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在西昌市凉山州绿荫学校,由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联合花西子母公司浙江宜格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薪火传承计划”启动仪式举行,并正式对外宣布“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未来5年,非遗文化将被推广到所当地学校的课堂,帮助青少年接触、学习、传承有特色的非遗民族文化项目。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预计将有10万名学生直接受益。启动仪式现场“超好听呢,彝族的月琴有其独特的音律。”3月18日上午,西昌市绿荫学校新启用的花西子楼三楼非遗文化传习教室内,学生弹奏的月琴声阵阵传来,悦耳的旋律吸引了不少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和老师们驻足聆听并点赞。“薪火传承计划”公益项目,通过“进校园”这种形式,让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走进学校,通过“非遗传承人+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将民族非遗文化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也创新了公益进校园的新模式。孩子们在课上学习非遗技艺此次启动仪式所在的西昌绿荫学校,是首批“凉山薪火传承计划”试点的2所学校之一,接下来,将会有省级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给孩子们教授彝族月琴等的基础演奏技法课程,另一试点喜德县瓦尔学校的孩子们,则会得到彝族漆器等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彝族漆器绘画等非遗技艺。据了解,该项目旨在打造一批以非遗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和班级,复制推广示范经验,提升学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参与,做实民族文化进校园基础,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促进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凉山州教育资助服务中心主任吉觉格林在启动仪式上指出,把优秀的民族文化带进校园,充分整合了本地文化资源、教育资源、社会资源,并引进外地企业资源,充分实现了国家东西部战略合作的部署,这是凉山州少有的具有系统化的资源整合。这既符合国家文化战略的方向,也符合教育树人的科学发展观。非遗文化进课堂,体现了文化属地的特性,助力助推,补缺补短,形成了凉山非遗进校园的公益新模式。民族文化传习室正式启用凉山州地处四川西南,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多彩。年开展以非遗为主的民族文化工作以来,凉山州共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项,省级98项、州级项、县级项,国家级传承人12人、省级人、州级人,是四川省21个地市州之中,名录数量最多的市州。项目调研组成员实地调研走访在前期项目调研中,调研组发现年轻人外流,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现象,让很多非遗文化面临无人可传的尴尬。如何让这些多彩的非遗文化能够实现传承,各界人士一直以来都在长期思考并尝试找到解决方案。凉山在非遗的抢救性的记录的过程中,已经做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工作,但目前还没能真正撬动非遗在文创、文旅等领域的合理利用。凉山州非遗中心主任晓夫表示,非遗产品的形成会有效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应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更应该做到“非遗在校园”“非遗在社区”,让非遗文化在基层在民间再次生长发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期待凉山近千项非遗项目在国家、省、州各级各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期望通过宜格基金会“大手牵小手”,通过“进校园”这种形式,薪火相传,开出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据了解,自年花西子母公司成立宜格慈善基金会起,便确定了“宜人、宜学、宜文、宜安、宜心”等五个公益方向。其中“宜文”,正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