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图片 >> 正文 >> 正文

会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ldquo彝族

来源:月琴 时间:2022/6/6

会理彝族蹢脚舞自明清至现在,是会理各族人民至今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集体性舞蹈,尤以小黑箐乡的蹢脚舞最有特色。它是彝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摹仿动物的肢体动作,禽鸟的语言,花草临风摇曳的倩影,应用在蹢脚舞中。蹢脚舞不是家传、祖传的舞种,是群体性的文艺沙龙。

你会跳会理彝族蹢脚舞吗?

观‖看‖视‖频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蹢脚舞的功夫主要在脚上,几十数百人手拉手跳动时,随着蹢脚舞曲用力蹢脚,铿锵有力,把地跳震动,方显蹢脚舞的魅力。会理县小黑箐乡白沙村的彝族蹢脚舞最有特色。跳蹢脚舞不论人数多少,只要有竹笛和一个较宽敞的坝子就行。蹢脚舞可以跳圈舞、矩阵舞、十字形舞,尤以圈舞盛行。在白沙村,蹢脚舞的普及达到男女老幼无人不会的程度,据清《会理州志》记载:“蜀宁远之南会理州,与滇交汇处有群舞者,摹各动物之态,脚手身躯灵动,地震动,尘嚣起,曰蹢脚舞也。”至今,白沙村人对蹢脚舞的喜爱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互不割舍的痴迷程度相比,有过之而不及。难怪村里有人说:“三天不跳,不乐不笑;七天不跳,脚板老茧褪掉;十天不跳,灵魂出窍。”

平时白沙村人跳蹢脚舞很随意,人多人少都可以跳,在各家垣坝里可以跳,在山间的平坦之处可以跳。特别是客人来的时候,全村人就像过节一样,吃罢晚饭不约而同来到村里的舞场,夜幕降临燃起篝火,踏歌起舞,尽情欢跳,通宵达旦,余兴未犹。

白沙村的蹢脚舞名目繁多,各种奇妙的舞种令人眼花缭乱,即使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也很难迅速学会。因此常常有外来客人在舞圈里因为跳不准动作,跟不上节拍而被踩得“哎哟”叫唤的,但没有人嘲笑,淳朴的村民们会耐心帮你矫正舞蹈动作,直到客人基本会跳为止。白沙村人有天生的舞蹈天份,可即兴起舞,没有编导和教练,他们凭着世代传下来的音乐旋律、舞蹈动作,潜移默化在听觉和舞蹈形体中。各种蹢脚舞通过眼神、手式、步伐的传递,各自心领神会,跳得自然娴熟。如应邀表演,不需要节目单和事先排练,只要有人定一个调,哼一段音,比一个舞蹈动作,乐手和舞者们就心领神会地进行演奏起舞。他们是土生土长的蹢脚舞传人。蹄脚舞起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劳动形态和摹仿各种动物的肢体语言形成的,是万物的综合表现,即粗犷剽悍,又细腻柔和。据统计,会理代表性嫡脚舞有87种跳法,是一种自娱性的舞蹈。跳蹢脚舞时,一名乐手(彝族用竹笛,傈僳族用葫芦笙,其他民族有用弹乐、吹管乐的不一而足)吹奏舞曲领舞,其他人围成圆圈或各种几何图形,按吹奏的乐曲引子,或口头、手势、脚步传递各蹢脚舞种类,一曲终止,再换吹奏舞曲,随之舞姿也要变换。跳蹢脚舞要随着吹奏舞曲的音型上紧密结合,舞蹈进行,强弱鲜明、顿挫清楚、规律性强,显示出简捷、有力、明快、跳跃的舞蹈动律感,其节奏的另一特点是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五拍子有规律的交替进行较多,且强调弱拍上的强奏,伴随欢快的舞步,造成一种热烈欢娱的效果。从明末清初至今,会理县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世代跳蹢脚舞,该舞不是哪一个人创意编排的,它源于生活,属于人民,摹仿各种动物肢体、形态而成。在节日和婚嫁的喜庆场合中,男女老幼、来宾等,人数不限,是一种群众自发组织的沙龙舞蹈。该舞蹈自然、朴实,不需要粉墨化妆,随和起舞。跳蹢脚舞都在傍晚、夜晚进行,选择宽敞的平坝,燃起篝火,伴奏乐器为竹笛、月琴,随着乐声强弱,手拉手围成一圈圈变换各种身姿、脚形等的舞蹈。

来源:会理县文化馆

欢迎各位在文章底部留言评论!?

温馨提示

本信息已发布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