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福建南平带大家一探延平区乱弹南剑

来源:月琴 时间:2024/8/24
中科白癜疯口碑怎么样 https://m.39.net/disease/a_x4i2zos.html

《双蓬会》剧照(一)

《双蓬会》剧照(二)

《白蛇传》剧照

南剑戏部分剧本

小梅正月乐翻天,十里八乡时日宣。

三唱一弹娴熟炫,四功五法舞台妍。

声腔凝练传神到,曲调悠扬喝彩阗。

大戏启开如盛宴,芳留厚土寨村连。

一首文人创作的七律带大家了解一下“乱弹”——南剑戏

南剑戏,原名“乱弹”,清末由江西传入闽北,后来不断吸收其它戏曲的剧目和表演艺术,由于唱腔、表演都很新颖,很快得到群众的赞赏,流行于南平地区(延平区范围)。

因延平为古南剑治所,故早期将其命名为“南剑戏”。南剑戏以清唱及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角色行业分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小丑等,素有“九角头”之称。

唱腔曲调主要有二簧、西皮、还有松阳调、二缓、青板、意和调等。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还有三弦、月琴、柳胡、笛子、唢呐;打击乐有低音平面锣、镗锣、鼓、钹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唱腔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南剑戏又分为“大腔”与“小腔”二派。

内容以反映宫廷的历史戏居多,其中出自汉史、三国演义、唐宋史演义、明清传奇的剧目占大部分;还有神话戏和民间小戏等,除传统剧目,还逐渐融合民俗风情创作出新的剧目,如《渭水河》《姚期绑子》《龙凤配》《望儿楼》《东四门》《奇才配》等剧本多个。此外,有一些神话戏和民间小戏,如《八仙过海》《太白登仙》《大补缸》等

延平南剑戏现有六个重要分支:1、峡阳小梅南剑戏;2、茫荡镇际头南剑戏;3、茫荡镇聪坑南剑戏;4、西芹高坪村南剑戏;5、峡阳陈坑南剑戏;6、盖头村高地南剑戏。年,南剑戏(延平)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中,峡阳小梅南剑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南剑戏在延平流行的起始点。

在峡阳集镇西北数里,有一个满山满坡杨梅树的小村庄,花开季节,梅花满眼,暗香浮动,小村庄因此得名“小梅”。面积仅1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距南平近百里的小梅村,却遗留下唯一沿用宋代古州名命名的一项“非遗”名录,这不能不让人对之产生好奇,并追溯其历史渊源。

南剑戏,源于赣剧。山清水秀的闽北与丘陵连绵的江西相邻,人缘、文缘自古有着不解之缘。很长一段时期,延平的外乡人中以赣籍居多,每到春节,赣剧戏班都来延城闹春贺岁。小梅村连着闽赣古道,生活在闽北的宋大儒朱熹也曾到峡阳小梅讲学并留下墨迹。这里,确实是民间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的好地方。

至迟在清末,江西裁缝魏恭源扎根延平府南平县小梅村,成为小梅第一代赣剧团的组建人和传承者。民国初期,第二、三代传承者陈鸣岗、范孝增,四处游演小梅戏,还到“富连成”科班深造五年,吸收其它戏曲的剧目和表演艺术,融入地方戏剧,使之更富有表现力。“小梅南剑戏”初称“乱弹”戏,“乱弹”腔自宋朝,宋朝南平是名扬四海的理学名邦南剑州治所,历代本土人总以“南剑”为豪。小梅“乱弹戏”,演古思古传古,捷足先登而形成“小梅南剑戏”。南剑戏留下的不少剧目、故事和诗文,直到如今,还传递着闽北传统文化的鲜活信息。

小梅南剑戏的作品虽是传统的,也不全照搬,比如“八仙”就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吕洞宾、何仙姑等,而是福禄寿喜、牛郎织女和魁星等组成“八仙”,具有独创性、新鲜感,正好迎合了百姓祈福保平安的意愿。

南剑戏在小梅有着广泛美誉,流行南平,传承不断。新中国成立后,剧团多次应邀参加地区、县市调演,曾获演出二等奖。改革开放后,小梅人又满面春风地参加南平市农村戏剧汇演,南剑戏获得一等奖。列入闽北“非遗”名录后,小梅村挤出村财,吸纳赞助,添置了剧团服装和道具,组织演员培训,在孩子当中培养传人。组建人也从初期的一二人,发展到第七代的十二人。行政村所在地的杨梅坑一百多户村民,几乎每户都有人会唱南剑戏,八十多岁的老人也能上台演出。

南剑戏传承人艾金水说:“南剑戏是小梅的宝贵财富,每年正月,村里的演员都会提前一个多月聚集商量剧目,组织排练。唱戏的三天,是村里全年最热闹的日子,不论远近,不论老少,外出的村民都千方百计赶回来,不为别的,就为了心中那份亲情,为了能将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传承下去。”

南剑戏主要分布在小梅行政村及其自然村和茫荡山周边,在“花花世界”的当下,人们对传统剧日益淡化,老艺人逐步退出,年轻人外出打工,作为“非遗”的南剑戏传承青黄不接,发展举步维艰……

南剑戏,有很好的民族、民间、民俗代表性,在民间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和影响。它伴随着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活动,对民间文化有着很强的依存性。在继承原唱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特征,在闽北其它戏剧中比较罕见。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这一农村古代戏剧,有利于促进闽北古典戏剧的保留和弘扬。

但愿,南剑戏能够得到有效措施去保护、传承与发展。如着力抢救老艺人的表演艺术、演唱艺术、脸谱艺术,将其制成磁带、光碟,存入档案;培养传承人,搭建演戏台……让这项非遗永葆艺术青春。

(南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