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小镇上的燃烧地板不寻常的石桥大调

来源:月琴 时间:2023/4/29
白癜风趁早治疗 http://m.39.net/news/a_9335100.html

南阳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

小镇上的“燃烧地板”

——不寻常的石桥大调曲艺术

“张衡隋塔和月季,周六古街听妙曲”这是人们向往石桥的因由。

来石桥当然首先要拜拜世界亦所罕见的全才人物张衡,仰望耸立盆地千年的巍巍寺塔,再色迷迷地赏一赏争奇斗艳的月季仙子们。此后要是打道回府,你还真不够善待自己的耳目,也“便宜”了石桥这处神秘的方域。

闲游中山古街,寻个茶肆品茗听曲那才不枉来石桥走过一遭。

这曲,就是石桥大调曲。石桥大调曲可不只是浅吟低唱的雕虫小技。石桥地域的文化底蕴、人文品味、生活品质、艺术基因最后都落脚在这依依呀呀的妙曲上,也可以说,大调曲是石桥古文化的注脚,是石桥当代文化的标志。

近两个世纪来,石桥人在大调曲上的狂热,足以把石桥拔高几个层次。

这个拓着商业标签的古镇,尽管历经兵燹灾荒,却笙箫愔愔吹欲断,琴弦瑟瑟歌不停。市井店铺,墙上琴弦不隔户,侧耳能闻引吭声。这样的描绘,绝对没用夸张手法。

大调曲不需要舞台,跻身茶馆就装下整个艺术天地。大调曲没有绝对的演员和听众,拉累了把琴弦往听众手里一递,给,你过把瘾。那边接过手,表情一整,嗓子一清就入了戏。

石桥过去茶馆很多,直到现也不少,这在终岁忙碌的中原地带是鲜有的。石桥的茶馆和大调曲似乎是互生的,茶馆承载了大调曲,大调曲也给茶馆注入了生命力。一个钢镚,一盏粗茶,能品老半天,味不在茶,在曲,听起来,就连杨树叶子喝起来也能唇齿生香。

好曲不择器,三弦、古筝、琵琶、檀板、月琴、扬琴、洞箫、二胡、坠胡、铜盅、茶盅、月鼓、八角鼓等,大调曲的伴奏乐器似乎没有准入门槛,可是只要有一两样主要家伙什到场,一台大调曲就能开唱。

周六午后,如同节日,几位老者相与换上得体的衣服,挟上自己的拿手乐器别进茶馆,一个乐队便诞生了。一开台,什么王家的檐水滴着了张家的墙,李家的母鸡把蛋下到了赵家的窝里……都忘在了脑后。一向说话有气无力的丁老汉,一下彪出了高音;一向寡言的刘老头,念起白来,利落到位;一向围了三人就说不出话来的张大婶,开腔就沾上了巾帼英雄的豪迈;一向弯腰驼背的胡三爷,抓起弦弓便腰杆挺直摇头晃脑起来了……

小镇人对大调曲的热衷,绝对不亚于欧美艺人们的疯狂,这是另一种场景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呈现,是另一种形式的《燃烧地板》大舞台。大调曲成了小镇人逃避世俗、宣泄情感、展露风采、放飞灵魂、享受人生的依托,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桥是南阳乃至是全国的大调曲聚散地。他们博采了散曲、杂曲。民歌的精华,进行凝练、升华,然后又播向各地。如道教的丛林制度,迎接十方,广结曲缘,乞丐可朋,神仙能友。

近代石桥大调曲的标志性阵营,当属石桥大调曲研究社,大调曲改进社、田汉茶社是它的前世今生。这里就是小镇上的“燃烧地板”。

一代一代曲友,前赴后继执着追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可歌可泣的过往烟云,会让你觉出这是一门魅力无穷的艺术,这是一群非凡的儒雅人物,这是一方非凡的人文地域。

“南阳大调曲研究社”就是石桥大调曲的演变史,从年记起的15位大调曲代表性人物小传是对大调曲历史的丰富和扩展。

南阳大调曲研究社

(一)概况

大调曲子原称做“鼓子曲”,已有5OO多年的历史,许多曲目是戏曲剧目的先导。从它的体制、表现形式、现有曲牌来看,是宋、元时一种说唱形式“诸宫词”发展变化而成。并收了杂曲、散曲、地方民歌的精华部分,日益丰富起来的。大调曲子的曲牌约有二百多个。大致可分大牌,杂牌、昆牌三种。

大调曲是生活的、大众的世俗文化,又是代代口传心授的文化,大调曲子的伴奏乐器主要三弦、古筝、琵琶、檀板,以此为主,可以加入月琴、扬琴、洞箫、二胡、坠胡、铜盅、茶盅、月鼓、八角鼓等。大调曲子不同与其他曲种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非职业性。人们以曲会友,自娱自乐,不以此为生。大调曲子的曲体结构大致可分单曲和曲牌连缀体两种形式。大调曲子的乐器不仅担负着演员演唱时伴奏任务,又可单独演奏器乐曲,这就是著名的《南阳板头曲》。演唱时,演唱者手持檀板,正襟危坐,目不斜视,头微低,眯着眼,品着唱,曲词雅俗兼有。主要是小段唱词,少数生活段于加有说白。曲目取材十分广泛,主要是历史故事,古典名著。

约在清乾隆年间,这一曲种开始在南阳盛行,后人称它“南阳大调曲子”

解放前,大调曲子没有专业艺人,多为地主、商人。士大夫用来消遣取乐。主要分布在社旗、石桥、瓦店、安潦河、新店等经济、文化发达的集镇,演唱地点多在馆、客室、庭院。演唱形式一人唱众人和;演唱特点,讲完闭目端坐、耸肩拔顶的姿态。唱腔上学一些字少音多、缠绵悱恻的曲牌,但也有雄浑、激越、轻快、活泼的唱腔。传统曲目,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红楼梦》、《西厢记》及民间传说(均为短篇)。

大调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它的非职业性,它的最优秀的人才几乎是非职业的,人们以曲会友,自娱自乐。它是生活的、大众的世俗文化,通过代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来传承。

(二)近代

石桥大调曲历史悠久,在明代己有演唱,清代和民国时期石桥大调曲子演唱活动频繁,它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原生态演唱方式,它不仅是南阳曲艺的代表曲种之一,也是河南省的代表曲种之一在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它演唱前的前奏就是《板头曲》,使用古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乐曲。这些乐曲保留了中州大地的淳朴民风,雅俗共赏,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成为一种独立的章乐流传全国,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一类的高等学府,被当作教材弹唱演奏,并且年大调曲的《板头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代把大调曲最早传入石桥镇的,是石桥朱村人王庚轩(人称“王五老”)。

清光绪初年,王庚轩曾与崔某(石桥西北崔庄人)、彭五抖(核桃园人)共同研究曲子,并学会了一部分曲调。后王去北京求官,期间结识了北京曲艺爱好者王进士。

王进士以韩小窗的《红楼弟子书》为基础,给王庚轩谱写了《红楼梦》曲词16段。此间二人时常往来切磋技艺,还学会了不少曲牌,如“下河”、“南满州”、“南银扭丝”、”边关”、“鱼卧浪”、“南罗”、“北柳”、“渭调”、“孝顺歌”、“重楼”、“老潼关”、“京垛头”、“京垛尾”等。

王庚轩把在京所学的曲牌全部带回石桥,并于年(光绪六年)游历了安徽,采集曲牌,交流弹唱,又带回了2个曲牌。自此以后,他潜心曲海,致力搜集曲调,特别是湖北的“西皮”、“下河调”;陕西的“背工”、“西扭丝”;四川的清音曲调“汉江”、“南阴阳”等,他都如获珍宝加以改进,大大地丰富了石桥大调曲的曲牌。

到清末民初,石桥大调曲已有相当的发展,不仅拥有大、昆、杂三种曲牌近个,而且还有一批以王庚轩为师的唱奏兼备的大调曲演唱艺人,如郝吾斋、严玉阁、仝天佑、丁香波、梅彦青等。他们首起石桥,演唱于茶馆、酒肆、客室、厅堂,几年后名扬南阳各地。

王庚轩首先把技艺传授给石桥镇上郝吾斋烟坊(刨烟丝)的商人郝吾斋。郝有地一顷多,人极聪颖,颇重义气,不仅继承且有发展。他会唱许多曲段词牌,兼擅长琵琶、三弦、古筝诸乐器。唱奏俱佳,名扬于宛。

郝吾斋又把演唱弹奏技艺传给仝振文、仝振武堂兄弟及李庆甫等人。

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的曹东扶(邓州籍)及河南大学教授张长弓(新野籍)曾专程登门拜会郝吾斋,交流艺术。

就这么一代一代传承着,虽历沧桑之变,兵燹劫难,但大调曲的酷爱者有增无减,一直延续发展至解放前夕。

(三)当代

解放初,郝吾斋去世,后起的仝振文、仝振武、阎少明、阎少湘、王金章、高崇德、周化学、李庆甫、张彦如、张毅然等继续坚守着这门艺术。他们凑暇雅聚,或献艺村头巷陌。

年由仝振武倡导,以石桥马瑞武茶馆为基地,组织起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调曲艺人的组织——石桥镇大调曲文艺茶社。由仝振武任社长,入社社员发展至11人。这是大调曲爱好者的自行组织,没有经济追求,纯以欢聚自娱,切磋曲艺为目的。为了筹集点活动经费,每个茶座加收5分钱茶价作为演唱费(平时一碗茶价格为1毛,加收后为1毛5分)。这样坚持了3年。主要演出段子有《红楼》、《西厢》、《三国》、《梁祝》等。

年元月,为扩大文艺茶社的影响,更有成效地改进大调曲的技艺,经文艺茶社全体社员商定,将石桥大调曲文艺茶社改名为石桥大调曲改进社,这是南阳历史上第个民办性质的业余大调曲研究团体。改进社的建立系由仝振武发起,参加成员有张彦如、李庆甫、张毅然、阎绍明、阎品三、王金章、高崇德、周化学、高传新、仝振文等十余人。建社资金是茶社成员即曲友们凑份子以集资形式共筹款元,用张彦如家的房舍作为茶馆阵地,仝振武被推选为社长。改进社的活动为研究和演唱并重,每当演唱时,茶馆内外座无虚席,群情激荡,遇到需群口接唱时,一人唱众人和,场面热烈。

因改进社依然是在茶馆里,故群众仍习惯地称为“文艺茶社”。

年春,改进社成员王金章把自己多年研究的音乐成果《打茶盅》向茶社公开,向群众表演。《打茶盅》即用七个细瓷茶盅注入多少不等的水,定出音的高低,再用细竹蔑按节奏敲打,奏出清亮悦耳的大调曲音乐牌子。

年春,南阳县文化馆与改进社取得联系并对其加强领导,逐步明确了改进社的目的和任务。经艺人讨论制定了六条宗旨:(1)说新唱新,宣传党的政策,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2)以曲会友,欢迎外地艺人来社交流技艺。(3)流散艺人过往石桥帮助解决食宿,走时赠送盘缠。(4)下乡为农民演出,不收费。(5)改进社成员下乡演出无补助。

改进社下乡演出活动时间多在晚上或农闲白天,演出地点多在镇上或较近村庄,成员日常工作是经营茶馆生意。当时演唱的节目是新曲目和传统节目并重。新曲目主要有《渔夫恨》、《人民军队力量大》,《美帝凶残》(年)、《十二个月》、《大摔神》,《喜入伍》(年)《卖余粮》、《七里园普选》、《孤胆英雄》(年)等,多数节目由仝振武谱好曲牌后演出。

石桥文调曲改进社成立.以前所未有的号召力引起四方曲友的向往。初建不久.南阳周围的大调曲艺人和爱好者纷纷申请入社,如黄台岗的许景阁,陆营的张松享、彦华昌,蒲山的梁天振,红泥湾的张明甫、瓦店的王林祥等相继加入并参与曲牌曲目的研究改进。一时间改进社成南阳、南召、方城、南阳市、社旗等地众多曲友.艺人注目的中心。南阳县的文化主管部门,对改进社的活动也参与了组织和领导,支持改进社的发展。

在年正式命名石桥大调曲改进社到年将近3年的时间段里,改进社在研究活动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对以讹传讹、长期弄错的曲牌进行校音、义,正音工作。如把”玉娥郎”的曲牌正音为”鱼卧浪”,“南罗北柳”正名为“南罗北鼓”,“落江雁”正名为“罗江怨”,把混为一谈的”太湖”与”潼关”、“清江”与“京垛子”,“马头”与“垛子马头”等加以区别。

为了加强学习,提高觉悟,茶社订了《河南日报》、《文汇报》、《戏剧报》、《人民文学》、《南阳日报》等十几种报刊,摆列茶室内供阅读。

年时任中央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著名剧作家、词作家、诗人田汉,在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专程从郑州来宛视察。1月23日(农历56年腊月二十三),田汉和摄影家曹家振一起,由魏仁平(南阳专署文化局干部)、陈玉玺(南阳县文化馆长)陪同到石桥,考察文艺茶社。

仝振武向田汉详细汇报了建社经过,以及茶社在改革曲艺、团结艺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上所起的作用。田汉听后高兴地说:“你们的文艺茶社办得很好。在农村集镇上有这样一个文艺阵地,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艺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服务,又可以研究曲艺,团结艺人,繁荣曲艺事业,你们要很好地办下去。”在田老又听完了仝振武演唱的三国段子《张松献图》、张宴如唱的《盼郎》和阎少明唱的《鹦哥对诗》等的演唱后,田汉又说:“大调曲在南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今后在曲艺改进工作中.应以大调曲为重点。”

当得知茶馆生意萧条,艺人生活困难的窘况后,田汉心情十分沉重,当即掏出30元钱让魏仁平转交给茶社老板,并说:”让他们(艺人)好好过个年吧!”由于安全保卫的需要,当时茶社老板只知道这个给钱的人叫“田老”。

田汉提议,将“石桥曲艺改进社”更名为“南阳县大调曲研究社”,得到茶社成员的赞同。

田汉在石桥还拜祭了张衡墓,观看了石桥集镇市场,并在街头小摊上选购了几幅民间艺术木板年画,十分珍爱。

田汉从石桥镇回到南阳的当晚,南阳市、县文化馆联合为田汉组织了一个大调曲演唱会。田汉在听完由严绍湘演唱,全振武(琵琶)、阎聘三(三弦)、张毅然(胡琴)、马岚峰(古筝)伴奏的《霸王别姬》、《打渔杀家》、《潇湘哭黛》三个曲子后,连声赞好,赞扬南阳大调曲的词牌“多姿多采,丰繁异样”。当他离开南阳之前,特意嘱咐陪同人员,“要给专员汇报一下,群众对大调曲喜闻乐见,要很好地抓一抓,最好搞一些专业团体和专业研究人员,政府应给予以必要的资助。”

此后,石桥文艺茶社受到地、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艺人们很受鼓舞,情绪高涨,演出频繁,接待四方艺人,热情厚道,被誉为“艺人之家”。

年,“大跃进”中刮起了“共产风”,文艺茶社被石桥合作社划归商业系统领导,取消了文艺宣传资质,原茶社人员也被取而代之。茶社社长仝振武诉理无门,就给田汉写信反映情况。田汉很快回了信,并委托河南省文化局付局长冯纪汉妥善处理。冯纪汉和南阳专区二商局联系,派人查明情况,对照政策,认为不应将文艺茶社归入个体商户,当即通知石桥公社合作社发还茶社全部财产,调回茶社全体成员,继续开展研究、演唱活动。

年,河南省举办的“河南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调曲研究社作为南阳县代表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参与演出,由仝振武、马岚峰、阎品三、张毅然联弹的板头曲《高山流水》、《萧妃舞》荣获集体音乐一等奖。

为了继承古老的遗产,地区文化局安排仝振武在南阳地区大调曲进行搜集整理。三年时间(—年),仝振武几乎跑遍南阳地区十三个县、市,对大调曲进行挖掘整理,共整理出《红楼梦》曲32段、《西厢记》曲16段、《三国》曲多段,以及《白蛇传》、《列国》、《水浒》《梁祝》的全部段子,还有二百多个曲牌和数十个板头曲。如牌子曲《寄生草〉〉、《唤红娘》、《扳倒井》、《珍珠翠〉〉、和板头曲《苏武牧羊》、《葡萄架》、《争梅》,《孔子哭颜回》,《下河》、《孝顺歌》等等,共计多段。曲调、词牌近个。这是大调曲有史以来进行的,第一次系统地、大规模地研究和整理工作。可惜这些珍贵的资料在十年浩劫中已散失无存;

年4月,南阳专署文化局主办在市人民会场举行板头曲会演,石桥大调曲改进社参加的节目是由仝振武(琵琶)、马岚峰(古筝)、阎品三(三弦)、张毅然(小胡琴)联弹的《百鸟朝凤》、《大泉》,获集体音乐一等奖。

年,研究社演奏的板头曲《百鸟朝凤》荣获南阳地区曲艺会演一等奖。参演的大调曲曲目有《霸王别姬》、《打鱼杀家》、《潇湘哭黛》等。

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开始了,石桥大调曲茶社受到了严重破坏和致命打击。茶社被贬为演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复辟黑窝”,茶社主要成员成了“四条汉子”田汉的黑爪牙。

年夏,茶社骨干成员,擅弹八角鼓和演唱生活曲儿的名手张宴如,被批斗游街,残酷迫害致死。茶社的曲艺活动中断。

石桥大调曲研究社.年文艺荼社初创,于年正式创建,再到年被迫解体,前后十八年间,对大调曲的研究、改进、规范、提高以及促其完善发展,培养大调曲艺人等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四)新时代

年1月5日,在南阳县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活动停滞了二十年的南阳大调曲研究社重新启动,恢复原名称,井推荐著名大调曲艺人高崇德主持管理。

年5月,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罗扬莅临石桥考察大调曲,专门为茶社题写匾额“田汉茶社”,并题词“改革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题词,鼓励石桥曲艺创新发展。”

年4月在石桥镇文化站院内恢复了“田汉茶社”。文化站内设有大调曲演唱室,成立了业余大调曲演唱组,并吸收了新的成员。新老曲友,共聚一堂,逢集之日,曲声盈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做出新的贡献。大调曲的研究活动也更加活跃了。每周周六大家就聚在文化站切磋演出,吸引了南阳各地曲友赶来观看。

年11月,在中山北街路西的彭家宅院挂出了“田汉茶社”的匾额,并充实茶社活动内容,组织各种民俗文艺同场演出。

年元旦开始,每周六的大调曲演唱活动挪在了彭家宅院举办,渐渐成为定例。

(五)传承

石桥大调曲保留了中州大地的淳朴民风,雅俗共赏,是民族音乐的瑰宝。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流传全国,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一类的高等学府,被当作教材弹唱演奏。年大调曲的《板头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申报非遗时,整理出以下传承代表人:

第一代:王庚轩清光绪年间石桥朱村人。

彭老五清光绪年间核桃园村人。

第二代:郝吾斋清末石桥镇人。

第三代:仝振武民国石桥镇人。

张彦如民国石桥镇人。

马岚峰民国石桥镇人。

第四代:高崇德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周化学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严绍祖活跃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第五代:阎新德

高恒

张杰

郝延文

对石桥大调曲的开发和保护,将推动整个南阳曲艺事业的繁荣,进而对河南省曲艺事业的丰富乃至全国的曲艺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历代大调曲代表性人物小传(15位)

1王庚轩

王庚轩(约—年)男,汉族。南阳县石桥乡朱村人。光绪年间,乡试中秀才。之后以此资格去北京求官,在北京逗留期间,与北京人曲艺爱好者王进士结友。王进士以韩小窗的《红楼梦》子弟书为基础,为王庚轩谱曲十六段。王庚轩将曲段带回石桥,在镇北门外开一字号为“同春堂”的柴货铺,经营药材为业。在经商之余,常在厅堂演习弹唱。因其有奖掖后进、诲人不倦的美德,因之,在他周围集结了数十个爱好曲子的曲友和徒弟。他治学态度严肃认真,并善于吸收其它姊妹艺术中的精华。博收众长独树一帜。比如,他吸收了四川清音、陕西秦腔、安徽民歌的一些唱法,融入大调曲中,使大调曲的韵味、唱腔日臻完美,树立了石桥大调曲的典雅、优美,独成一格的艺术体系—石桥大调曲。在解放前夕自成流派,他便是这条河流的“源头活水”。他一生不懈地追求使大调曲这一曲艺在他的培育下达到了炉火纯青、升堂入室之境。年,他曾骑马去安徽理采曲学艺,学得大调曲曲牌两个。他轻财尚义,广结四方曲子名流互相教授,互相探讨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大调曲的优点长处传播于世,为大调曲子的进步繁荣做出了较大贡献。

2郝吾斋

郝吾斋(—),男,汉族,南阳县石桥街人。南阳大调曲清雅派主要代表之一。

二十四岁时拜大调曲名人王庚轩为师,苦学数年。因其天资颖悟,学习勤勉,四年时间学会了琵琶、三弦、古筝、坠胡、柳琴、月琴等十几种民间乐器,成为民间音乐方面的集大成者。一生以经营烟坊生意为主业,业余会聚曲友演习弹唱曲子。郝为人热情开朗,疏财仗义,结交曲友甚多。擅演曲目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中的一些段子。所唱段子大多曲词文雅、韵律和谐;其演唱风格具有细成精致,字正腔园的特色。

3高登先

高登先()男,汉族。南阳县石桥镇石桥街人。民间大调曲爱好者。

高登先天赋极高,聪明异常。不论别人演奏的任何曲子,他隔墙而听,即能记诵下来。曾有“曲子贼”的绰号。他一生的主业是买卖丝绸、业余弹唱曲子。拉三弦、琵琶,二胡等民间乐器,会大调曲曲牌三十多个。工于演唱《拷红》,《饯行》,《围普救寺》、《酬韵》、《辞学》、《访友》等曲段。其演唱声情并茂,跌宕有致,细腻入微。

4阎玉阁

阎玉阁()男,汉族,南阳县石桥街人。少年时,家道较殷实,无冻馁之虞,留心于大调曲子,宗承郝吾斋。常于丁香波、邓子义、梅彦清、仝天佑、张先叉等曲子爱好者雅聚一处,演习弹唱,切磋技术。因其上过私塾,粗通经史,于曲于词都识记较快。二十几岁就能自弹自唱。会《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段子较多。其人性情率直,爱唱武戏如:《狮子楼》、《武松炸会》、《武松打虎》、《武松杀嫂》、《八卦阵》、《杀惜》等,都演唱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他的唱腔高亢激越。

5李庆甫

李庆甫,男,汉族,生于年,卒于年,南阳县石桥乡石桥街人。民间大调曲子爱好者。

二十岁时从师郝吾斋学习大调曲演唱。很快精通了三弦、琵琶、等几种乐器。在大调曲音乐上颇有造诣,共会《满江红》、《码头》等几十小曲牌和《美女思情》、《美女思春》、《苏武思乡》、《大泉》、《赏秋》等几十个板头曲。擅演曲目有《舌战群儒》,《华容道》、《祭东风》、《击鼓骂曹》、《青儿探塔》,《景阳岗》、《十字楼》、《武松打虎》、《风阳士人》等。

李庆南为人方正规距、稳重坦和,表现了他的艺术风格、朴实规范,稳健舒缓其弹其唱柔中见刚。

6王金章

王金章,男,汉族,南阳县石桥乡杨庄乡。民间大调曲爱好者。

王金章生于小康家庭,家境良好。有暇学习大调曲子。年轻时常出入郝吾斋的门庭。会三弦、坠胡、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音乐颇有造诣。经过长期探索和研究,他取得了以瓷茶碗、竹蔑演奏曲子的音乐成果。即用七个未经使用的细瓷茶碗,向每小碗里注入多少不等量的水,试着用竹篾敲击,试着续水,待敲击水碗的音调与定音标准的乐器能搭配时,即停止续水,然后按照某个乐器击奏便能奏出清脆悦耳的旋律(可惜这种演奏方法无传人)。王金章性温和腼腆,擅演才子佳人戏。如《云楼会》《月下来迟》、《赶舟》,《荣归》、《访友》、《拜墓》等。其行腔娓婉,拖韵悠长。

7周华学

周华学,男,汉族,生于年。南阳县石桥镇人。民

间大调曲爱好者,“南阳县大调曲研究社”成员。

周华学年轻时做店员,业余爱好大调曲子。三十多岁时,从郝吾斋,陈纪甫学唱大调曲,会《倒推船》、《石榴花》、《上小楼》等四十余小曲牌,代表段子有《塔前寄子》、《祭东风》、《蒋干盗书》、《逼宫》、《盼郎》等曲目。其演唱细腻工巧,圆润流畅。

8阎品三

阎品三,男,汉族。生于年。南阳县石桥乡石桥街

人。出身小康蒙庭学习大调曲弹唱,十九岁受教于郊言3井参仝振文、仝振武、阎少湘等人雅会。擅操三弦、坠胡等民族乐器,尤其三弦,弹奏技艺娴熟。

年参加石桥文艺茶社,并为骨干成员,车,曾与全振武、马岚峰、张毅然诸人表演的《高山流水》、《百鸟朝风》、《大泉》荻集体音乐奖。拉唱《蒋干盗书》、《借伞》、《收青》、《访友》、《辞学》等曲目。代表性曲牌有《苏武思乡》、《美女思春》、《思情》《闺中怨》、《落院》、《哭周》、《孔子泣颜回》巳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南阳县资料卷》。其弹奏风格稳重大方,舒缓有致。

9仝振文

仝振文(—)男,汉族。南阳县石桥镇石桥街人。民间大调曲艺人。

自幼受其父亲仝天佑的影响,爱好大调曲演唱。十几岁时,又从师郝吾斋,系统地学习了大调曲的音乐和唱腔。因其有一定的文学素质,加之博闻强记,故会曲目极多:《红搂梦》、《梁祝》、《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的全部段子以及《卖杂货、《拉荆笆》、《水黑驴》等,共一百八十多个。

仝振文还精于三弦,能自弹自唱,一生中到过襄樊、河口、新野、邓县、南召、鲁山、宝丰、郏县、方城、社旗十多个县演出,所到之处,深受欢迎,他和他的堂弟仝振武,因一人会戏极多,一人会曲牌极多,故有北霸天、仝家二兄弟之称。

仝振文的演唱风格优美风雅,细微清新。唱腔柔和婉转。属南阳大调曲中典型的清雅派传人。

10仝振武

仝振武,男,满族,生于年。南阳县石桥乡石桥街人,大调曲艺人,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

全振武的父亲仝天佑擅长大调曲演唱,精通音律。仝振武自幼耳濡目染受其影响。十四岁时,又受教于大调曲名艺人郝吾斋,因其天资聪颖,又有家学渊源,艺功日造。以通文擅长,而很得郝吾斋看重,成为郝氏的高足,此后一边经商,业余演习弹唱。

年由他发起和组织在石桥镇成立了“石桥曲艺改进社”,并担任社长。年他走遍南阳地区十三个县,进行传唱曲目和曲牌的搜集整理。共搜集出传统曲目一百多个,曲牌数十个。他唱弹俱隹,在大调曲音乐方面尤有造诣。会唱《白蛇传》、《梁祝》、《西游记》、《三国》中的四十多个段子。尤擅演唱《三国》。他演唱的《张松献图》能充分刻画出曹操、张松的性格内涵,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二人的心理活动。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血有肉。他共会《码头》、《垛子》、《满江红》、《倒推船〉〉等八十多小曲牌以及《萧妃舞》、《大救驾》等三十多个班头曲。

振武的演唱属清雅派一途,曲词文雅,唱工规范。其行腔曲折,余韵悠长,以唱文戏见长。

11张彦如

张彦如(1970)男、汉族,南阳县石桥人,民间大调曲爱好者。“南阳县石桥大调曲研究社”成员。

张彦如出身小康家庭,衣食有着,自幼爱好大调曲,二十多岁时,从师郝吾斋学唱大调曲,并学会了用八角鼓伴奏。会《垛子》、《背工》、《吹吹腔》等曲牌六十个左右。他演唱的《劝坟》、《五元哭墓》,《马胡伦换妻》等精妙独到。张彦如艺术风格的总体表现为热情泼辣、刚健清新。其演唱声情并茂。

年,石桥文艺社成立后,他热心做组织和负责工作。曾为大调曲的发展繁荣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12阎少湘,

阎少湘,男,汉族,生于年南阳县石桥乡石桥街人,民间大调曲艺人,石桥文艺茶社骨干成员之一

阎少湘自幼爱好大调曲演唱。二十岁时,跟随郝吾斋学习大调曲演唱。常于业余时间和全振武、全振文、马岚峰、阎品三等人一起演习弹唱。石桥文艺茶社成立后,曾多次代表茶社参加南阳县和南阳地区组织的曲艺会演。年,田汉来南阳视察曲艺工作时,曾观看了他的《潇湘哭黛》和《霸王别姬》等曲目,并受到赞扬。擅演《斩马谡》、《八卦阵》、《打渔杀家》,《葬花》、《潇湘哭黛》《霸王别姬》等曲目,其演唱风格清新明快变化自如,善于通过感情刻画曲目中的人物,细腻蜿转。

13高崇德

高崇德,男,汉族。生于年。南阳县石桥镇人,民间大调曲爱好者。曾任“南阳大调曲研究社”副社长。

十几岁时,从师郝吾斋,郭纪斋学唱大调曲子。因其上过私塾,有家学功底,故对词、曲记忆较快,理解较深。会《码头》、《垛子》、《满江红》、《背弓》等大小曲牌八十个左右。善唱《拷红》、《献图》、《三收何元庆》、《碎琴》诸曲目。解放后,多次参加南阳县曲艺会演,其嗓音宽厚、唱腔节奏分明,跌宕有致。

14张毅然

张毅然,男,汉族,生于年,南阳县石桥乡石桥街人。二十岁时受仝振武影响,爱好大调曲子,于经商之余常与仝振文,全振武、阎品三一起学习弹唱。因其敏惠好学,数年间便学合了《白蛇传》和《陈妙常》中的大部分段子。还掌握了坠砌、京窃、小弱琴、三弦儿种民族乐器的弹奏技能。精通小蜡股奏。年,参加石桥文艺茶社活动。

年,田汉曹孟郎视察茶壮工作时,他作为茶社代表为田汉等做了汇报演出。年和年,两度参加河南省和南阳地区文艺音乐汇演。出演了《西厢记》段子。共会板头曲十多小,主要有《萧妃舞》、《思情》、《高山流水》、《打辰》、《百乌朝现》等他的弹奏,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善于调和诸种乐器,其弹奏风格是,韵律和谐,节奏分明、流畅。

15马岚峰

马岚峰(1982),男,汉族。南阳县石桥乡石桥街人。民间大调曲子爱好者,原南阳县石桥大调曲研究社主要成员。

十八岁受业于郝吾斋学习弹唱大调曲子。学习过程中对大调曲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学会了古筝、三弦、琵琶三种民族乐器。尤精古筝。年,田汉、曹孟郎一行来石桥茶社视察工作,南阳市、县文化馆联合为他们举办了一个大调曲演唱会,马岚峰参加演出,和仝振武、阎品三,张毅然联弹了《霸王别姬》、《萧湘哭黛》等曲目,受到田汉的称赞。年春,河南省举办“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和仝振武、阎品三、张毅然板头曲《山流水》,获集体音乐一等奖。年4月,在南阳地区举行的板头曲汇演中,他和仝振武、阎品三、张毅然联弹的《百鸟朝凤》、《大泉》获集体音乐一等奖。共会《码头》、《垛子》、《满江红》、《倒推船》等大小曲牌47余个和《思情》、《思乡》、《思春》、《打雁》、《落院》、《大泉》、《赏秋》等板头曲十二个。

马岚峰的性格较内向,深沉稳重,动作迟缓,故擅弹奏《三思》、《打雁》、《落院》之类节奏舒缓的曲调。

作者简介:

齐英杰: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河南范蠡研究院副秘书长,河南省红学会常务理事,南阳红楼梦研究会副秘书长。学刊《范蠡文化研究》、学刊《掬红一叶》编辑。南阳地方文化资源数据库——南阳大观网创办人。南阳亘古文化苑创办者。

王保定:南召县人,南阳大观网网站总编,某部退役中校,地方文化资源探究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