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
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
近日
文化和旅游部发出通知
计划组织编撰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全集》
山西省现存活戏曲剧种共有38个
数量居全国第一
其中
35个本土剧种入选
并承担分册编写任务
山西作为戏曲大省
有着令人艳羡的戏曲资源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
这35个本土剧本有哪些吧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以演唱梆子腔为主
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
俗称“昆梆罗卷黄”
其音调高亢活泼
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
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
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
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
耍孩儿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被专家誉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
是流行在山西东南部的戏曲剧种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
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
逐渐统一了风格
晋剧
晋剧就是山西梆子
是中国传统戏曲
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
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
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
和自己独特风格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
是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蒲州梆子音调高亢
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
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
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
但普调更高亢
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一些影响
创造了很多花腔
广灵大秧歌
广灵秧歌又名“优歌”
它是流行在广灵、浑源
以及河北省的涞源
蔚县、易县一带的地方戏曲
由当地的蹦蹦戏、民歌
以及北路梆子剧种之影响发展壮大而成
繁峙秧歌
繁峙秧歌是流行于山西晋北繁峙、应县
代县、原平一带的戏曲剧种
繁峙秧歌戏是由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
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
尤其它的唱腔
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
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汾孝秧歌
汾孝秧歌
也称“圪圈圈”秧歌
流传于山西汾阳、孝义一带
逐渐发展成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
和以唱曲为主的“文场地秧歌”两种形式
壶关秧歌
壶关秧歌
原名“西火秧歌”
源于长治西火和壶关赵屋
原为逢年过节打铁挖煤时唱的调子
道光年间勃兴
几乎遍及长治大小村镇
襄武秧歌
襄武秧歌
又称襄垣秧歌、武乡秧歌
是流行于山西晋东南地区
襄垣、武乡、沁县、屯留
及晋东南一带的传统戏曲剧种
唱腔分慢板、快板、数板
行当比较齐全
传统剧目有《土地堂》等
祁太秧歌
祁太秧歌
因其产生于祁县、太谷而得名
属于晋中盆地民间自编自演的
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
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
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
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
太原秧歌
太原秧歌
流行于太原市南北郊区农村
当地群众叫“社儿”
祁县太谷一带的群众叫“上路秧歌”
过去一度曾把太原秧歌和祁太秧歌
统称为晋中秧歌
后来逐渐演变成两个
各有千秋的姊妹艺术品种而流传到现在
沁源秧歌
沁源秧歌
是在沁源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小戏
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
其音调具有热情、豪放的特点
唱腔常衬以“啊、哈、哟”等虚词
其结构特点主要是四句式的
如《赵州桥》等
左权小花戏
左权小花戏
产生于山西省左权县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流布于左权县及其附近的榆社
和顺部分地区的
一种汉族歌舞小戏
河曲二人台
二人台是起源于河曲的地方小戏
它在表演程式上属于“两小”戏
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
表演生动活泼
唱腔洒脱奔放
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
是山西省和顺县的地方戏曲小剧种
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因产生于和顺县凤台村而得名
凤台小戏的曲调流畅而优美
风格清新,结构方整
节奏活跃富于变化
临县道情
临县道情戏
是由民间说唱演变成为的戏曲剧种
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
原属道教声腔艺术
其演变方式和过程
对认识戏曲的形成和发展
戏曲音乐的嬗变有着重要的价值
洪洞道情
洪洞道情
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流行在晋南洪洞县一带
原称“道腔”
河东道情
河东道清
主要流布于山西晋南运城一带及黄河两岸
其唱腔曲调艺术更加趋向温婉抒情
音乐本体乐队编制更加丰富完善
剧目题材内容也更加现代多样
上党梆子
晋南眉户原称“迷胡”
又称“曲子”“清曲”
因曲调婉转缠绵
使人听之入迷而得名
是一个以民歌的连接而发展起来的
由地摊说唱过渡到舞台演出的传统戏曲剧种
浮山乐乐腔
乐乐腔是山西省临汾市的传统戏曲剧种
乐乐腔的演出俗称一小二土
服装以软折为主
演员行当以生、旦、丑三门为主
曲调欢快、悦耳动听
表演且歌且舞
突出“喜闹”的特点
夫子岭弦腔
夫子岭弦腔流传于和顺县东乡夫子岭村一带
系河北丝弦戏的一个分支
民间又称其为“先先腔”
相沿至今约余年
灵丘罗罗腔
灵丘罗罗腔
是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方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灵丘罗罗腔由弋阳腔演变而来
罗罗腔演唱中
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要腔”
其伴委方式较为特别
河东线腔
河东线腔
原为线偶戏
其风格高亢清新、婉转缠绵
线腔唱腔为线腔和梆子腔
演唱时真假声交替
多表现深沉、幽怨的情绪
平陆高调
平陆高调属坐唱表演
表演时
多由一人主唱
其他人伴唱
最显著的特点是
说唱表演采用平陆方言
风格委婉柔和而又略显凄凉
曲沃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流行于山西省曲沃县一带
属于皮影戏腔调
因其主要特色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
流传在孝义市及周围市县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
皮腔和碗碗腔
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
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有专家认为
孝义吹腔是戏曲最古老的声腔之一
孝义皮腔
孝义皮腔
原为孝义民间流行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
皮腔艺术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孝义的土地上记载下了它历代的残综和断迹
芮城扬高戏
扬高戏
是以船工撑篙(木杆)所唱的号子为基调
发展起来的地方小剧种
扬高戏属多声腔剧种
曲牌、锣鼓经资源丰富
唱腔尾音上扬,多用手锣伴奏
研究其曲调唱腔
对解读戏曲音乐、声腔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
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
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
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
其伴奏乐器没有弦乐
而以大锣大鼓为主
山西赛戏
赛戏是个十分古老的剧种
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
具有浓郁边塞地方特色
在我国戏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中华戏曲文化的活化石
高跷竹马戏
寿阳竹马戏
是武术之乡寿阳县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
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
年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三晋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晋北道情
晋北道情
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
道情艺术在中国说唱艺术
和戏曲艺术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年5月20日
晋北道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朔县大秧歌
朔县大秧歌
是流行于朔县、平鲁、山阴
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剧种
伴奏乐器以
硬弦胡胡、锡笛、二弦、三弦、月琴等为主
曲调包括“十字韵”“大韵”“苦十字”等70多种
这些戏曲剧种不仅是山西的宝贝
更是中国的国粹
生旦净丑
唱念做打
演的是陈年旧事
看的是人生哲理
希望山西戏曲剧种愈发蓬勃
走向世界
唱出更加嘹亮的中国美
文中图片源于:中国晋剧艺术网、山西戏剧网
封面图片来源于:云中小川
广告合作请添加
YOURAN+传播矩阵
山西星卫视人说山西好风光整理出品
责编:柚子
监制:张默
满意的话记得给点个在看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