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桦王义友
近年来,昭通市永善县民族小学坚持把民族文化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按照“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思路,创新管理模式、深挖民族资源、强化师资培训,丰富活动形式,用厚重的民族文化为学生人生奠基,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撑起了永善县民族教育发展一片蓝天。
文化立校奏响民族主旋律
永善县民族小学成立于年,是云南省解放后第一批寄宿制民族学校,是昭通市唯一一所省定民族小学,先后经历了创建、停办、恢复、发展四个阶段。迁建后的新校区占地平方米,于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现有教学班42个,教职工名,在校学生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共名。
在永善县民族小学,“民族文化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力以赴的真抓实干。自创建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以来,该校创新办学理念,统筹规划设计校园文化环境,把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楼、校歌、校徽、校旗、校服等中,一方面组织教师在校园内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廊,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及风土人情绘制在墙上,并配备少数民族读本一万余册。另一方面,学校广泛收集彝族《敬酒歌》、苗族《迎客歌》等少数民族经典歌曲,定期通过校园广播站进行播放;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宣传优秀民族文化知识,让校园的每一道风景都凸显民族特色。
特色兴校丰富民族新内涵
开展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首先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永善县民族小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培训,邀请省内外名师和民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开展现场示范教学。同时,充分发掘本土民族文化,将彝族达体舞纳入全校师生必修课,先后编印《彝语口语句》《苗语口语句》《月琴弹拨指法》《芦笙吹奏要点》《民族舞基本步法》等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开设彝族、苗族语言文字、刺绣、蜡染、月琴、芦笙等兴趣爱好班,引导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一项少数民族活动。
与此同时,还以儿童节、元旦节、教师节、建党节、苗族花山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国学吟诵和学生才艺大赛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让大家在交流中展示才华,展现风采,增进友谊,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承了国学经典,促进了民族团结,提升了办学品位。
品牌强校彰显民族新特色
为树立民族特色学校这一品牌,永善县民族小学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契机,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培训会等会议安排部署,全力抓实民族教育基础工作,多层次多渠道推进学校特色办学。
该校针对大部分学生来自高寒、贫困、偏远乡镇的实际,建立1+3管理机制(即:1名少数民族学生+班主任+学生家长+校长),走“情感管理”和“行动感化”双管齐下的新路子,对不能到校学习的特殊适龄生,广泛开展“送学上门,送教到家”的贴心服务活动,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确保少数民族生源零流失。在此基础上,学校针对部分寄宿生年龄较小、家庭贫困的实际,免费为他们提供衣被,并采取规范化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引导他们生活中做到被褥折叠整齐、洗漱用品摆放有序;针对留守学生实际,建立“亲情聊天室”,通过网络和视频,架起留守学生与父母沟通的“连心桥”。
近年来,永善县民族小学办学成效显著,相继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中小学勤工先进集体、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