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山西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古称潞安府与泽州府)。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艺术特色。
上党梆子《三关排宴》
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神农炎帝》
唱腔
上党梆子的唱腔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具而以板腔体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四六、四六、大板、垛板、散板、滚腔等,以四六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男腔使用假声。
角色行当
上党梆子过去分为生角(也称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也叫作“丑”)九个行籽。一般班社没有老生、老旦专职演员,老生由生角兼演,重点老旦由生角反串,一般老旦的由其它行当代演。20世纪50年代起,才有了青衣、大净、二净之称。行当是按性别、年龄、性格的不同划分的,因而各有他们自己的特征:老艺人说须生要儒雅,小生要秀气、要狠毒,大净要奸、要耿、二净要鲁,小丑要能,正旦要端庄、娴静,小旦要娇柔、俊美。根据这些特点,老艺人对各个行当又有不同要求:胡子生要有三分儒气,小生要有三分毒气,正旦要有三分文气,小旦要有三分娇气,大花脸要有三分奸气,二花脸要有三分鲁气,三花脸要有三分灵气。在外形方面要求也不同:如戴网子,三花脸离眉一指,小生离眉二指,须生离眉三指,花脸是满圆。
乐器
打击乐:大鼓、小鼓、拍板、大锣、小锣、钹、镲、梆子
丝弦乐:头把(锯琴,即“高音板胡”)、二把(类似京胡,竹筒蒙皮)、呼胡(梆胡,即椰壳板胡)、月琴、阮
吹奏乐:唢呐、笛、笙
脸谱
上党梆子的脸谱用红、白、黑三色勾脸,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红色和红黑相间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师、妖精也用金黄。通常分别叫作红莲、黑脸、白脸、二花脸、三花脸等。谱式有竖三分脸、横三分脸、全脸、斜脸、蝙蝠脸、阴阳脸、桃形脸、菱形脸、雷公脸、红花纹脸、白花纹脸等。画法线条粗狂,笔法简练,对比鲜明。
代表剧目
当代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这些剧目,大部分都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甘泉宫》、《东门会》、《徐公案》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