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芗城区民乐团赴厦门参加优秀民族乐团展演。展演中,以芗剧曲调为素材、具有漳州本土锦歌韵味的原创民乐曲目《芗韵》博得阵阵掌声。
发源于漳州平原的锦歌,传唱千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乡音乡情,饱含乡土气息、博采山水清香,千年余音不绝的锦歌,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心声,也透着一个个时代的缩影。
时至今日,锦歌依旧是漳州主要的民间曲艺之一。如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漳州在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锦歌文化方面作出了诸多探索。
千年锦歌人间烟火
据《漳州文化志》记载,宋、明时期,漳属一带“弦歌”已很流行。这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与现在锦歌的说唱形式十分相似。明清以后,歌仔发展已较为定型完整,始有“什锦歌”之称。直至年定名为锦歌。
南宋时期,漳州月港成为闽南对外贸易的主要通商港口。经济繁荣进一步推动当地民俗文艺的发展,锦歌的走唱形式开始出现。之后,更是吸收了漳州各地历代相传的唸歌、俗谣、童谣、儿歌、渔歌、褒歌佛曲、道教音乐等作为素材。
“艺人在节日或仪祭活动中,总会背着月琴和大广弦,穿大街走小巷给各家各户分发蒲叶、艾草之物,并站在门前演唱祈福的小曲,以换得些许钱财或食物。”国家一级作曲、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彬介绍说,因走唱艺人中部分是残疾人,所以他们演唱的曲调也被称为“乞食调”“讨饭歌”。
明清时期是中国通俗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锦歌发展也更为显著。据《漳州府志·规制》记载,明嘉靖十年,龙溪县衙左右立两座牌坊,东坊名“一方民社”,西坊名“百里弦歌”。漳州市至今仍有一条街道名为“百里弦歌”。
时移世易,锦歌这一闽南方言演唱的曲艺形式,随着闽南人讨生活的足迹向外传播。数百年来,锦歌随着漳州人迁徙到台湾,在宜兰生根,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演变成为台湾的主要地方剧种——歌仔戏,成了维系海峡两岸人民血脉相通的精神纽带。
眼下,锦歌仍在闽西南、台湾全省和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流行。可以说,有闽南语的地方,就有锦歌。那特有的语言和旋律,连接着和土地一样深沉的感情。
珍贵非遗收录保护
“闹花灯,闹花灯,台胞归来咿嘟同欢庆,火树银花普天乐……”日前,一曲锦歌《灯前会》片段奏唱萦绕漳州古城,驻足行人无不跟着轻快的节奏哼唱,为《漳州锦歌集锦》首发出版座谈会聚集了人气。
“锦歌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曲艺形式,有漳州就有锦歌,所以漳州与台湾‘同音同源,同语言同血脉’。”国家一级作曲、省级非遗传承人陈彬是锦歌界的老前辈,他认为,锦歌的演化不但体现在演唱风格的多样化上,更体现在对时代的敏锐把握上。
挖掘锦歌背后蕴含的鲜活漳州故事,用乡音凝结乡情,使保护锦歌具有了现实意义。
早在年,漳州曾有过内部刊物《漳州锦歌丛书》,其中包含锦歌基本知识、锦歌志书、锦歌论文、锦歌曲选等四个方面内容。“非正式出版物,很难起到文化保护的作用。”林艳是芗城区艺术团锦歌分团团长,她的感慨来自两代人的锦歌传承故事。林艳的母亲叶美琳一生致力于漳州锦歌的传承,去世前将16册发黄的锦歌古谱交给林艳,希望日后能作为锦歌传承的重要资料整理出版。
年,林艳担任主编,陈彬、郑惠聪为副主编,启动《漳州锦歌集锦》编纂。年7月该书面世,成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锦歌作品集。
“为了有据可考、有源可寻,编委会深入田野调研,挖掘收集散落在民间的锦歌曲唱,进行了地毯式的整理录音工作,为的是做成更完整的文本集。”陈彬介绍,《漳州锦歌集锦》分为上中下三册,上集对民国时期锦歌老艺人林廷留下的27部唱本手稿进行整理复现;中集把古代至近代的锦歌传统曲调、经典唱腔翻成简谱,便于传唱;下集收录了反映现当代题材的新编锦歌弹唱、表演唱27首。
复刻古早味,难度在于如何呈现原汁原味的方言。“古代北方河南一带人民迁徙到闽南地区,与本地话融合后逐渐形成‘闽南语’。譬如,闽南语中的‘东西’音译普通话却为‘物件’,便是从北方方言中翻译来。”海峡两岸谱牒文化研究院院长郑惠聪同为副主编,负责此次锦歌中闽南语唱词校对,他认为,抢救非遗瑰宝,应当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保存锦歌老一辈艺人的原始音响。
仿古焕新传承不息
暑期,爽朗欢快的锦歌奏唱响彻山美村。“只要孩子们有兴趣,我们就有动力。”58岁的天宝镇山美锦歌队队长沈阿火带领孩子们趣玩锦歌,队员们弹奏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
作为福建省五大曲种之一,漳州锦歌与泉州南音并称为闽南民间艺术“姐妹花”。“南音以旺盛的生命力存活于民间的沃土之中,而锦歌却连一个专业剧团都没有。”彼时,林艳的担忧不无道理,如何让锦歌走进百姓的音乐生活?老一辈艺术家意识到,人是非遗传承最直接的载体。
年,漳州市芗城区锦歌传习中心成立,由国家级非遗(锦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素华、石耀辉、陈彬担任教师,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锦歌授课,林艳则编创少儿锦歌节目,并在舞美、服装和舞台调度上采用了新的手法。
由点及面,锦歌文化渐渐传播至漳州各个校园,小学、中学、大学相继开设课余的锦歌兴趣班,由王素华等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教授锦歌。
少年锦歌的传播程度十分喜人,但由于锦歌表演的专业要求较高,孩子们专注学业,只能作为业余爱好培养,这让漳州锦歌的系统传承出现人才断层的顾虑。
年3月,芗城区青年锦歌队成立。与传习中心不同的是,锦歌队主打传承,面向20岁以上的人群,从乐理、弹奏、视唱等进行系统的锦歌授课,意在培养一批非遗锦歌传承人,日后组建锦歌专业剧团。
“守护活的非遗,应当同时延伸非遗传承的深度和广度。”林艳说,为了吸引更多两岸青年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目前正在组织编纂闽台锦歌(歌仔)渊源纪实和闽台锦歌(歌仔)艺术谈,将系统地叙述锦歌传统文化故事和演化进程,构建锦歌学术研究与同台交流展演的有效传承机制。(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杜正蓝通讯员刘钦赐)
来源:福建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