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妮妮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经过长期的演变,戏曲已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唱念做打、器乐伴奏、角色类型、脸谱服装、虚拟表演,都是理解戏曲艺术的独特”门道”。
戏曲动作包括唱念做打,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四功”,这是衡量一个戏曲演员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唱”,就是歌唱。戏曲中的唱有独唱、对唱、齐唱、帮腔等形式。
京剧服饰“唱”在戏曲中很重要,中国民间多把戏曲表演称为“唱戏”,懂戏的人去戏院不是“看戏”,而是“听戏”,戏曲演员从小拜师学艺,主要条件是得有副好嗓子。欧洲歌剧从头到尾全用唱,不用说白,戏曲跟欧洲古典歌剧不一样,唱只在部分情况下出现。
一般在人物不吐不快的时候,就会唱。喜怒哀怨的情感都可以用唱来表示,但唱大多数时候表达的是恶怨愁苦的情感。人物伤心恸哭、陈诉悲苦、临终哀叹都会唱。唱的基本要求是“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发音吐字准确清晰,“腔圆”就是嗓音圆润流畅。
京剧服饰“字”和“腔”按照配合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字稀腔长和字繁腔简,前者适合于表达人物情感激荡、一唱三叹,后者表现在娓娓陈述和激动倾诉的场合。唱词一般都是文采飞扬的诗词,使戏曲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念”指念白,一般是散文体的念说。虽说接近生活语言,其实要求相当高,俗话说,“千金话白四两唱”,可见念白所需要的功夫。念白除了要清晰准确外,还要抑扬顿挫,具有铿锵悦耳的音乐感。部分剧种把念白分为韵白和散白。韵白使用的是“中州韵”,字音念法与生活语言相去较远。散白又称“方言白”,是一个剧种兴起地或流行地的方言。韵白一般用于有身份的人物,而散白用于下层人物。
京剧服饰“做”主要是对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的运用,戏曲演员通过“做”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做有五个方面的技巧即手、眼、身、发、步
手法,就是手指、手掌、手臂的各种姿态动作,常说的兰花指、虎指、猴指、柳叶手、阴阳掌等都是说的手法。手中的扇子、手绢、马鞭等物件可以视为手的延长,舞弄的方法很多。
眼法,就是眼神的应用,懂戏的人知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可见戏曲对眼法的重视,演员常用瞟、眺、瞪、媚等不同眼神来表达人物的喜、怒、哀、惧、愁、晕等情态。“以眼领形,形随眼形”,表示身体动作要随眼神的不同而变化。
兰花指身法,指身段造型和动作,以腰为主,通过腰、腿、臂、颈等部位的协同动作表现出坐、卧、站、走等各种不同姿势。服装随着身体的动作而摆动,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发法,指甩头发的功夫,也可以指主要靠颈部带动的动作,像翎子功、帽翅功等。
帽翅是插在纱帽背后的两翅,帽翅可有上下前后左右的摆动;翎子是盔帽上的两根长雉尾,翎子有单抖、双抖种种舞法,这些动作都用来表示人物复杂内心活动,步法,指各种各样的台步。戏曲中步法名目很多,如十字步、三趋步等。人物形象不同,步法就不一样。
帽翅文臣要走四方步,平稳端重;武将“龙行虎步”,气宇轩昂;老者要走老步;醉汉要走醉步;大家闺秀要“行不动裙”;丫头要走快步。还有一些特殊场景下的特殊步法,像“跑圆场”、“走边”等。
“打”是指武技,多用于表现厮杀格斗,跑马、越沟等场景也会用到“打”。“打”又分为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把子功,指用刀枪把子对打或独舞。毯子功,是在地毯上翻滚扑跌。戏曲的武打不是真实的格斗。它要求好看,包括穿插各种“刀花”、“枪花”、“棍花”和各式高难度的动作。要“打出人物”,就是在打斗过程中凸显人物的精神状态。
戏曲剧照除唱和韵白外,还体现在器乐伴奏上。器乐伴奏配合人物的唱念做打,帮助观众领会人物情感和渲染舞台气氛。不同剧种在器乐的使用上有一些差异,很多剧种会有一个主奏乐器,昆剧的曲笛,秦腔、豫剧、河北梆子中的板胡都是主奏乐器。主奏乐器常常成为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依据。
总体上说,器乐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大类。在京剧中,管弦乐包括京胡、京二胡、笛子、唢呐、月琴、小三弦,打击乐包括大锣、小锣、堂鼓、单皮鼓、拍板、铙钹等。以管弦乐伴奏的称“文场”,以打击乐伴奏的称“武场”。管弦的作用一是为歌唱伴奏,一是烘托气氛;迎送宾客、发兵布阵也有管弦伴奏来烘托。
京二胡锣鼓控制着戏的总体节奏,人们说“戏场锣鼓,筋节所关”就是这个意思。锣鼓分为唱腔锣鼓、念白锣鼓和表演锣鼓。表演锣鼓用得最多,人物举手投足都有锣鼓配合。根据情况不同,锣鼓打法灵活多变,元帅出场大锣大鼓,丫环走路则用小锣轻快地打。
参考资料:《中国戏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