的“护水奶奶”雷月琴,一件衬衣、一把拐杖、头顶遮阳帽、背上一壶水,护水奶奶用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对绿水青山的向往。

年9月,南明河畔立碑铭志“3年变清”,3年时间投入28亿元,实施了10大类39项整治工程,年,南明河初次实现“水清、岸绿、景美”,获国家11部委联合授予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景不长好,水不长清。年以来,贵阳市进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阶段,到年,地区生产总值猛增4倍以上,人口从多万增长至多万,污水排放量大幅增长,超过南明河环境承载力,加之生产、生活取水急剧增加,挤占河流生态补水,河道自净能力降低,南明河污染又逐步加重,河道的清淤“进度条”也在不断被缩短,清淤所带来的影响常常被百姓所诟病。

治理前后对比,南明河年10月24日。中国水环境集团供图

治理前后对比,南明河年10月23日。中国水环境集团供图

为彻底整治南明河污染问题痛定思痛,年,引入系统治理思路,坚持全流域统筹、干支流一体,按照“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的思路,以年为限,分“救急”“治本”“系统提升”三个阶段对南明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改变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模式,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年以来,贵阳市新建的20座污水处理厂中,有14座采取了下沉式建设。截止年底,贵阳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39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58万吨/天。无独有偶,年以来,针对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累计投入75.91亿元,新建了五里冲、小关、六广门等20座再生水厂,南明河流域再生水厂从14座提升至34座,污水处理能力从之前的99万吨/日提高到.58万吨/日,解决了流域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硬伤。

试与用

从地下再生到地上美景

地处西南腹地的省会贵阳现居住人口已达到近.7万人,南明河作为贵阳的母亲河,全长千米,贵阳市境内河流长约千米。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城市的生活污水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污水处理厂。

青山再生水厂地面公园。人民网涂敏摄

修什么样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最大化的节约集约土地?

伴随着年初下沉式青山再水厂投入建设,到年底投入使用,再到年开园参观,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厂的诞生,使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答案。

地上是公园美景熙熙攘攘、休闲舒适,地下是再生水厂有条不紊、安全清洁。青山再生水厂位于南明河的中上游,污水处理规模为5万吨/日,服务面积为11平方千米,投资3.5亿元。其地面建起占地约31.7亩的贵阳市水环境科普馆和生态公园,使得集约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应用。

“分布式下沉再生水厂和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相比较会有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一般分布在城市下游,污水需要进行长距离的运输才能到达污水处理厂,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容易出现比较多的环境隐患,例如由于管道破坏出现污水的外泄等等,处理好的水顺着下游就流进别的地方,也容易导致原本的上游河流少水甚至没有水可流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介绍,现在南明河通过分布式下沉水厂的建立,处理好的污水已经全部达标都被循环利用,在枯水时可以为南明河补给,用于城市景观生态补水。

优化污水处理厂布局后,用达标尾水作为生态景观用水回补南明河,每天向全流域提供万吨生态补水,每年节省跨域调补水5亿吨;同时,在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的前提下,科学调度花溪水库和阿哈湖水库下泄流量,适时增大河道生态流量,科学统筹南明河城区段翻板坝开闭,切实提升河道自净能力。

“除了作为生态补水,污水的再生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资源,目前,有计划且正在实现的是将再生水运用到更多的用水领域。”贵阳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刘楚霞说。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南明河综合治理的成功实践,为贵阳创造了喀斯特地区流域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和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创造并成功实践分段式污水治理思路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大范围建设下沉式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城市、全国第一个水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PPP模式的城市、全国第一个将“三变”模式引入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城市……

现在,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动植物种群类型丰富,沉水植物覆盖率已从15%提高至75%,对水质要求很高的中华秋沙鸭等鸟类前来觅食栖息,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等显著提升,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观得以再现。

“我们不仅在南明河沿岸新建了分布式下沉式再生水厂,还对河道进行了生态修复、景观绿化公里。”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介绍,绝大多数城市河道里仅仅是达到化学指标的IV类水,但南明河已经在打造生态河道、景观河道甚至是文化河道,构建生物多样性的水下生态系统,这样的治理举措本身就已经是往前迈了很大一步。

斗与和

从治理污染到人景和谐

上世纪90年代,南明河两岸密布余家工业企业和近个生活污水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45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成为南明河污染的“罪魁祸首”。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入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行动,将贵钢、贵铝、水泥厂等排污大户搬入工业园区,关上了污水排放的“水龙头”。现目前,南明河全流域基本实现无工业污水排放。

南明河畔景观。人民网唐杰摄

为了让河流更清,贵阳市从6年以来,连续15年开展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累计投放鱼苗达3亿尾以上,在乌江、南明河等江河湖泊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种群恢复奠定了基础。今年6月中旬,贵阳市在南明河流域内投放规格为10-20cm的四大家鱼苗种.75万尾。

“以前人和现在人的观念不一样了,大家基本都不会乱丢垃圾进河道了。现在人可都是有素质的。”在贵阳市河道管理处维护施工所工作了35年的工人刘帮贵正在河道边打扫卫生,“现在垃圾少,我们基本都是穿着水裤下河打扫,以前用船打捞比较多。”

目前,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河流自净能力得到逐步恢复,“除臭”“变清”“景美”治理目标逐步实现。

“有鱼、有虾、有白鹭”、“有人、有景、有文化”。治理没有终结,保护方能长久。伴随着对青山绿水的向往,一路前行。绿色生态、绿色人文、绿色城乡、绿色景区正在成为多彩贵州大地上的最美底色,山青、水碧、林茂、人和的迷人画卷正在一幅幅展现。(唐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