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声动梁尘乐扬青春中外乐器历史介绍弦

来源:月琴 时间:2022/6/12

声临其境,穿越千年——一场与传统乐器的邂逅之民族弦乐篇。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琴声里有一幅鲜明美丽的风景画,幽泉自山涧叮当流出,汇成一泓碧玉般的深潭,水潭里荡起一层层细碎的涟漪,水中播曳着一轮金黄的明月。中国传统乐器灿若繁星,浩如烟海,接下来就让我们携手走进弦乐的世界,感受那穿越千年的回响。

星汉夜牢牢,深帘调更高——箜篌

箜篌是由远古时期狩猎者的弓箭演变而来,最古老的一种弦鸣乐器。

远古的打猎者,在弓箭的弦鸣声中发明了这种弦鸣乐器,在这之前再早的乐器就是石哨、骨哨、陶笛这类了。汉朝武帝时令乐人侯调始造空侯,因为制器的人姓侯,而其声坎坎,所以当时叫坎侯。箜篌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箜篌后来变形非常多,但在中国古文献中只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在春秋楚国时就有箜篌记载。

唐代是箜篌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等,都有描写箜篌的诗作,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箜篌的音色具有清亮、空灵的特点,可以左右手同时奏出旋律与伴奏而不相互妨碍,增强了和声与复调;揉弦区和拨弦区互为一体,在揉弦拨弦手法之间转换非常便捷,和声色彩更丰富,甚或可在两只手不同的手指同时拨动不同音高的弦后用对应手指相互施展揉弦手法,由于两只手不像单手的两根手指那样互相牵制而是各自独立,双手同时施展的揉弦手法能有较大的组合可能。

空余夜月琴中语,添得年华镜里看——月琴

月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

传说很久之前,人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士,把龙潭填平。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月琴最早起源于阮,早在汉武帝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创造和发明了阮。但是在当时,这种弹和挑的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的称之为琵琶。而且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

月琴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有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弄,犹如万马奔腾,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亦是少数民族劳动之余、夜晚自娱、讴歌心声的乐器。琴身多为木制,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小伙子们抱琴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活灵活现。

不论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抑或是“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婉转,都凝结了中国人那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千年不变的情怀。艺术的种子,就扎根在每一代中国人心中,生生不息。

文案编辑:历史文化学院团委学生组织文艺部

版面编辑:闫晨曦

责任编辑:刘倩王雨婷

感谢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