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演奏:陈音、薛琦、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不同的地区,有许多不同于汉族的文化和传统,从服饰,节日,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进行传播。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汉民族文化一起,共同编织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瑰宝。
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当代,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通过现代发达的媒体得以传播,不同民族的音乐通过众多演奏家、作曲家的发掘,创作、展演,今天这一首熟悉的《彝族舞曲》便是从民族到世界的一个典范。
在了解乐曲之前,我们先来认识认识这位创作经典的人: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王惠然先生。王惠然生于年的上海,从小便酷爱民族民间乐器,十三岁时就自学了琵琶、月琴,立志要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做出贡献。王老的演奏感情深厚,细节处理细腻,对每首乐曲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曾创作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在技巧上他首创了琵琶“四轮指”技巧,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研制了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乐曲取材于云南彝族,以彝族著名的“海菜腔”和“烟盒舞”等音乐元素,通过专业化地加工创作得来。“海菜腔”最早是彝族青年男女聚会时所唱的情歌,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用歌舞来表达内心的爱,原始的“海菜腔”是用彝语所演唱,歌词旋律简单明了,明代后,不少汉族人迁徙到云南彝族的聚集区,在带来许多汉族文化的同时也在学习彝族的文化,“海菜腔”在彝、汉两族的传唱和发展下不断完善,产生了许多结构完整并且带有汉语演唱的版本,清代以来,不少地方志都记载了关于“海菜腔”的诗文。到了现代,一首完整的“海菜腔”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有着不同的演唱形式和表演方法。
“海菜腔”是彝族歌曲的主要表现形式,“烟盒舞”则更加偏向于舞蹈,最初,彝族的祖先们为了猎取野兽,常常披着兽皮,做着野兽的动作伪装在兽群之间,后来这些动作逐渐演变成一种舞蹈,又称“三步弦”,最初的“三步弦”为了节奏的统一边拍手边跳,后来有人将装黄烟的烟盒弹出悦耳的声音,逐渐用烟盒代替拍手,成为今天的“烟盒舞”。
年时,王惠然在云南跟随着彝族马帮,跋山涉水,期间接触了大量彝族的传统文化与歌舞,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感触,其中“烟盒舞”给王惠然带来的感触最多,在感受、学习云南彝族文化时创作了这一首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经过五年的修改,最终在年问世,很快流行全国,其生动的旋律给很多演奏家留下印象,成为高等院校琵琶的必学曲目。
彝族的传统歌舞,经过作曲家的改编,成为了享誉全国的琵琶独奏曲,本期我们介绍了《彝族舞曲》及其音乐元素的由来,那么这首乐曲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乐曲中又有着什么样的亮点,我们下期为大家一一解答,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