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广西文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大家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广西文场已走出了一条新的传承之路。
传统文场唱腔具有字重腔轻的特点,曲子以“五件头”伴奏,即以扬琴为主,加上琵琶、小三弦、胡琴和笛子。后又加上了调胡、二胡,以阮代替了月琴、秦琴。击节乐器使用鼓板、碟子和酒盅。
文场已在广西流传多年,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称文玩子、小曲等,是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的传统清唱艺术,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传统曲艺形式。文场音乐委婉缠绵,柔和抒情,文场音乐分为:大调、小调、码头调、过场音乐等四个部分。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年6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彩调、文场)自治区传承基地落户桂林,何红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西文场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渐渐从台上走到台后,从事着广西文场的传授工作。她本人也成为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教授,带起了大学专业的学生。
文场在广西流传已有多年的历史,广西文场的流传源于迁徙。明崇祯末年,朝廷行将灭亡,许多王孙宗室纷纷逃亡于长江南北。他们将大量的宫廷乐曲、乐谱、乐章带到了民间。清初,有广西人去江浙一带做官或经商,又将这些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乐曲带回了广西。这些曲调在与桂林一带的地理环境及独具个性的方言逐步融合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地方色彩与民间语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广西文场。
桂林市群众艺术馆现在保存近盒的录音资料,见证了当初这一浩繁的文化遗产,也让我们能够寻觅到广西文场曾经美丽的存在。
文场曲牌唱腔丰富,唱词文雅情感浓郁,就像个婉约的姑娘在轻轻诉说着情感,很容易让内心的温柔产生共鸣,文场之所以能够流传那么多年,主要在于它曲调优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