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喜爱变成一种责任,微缩艺术成了他终身的事业
把乐器做成硬币大小或许不是件难事,但这么小的乐器还能演奏,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年,《吉尼斯大全》中微型小提琴纪录的创造者是个德国手工艺人,他制作的小提琴琴身只有7.6厘米长。其实在这之前的“世界巧手锦标赛”上,冠军得主黄跟宝就已经做出了更小的小提琴。此后他又按照意大利名琴“斯特拉利瓦利”:1的比例,制作了一把仅3.9厘米长的小提琴,打破了原本由自己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接下来,是以:1的比例微缩了一把仅有2.1厘米长的琴,也就是说这把小提琴的大小跟普通1元硬币一样。
提起微缩艺术,更多的人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模型”二字。微缩作品和模型在外形体积上确实比较相似,都是根据原型进行缩小后的产物,但二者间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模型只是种纯粹的摆件,基本上不具备原型所具有的功能;而微缩作品却能做到在体积缩小的同时,不影响其具体的实用性。
黄根宝说确保比例与原型一致不是最难的,重要的是让微缩后的小提琴还能发声。都知道制作一把小提琴需要有面板、背板和侧板来形成共振,这就要求每块板都要在灯光下仔细对比尺寸,其薄厚尤为关键。在面板做好后,再用有弹性的尼龙丝或钢丝做弦。
除了小提琴,黄根宝还制作了古琴、二胡、三弦、编钟、阮、月琴、瑟、箜篌、竖琴、古钢琴等不同种类的乐器。虽然发声原理不同,但这些乐器无一例外都可以如同大乐器一样正常演奏。也正是这些微缩乐器的面世,让人们看到了收藏乐器的可能性。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的黄根宝,曾在江苏省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手。很小的时候,他就跟随父亲学习二胡。父亲有个喜欢乐器的朋友圈,在这种气氛中成长,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培养了他对乐器的喜爱。制作并收藏微缩版的乐器,正来源于从小就伴随着自己的这种喜爱。但是在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想要有个足够大的空间去收藏乐器,确实很不方便。于是他想着,能不能把乐器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微缩,这样就方便收藏了。
从年黄根宝开始做微缩手工,至今已有46年。从喜爱音乐到收藏乐器,再到通过微缩工艺制作并收藏,这40多年为他带来的殊荣和成就,却从未改变他对于微缩工艺的追求。当年的喜欢已然衍变成如今的责任感。在黄根宝的作品中,除了乐器,还有很多微缩家具,而这些微缩家具几乎每一件都严格遵照历史进行打造。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做微缩工艺需要工匠精神,要照规矩做。特别是明清家具的制作,要尊重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从工艺上进行创造。中国的家具其实体现着传统的文化礼仪,比如很多家具都有的圆角设计,就体现了古人的含蓄、和谐、谦逊有礼。”其中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其实是在注重细节的同时,还能完全还原中国古代的木质家具的做法——不用钉子、胶水等材料,完全是用榫卯结构搭建,每块面板、每根木条都可以拆卸下来。这样的要求就算放在正常比例的家具上,没几年功夫都很难做出来。
在黄根宝的作品中,最让人惊叹的,无疑要属微缩版的《清明上河图》了。原本.7厘米长、24.8厘米宽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画卷上的信息量超大。就算按照原本的大小来制作,其中的细节都已经足够微小。黄根宝把这些细节紧紧压缩在一块仅有2厘米的木尺上,多个人物、多动物以及各种建筑,包括人们的神情、动作,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制作微缩乐器时,每个细节都会影响到成品是否能够像原版一样演奏;在制作家具时,每个细节都要遵从历史;在做微缩名画时,每个细节都尊重原著。在黄根宝看来,细节就是微缩工艺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无论是微缩还是微雕,都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然而随着工业话的发展,传统的抽绎工匠越来越少。对黄根宝来说,除了自己的兴趣,保护和传承微缩艺术也成了他终身的事业。“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原本的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能因此而改变……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让这些祖传的手艺发扬光大。”
出品人│王波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李小树曹欣宇李佳遥
视觉总监│杜放视频监制│李小姣设计│刘垚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联系个别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