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月12日讯近日,全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推进会在宜兴召开。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一批“乡土人才+乡土产业”融合发展典型。在宜兴丁蜀镇西望村,大家看到一幅户户弄陶、人人制壶的生动画面。在村党总支书记、江苏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范泽锋的带领下,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产业强市实质上是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两年多来,无锡的发展始终坚持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思路。去年以来,随着省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和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的持续推进,无锡在传统技能进职校、搭建成果展览平台、加强资金扶持等方面,拿出了一揽子政策“干货”,造就了一大批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乡土人才。“土里淘金”深挖乡土人才由于不为外人了解,“土专家”“田秀才”往往会成为埋没在土里的“金子”。在全省人才战略中,省委高度重视乡土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将识才的视野放宽,让辨才的眼光向下。市委出台的“太湖人才计划”升级版,也肯定了乡土人才是发展的中坚力量,将包括紫砂、二胡制作等在内的位重点乡土人才建库培养。除了在政治上有荣誉,还在经济上受奖励。乡土人才自入选后即享受5万元的一次性津贴资助;对经评审确认的“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创办单位,给予20万元—万元的资金奖励。江阴还设立每年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宜兴则给予“大师工作室”最高10万元扶持资金等,使乡土人才在“名利双收”中激发更大活力。搭舞台让乡土人才高调起来“因为就要迎来‘狗年’,做这样一件主题作品很应和年份。”经过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史明半个小时的“拿捏”,一尊传统生肖狗的形象出现在参观者面前,让大家啧啧称奇。这是发生在第三届无锡市技能精英大赛“乡土人才成果展”上的一幕。除此以外,历经七届的无锡市文博会,也通过将全国中青年“艺匠”永久性技术晋级评奖资格长期落户,为乡土人才提供了参展参评的直通车。为了让无锡乡土人才“高调”起来,相关部门不仅组织他们首次走上市级技能大赛的舞台,还组队参加江苏省首届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54名选手获得2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让民间艺术家走上舞台,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乡土人才的氛围,促使年轻人喜欢上这些行当。”范泽锋说。“名师效应”带动一方产业阳山镇发展水蜜桃产业,用一只小桃子谱写了富民大文章;灵山公司打造拈花湾禅意小镇,亮出了文旅产业的新名片;宜兴紫砂陶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更是成为乡土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生动典范。采访中,一批“三带”能手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开发乡土人才,破解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难题,也开辟了在县域经济中兴办中小企业的新路径,能够产生创业一人、增收一百的乘法效应。那么,这些乡土人才是如何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的呢?近年来,宜兴市启动实施“紫砂乡土人才引育工程”,涌现出一大批“三带”作用明显的紫砂大师。仅丁蜀镇就集聚了28位国家级大师、83位省级大师,以及10万名紫砂从业人员,年交易额达百亿元。为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宜兴还打造了恒隆紫砂电商园等一批电子商务平台,近一半的紫砂产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成功创建成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特色村和创业示范一条街。阳山镇成立由省“三带”名人、水蜜桃技术带头人赵逸人领衔的“逸人”乡土人才工作室,每年培训近千人次,带领传统技艺传承的同时带动群众致富。在新吴区梅村街道,二胡制作大师和传承人带领街道部分手工家庭从作坊经营转型为企业模式,目前梅村共有古月琴坊、林生乐器等二胡生产企业19家,年产各类二胡4万把,占全世界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25%,年产值近万元。为了让“致富带头人”说话更有“分量”,宜兴还实施“合作社党建致富带富行动”,注重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让合作社中的党员成为致富能力和政治素质“双强”型人才,为打造有特色的乡土产业板块提供日益坚实的人才保证。(记者吴旻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330.html
上一篇文章: 尼里金枝,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了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