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寻找李少春ID:xzlsczxgc」
京二胡的运用与发展——由张似云先生说开去
作者:陈超作者单位:山东省京剧院
刊载于《中国京剧》.8总第期
创新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在梨园界。若论历史源流,京二胡无疑是京剧伴奏乐器中历史最短的一件,自年诞生以来,至今亦不过百年。同每一件新鲜事物的诞生一样,京二胡从无到有,初登舞台之时并不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
追根溯源,京二胡本是当年梅兰芳先生排演《西施》时所加,为的是将原本单薄的音乐变得丰富。京二胡的音色圆润而浑厚,同京胡高亢且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有所不同,在京二胡的衬托下,京胡的音色仿佛被中和了,更加圆润,也更加富有韵味了,二者相辅相成,在丰富了京剧音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观众更为丰富且极具层次感的听觉享受。而后,京二胡逐渐的被从业者及观众们所接受。起初,京二胡只被运用于梅派剧目中,且仅限于旦角的唱腔。而后京二胡发展到了其他行当,如小生、花脸、言派须生等,而且从只拉梅派扩展到了其他流派。其中尤以在张(君秋)派中的运用最为突出。而说到张派艺术,就不能不提到为张君秋先生拉京二胡的张似云先生。
从左至右:谢虹雯、曹宝荣、何顺信、张君秋、刘越、黄金陆、张似云
张君秋先生演出的剧目以唱功为主,故而对于乐队的要求既严苛又慎重。张似云先生与张君秋先生最初相识于年,其时张君秋正在马连良的扶风社中演出。年,张君秋领衔创办北京联谊京剧团,延请何顺信为琴师,张似云拉京二胡,自此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合作与交往。
张似云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与对京剧音乐的独到见解,为张派艺术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张似云对京二胡学科进行了细致且系统的总结,时至今日仍是我们沿用、遵循的法则。以”撺把”(也叫“换把”“上下把”)为例,这本是民二胡中常见的的技巧,早先在京二胡中却很少使用,张似云先生大胆且富有远见地把这一技巧大量运用于京二胡的演奏之中。
京二胡与京胡的配合中,常常出现“翻八度”的情况。如京剧《望江亭》[南梆子]中的一句“却原来竟是这翩翩的少年”,其中与“的”字对应的是京胡的一个中音的“1”,而此时京二胡就要拉一个外弦的高音“1”与之配合,从而产生和声的效果,使音乐更饱满。如此就要将“撺把”的技巧运用其中,但京二胡的把位大,保证“撺把”过程中的音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张似云先生的演奏,非但准确,而且技艺之娴熟令人叹为观止。
京二胡演奏的关键,即在于同京胡的配合,张似云先生的京二胡能够将胡琴高亢、尖亮的音色包裹住,同时也将月琴的颗粒音同胡琴声有机融合在一起,他的琴声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将乐队的文场与演员的演唱串连在一起,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张似云先生的演奏绝不仅仅停留在曲谱上,他的演奏既有“字”又有“味”,对于张派声腔的熟悉,使得他将演员傍得严严实实的,他的演奏使得张派的共鸣、吐字、气口、润腔等都显现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张似云先生的艺术,非止是“伴”,更突出“奏”。“伴”说的是他与演员之间的默契与配合,“奏”即是他本人高超的技艺与对音乐的理解,这一切都源于他良好的文化基础与深厚的舞台经验。
说到京二胡的诞生与发展,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对“守正创新”的践行——恪守正道,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京二胡在不破坏京剧原有伴奏器乐的基础上,为更好地丰富京剧音乐应运而生,它与京胡相辅相成,京胡在它的衬托下更为圆滑、动听。且京二胡的出现也不会喧宾夺主,丝毫没有削弱或影响京胡的演奏。而这一切又都没有超出京剧艺术原有的艺术特性及创作规律。
站在王少卿先生、张似云先生等一众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后辈演奏员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提升,要在守正的前提下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守正。
ENG
07:16注:陈超演奏《梅花新调》,《梅花新调》系张似云先生之子,作曲家张延培借鉴了《梅花三弄》的音调,通过板式和曲调的变化,表现出梅花的高尚品格和坚强意志。此曲主要由“西皮”和“反二黄”两个部分组成,曲调明快、舒展,一气呵成。
陈超
山东省京剧院京二胡演奏员,毕业于山东省艺术学院戏曲音乐伴奏专业,年入山东省京剧院工作至今,参加演出近千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热爱舞台,深爱国粹艺术,对王少卿先生、张似云先生等前辈大家亦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钻研京剧艺术,专注本门专业,也希望大家多多给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