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一声喊》是最喜欢的春晚节目了,喜欢那些老爷爷,喜欢谭维维!
《华阴老腔一声喊》“便宜这届春晚了,竟然有这么好的节目。昨晚主要玩手机了,春晚顺便瞄了几眼,这会儿在看重播,嗯……今年春晚我觉得高质量节目只有武术《天地人和》与谭维维和老人们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武术是实打实的凭的真功夫,谭维维的唱功真不是盖的,那些老人们真是酷啊!!!渭南人不容小觑哦!不怎么想评价春晚,但看了遍重播还是想说的是:谭维维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个节目是我心中毫无疑问的NO.1~这就是实力!目前个人最喜欢的一个节目:
谭维维华阴老腔《华阴老腔一声喊》据春晚歌舞类节目总导演邹为介绍,此次谭维维在春晚表演的节目定名为《华阴老腔一声喊》,演出团队除了谭维维和她的电声乐队之外,还有陕西华阴老腔“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张喜民和他的“老腔”团队。
将华阴老腔与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摇滚大胆融合,但在内容上挖掘更深,歌词尽量以老腔古文为主,使得节目更具传承性与民族性。
以下为视频内容,建议Wi-Fi下观看,土豪请随意。
附歌词如下: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
喊得那巨灵劈华山
喊得那老龙出秦川
喊得那黄河拐了弯
太阳拖出了个金盘盘
月亮勾起个银弯弯
天河里舀起一瓢水
洒得那星星挂满天
什么样的山是最高的山
什么样的川是最宽的川
什么样的土是最美的土
什么样的天是蓝格莹莹的天
汉子的脊梁是最高的山
母亲的胸怀是最宽的川
故乡的田园是最美的土
民心里装着是蓝格莹莹的天
周秦汉几千年
咱脸朝黄土背朝天
梦里面黄河清见底
通天大路咱走长安
咱盼了一天又一天
咱盼了一年又一年
咱盼了一辈又一辈
盼到那巨龙把身翻
周秦汉几千年
咱脸朝黄土背朝天
希望种进那黄土地
只盼着结出金蛋蛋
抬望眼看今天
长风正破浪沧海挂云帆
梦想架起那七彩虹
架起那彩虹就接云天
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华阴老腔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腔是以皮影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戏曲剧种。它只需五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央视的演播大厅。老腔,以这种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华阴老腔生于张氏家族。长期以来,久为华阴县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该音乐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这些戏本几乎全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翻开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笔竖排记载下的一段段唱词。剧本大多由清朝流传至今,随着年代的久远,纸质已开始发黄变脆,好在艺人们早已对唱词铭刻于心,平时剧本几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时刻才会拿出来展示一下。
华阴老腔的特点:
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演出开始前,只见十几个条凳放置在舞台上。呼啦啦一群身着对襟短打的农民,扛着各种乐器,精神十足地奔上舞台。其中两人直接坐在地上,左边的手持胡琴,右边的则负责“打击乐”——自制的梆子和钟铃。中间一人是“主唱”兼“第一月琴手”张喜民。他怀抱着的月琴有着独一无二的六角形。据悉,只有老腔使用六角形的月琴。
最令人惊喜的是演出开始后,从后排有位60多岁的精干老人张四季一手拿着木块,一手提着条凳就走到台前来,忽而让条凳四脚着地,忽而两腿着地——变换着姿势用枣木块敲打条凳的不同位置,发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他抡圆了胳膊,力道十足。据该团导演党安华说,敲木头的大爷平常还在家种20亩的地。按老腔传统,是敲击黄河岸边的船桨,但是为了适应现在的舞台需要,改枣木块与条凳为“乐器”,是为整个团体助威。此外,还有六七把胡琴伴奏。
诞生于黄河、渭河、洛河交界处的老腔,盛行于乾隆元年至十年(—),以三国故事为主要题材,因而又称“英雄戏”“好汉戏”,而现在,又因为时代的变迁,加入了一些新剧本。舞台上的农民演员,个个精神抖擞,甚而杀气腾腾。在全场近1小时的表演中,每人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气神,以像秦腔那样几乎扯破嗓子般的力气高歌,以让对面山头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舞动。
故而虽然仅是一位歌手、几把琴和几件打击乐,却让最后一排的观众每分钟都觉得震耳欲聋、气势逼人。党安华说,他当初把老腔推向舞台的原因,就是被其中生命力的部分感动。在这些平时种地的农民身上,丝毫看不到职业演员的“演”戏感。
这股气势甚至“吓”跑了个别坐在喇叭前的观众,他们趁着暗场匆匆离开位子。但是,演出结束后,这一气氛显然感染了剩余的九成观众。他们的掌声仿佛是像给帕瓦罗蒂那样,经久不息。
来源:华山智旅孟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