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先生故去快两周年了。《陈三两爬堂》,是李先生的代表作,谨以此文,深情怀念李世济、唐在炘二老。
故事情节:明朝,李九经进京赶考,刘瑾贪贿赂,将他中榜名次改换旁人。李九经夫妻气死在报恩寺,留有年幼的子、女。其女李淑萍无助,自卖本身,埋葬双亲后,将银两交于报恩寺方丈,嘱其教养胞弟李凤鸣(小名淘哥儿)。李淑萍被人贩子骗卖到五定州富春院,改陈姓。她不愿卖身,靠卖字赚钱给鸨儿,因每篇售银三两,故称陈三两。
陈三两自幼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双手能写梅花篆字,慕名来求学者甚多。有贫寒出身的书生陈奎,陈三两收为义弟,教其读书,助其赴考。陈奎去后,陈三两被鸨儿卖给珠宝商为妾,骗陈三两同行。至沧州,陈三两发现受骗,拒绝同行,该商人给沧州知府李凤鸣行贿,李凤鸣对陈三两严刑拷打,逼其随客商同行。李凤鸣正是陈三两幼时失散的弟弟。恰逢陈奎高中,任巡抚至此,陈三两冤枉昭雪,李凤鸣被罢官。
《陈三两爬堂》是河南曲剧名家张新芳(女)的代表作,张先生此剧在年由长影拍摄了电影,影响极大。张先生直到七十高龄还在舞台上演出此剧,许多剧种都有移植此剧的演出。
曲剧名家张新芳《陈三两爬堂》
豫剧名家崔兰田、四平调名家邹爱琴、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越剧名家吕瑞英和赵志刚,都曾演出此剧,颇具影响力。年,荀派名家孙毓敏以荀派风格移植此剧。晋剧、庐剧、评剧等,都有此剧的移植。
首长观看《陈三两爬堂》后与崔兰田等合影
京剧的《陈三两爬堂》,是年由李世济、唐在炘先生根据豫剧、河南曲剧移植到京剧舞台的,那一年,李先生26岁,唐先生37岁。此剧一推出,震惊剧坛,影响至今。50年代钟荣、陈吟秋、张曼玲就学习、演出此剧;当前,李海燕、刘桂娟经常演出此剧。其他流派的演员,如张派传人钟萍,在80年代也演出此剧,可见此剧流传之广。
京剧《陈三两爬堂》自年至今,近一甲子,流传不衰,这是当前的戏剧人应该思考、学习、借鉴的。
李世济先生《陈三两爬堂》
李世济先生此剧现存几个版本:年留有静场录音;年在上海有实况录音;年,在天津有实况录音;80年代的版本和60年代的版本相比,有改动,删去了“小小七寸管”一段双手写梅花篆字的情节。
《陈三两爬堂》,人物塑造很难。公堂这类的戏,传统戏有《会审》,但陈三两不同于苏三。陈三两是读书人,做派、谈吐要有文人的气质、文人的傲骨;为葬爹娘,为弟读书,她无奈自卖自身,没有退缩,她是生活的勇者、强者;对贫寒学子陈奎、王子明,她全力扶助,侠骨柔肠,陈三两虽不是十三妹、红拂女,但她有侠客的义气;面对贪财的鸨儿,陈三两要保全清白,只得卖字,她是无助、无奈的;面对赃官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她坚守自己的原则,据理力争,不畏强权,虽女子,却不屈服,她内心是刚韧的:当知道赃官原来就是自己的亲弟弟是,她的内心是绝望的,多年的付出、自己的牺牲,都付于流水了。一般人在绝望之际,会放弃,陈三两没有,斥弟之后,在陈奎到来之时,她没有因亲废法,而是将亲弟弟绳之于法,她的心是清澈的。要把陈三两这么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来,对演员来说,相当不容易。
新戏要想流传,必须要新中有旧、旧中求新。新戏,要让观众看着不陌生。
陈三两的出场,唱西皮散板“坎坷身世薄命人”一段。《会审》中,苏三上场就是唱散板。《陈三两》的这几句散板,在节奏上不同于传统。“可怜我弱女落虎口”一句,从“落虎口”由散板转为上板,安排了一个小腔儿;“九死之下要拼一生”,铿锵有力,表现出陈三两坚韧不屈的性格。出场这几句唱,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要把陈三两的内心、性格,呈现给观众,第一面,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陈三两在大堂把话云”一段,西皮导板,接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这是西皮板式的一个成套唱腔。西皮的成套唱腔,在传统戏中很常见,如《硃痕记-席棚》。一出新戏,没有经典的唱段是立不住的。“公正的老爷细听分明”,说明陈三两对知府还是抱有希望的,希望老爷能秉公审理,还自己一个公道。这段唱,要不卑不亢,张弛有度。明字的唱腔,源于传统,有创新,在落在1时,稍停顿,再转为高音1,错落有致。
“我本是被骗进的富春院”到“老夫少妻怎么为婚”,是一段叙述,向老爷表明自己以往的经历。五句慢板之后,“迎新送旧非我愿”转为西皮原板,这样的安排符合舞台表演的规律,都唱慢板,显得拖沓了。地方戏的特点是字多腔少,字数也是不规律的,不像京剧的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那样规范。这段原板,字数不规律,“迎新送旧非我愿”是七字句,“从此落下了陈三两的名”是十字句,“卖与了年过花甲贩卖珠宝的老客人”是十五字句,这样的句子,设计唱腔,安排唱词,是很有难度的。唐在炘先生显示出怹在京剧音乐创作方面惊人的才能。这段原板设计得极为巧妙,节奏紧凑,唱腔新颖,使人耳目一新。
“他好比马莲草栽倒了银盆内”一段,转为流水,借鉴了地方戏的原词,字数不规范。老爷受贿后,劝陈三两同老客同去,他对堂下这个妓女,是不屑的,表现出极大的轻视,陈三两是有所察觉的,情绪上稍显激动,但还是恳求老爷能够秉公而断;老爷与陈三两,地位是悬殊的,但二人的人格形成鲜明对比,“高贵”的老爷品行却比“低贱”的陈三两卑贱。“你可怜可怜我这苦命的人呐”,这时的陈三两由不卑不亢,转为亢大于卑了。
在与老爷的对话中,陈三两发觉了老爷偏袒客商,数次命自己随客商同行,忍无可忍,陈三两质问老爷,是否收受了老客的贿赂,这句话激怒老爷,陈三两惨遭毒打。
散板“怪不得官司一面倒,却原来狗官贪赃坏心苗”一段,当陈三两偶然发现了老爷失落的银票,顿时明白了,希望破灭,陈三两的情绪转为激愤,对老爷破口大骂。唱词上,没有照搬地方戏的原词,而是改成能符合京剧审美的唱词。比如,把“你吃肉吃的是百姓膘”、“你好比抢劫害命的狗强盗”改为“你这样劫财害民无下稍”。
老爷恼羞成怒,对陈三两施拶刑。“拶子本是五根柴”,采用散板。这段是此剧在音乐创作方面成功的尝试,传统戏中是不常见的。“好官善用”之后,过门的节奏上转为西皮摇板,过度自然流畅,更特殊的是唱地方戏口语话的原词,“爹啊,娘啊,痛死了我”;“陈三两在大堂不要命”,从“不要命”三字转跺板,淋漓尽致,一吐为快,陈三两质问赃官,据理力争。
接下来,老爷与陈三两一段对话,需要演员有念白上的功力。对话中老爷得知陈三两的兄弟是做官的,老爷先是不屑,当得知陈三两兄弟是皇王钦差,老爷惊讶,心内稍有惶恐。
“甲字年间科第举”,唐先生设计了西皮二六、流水的板式。这段是叙述,陈三两谈起如何教授两位义弟,自己教出状元和榜眼,是有些自豪、得意在心的。
老爷不相信陈三两有才学,取出自己祖传的《麻衣相书》考问陈三两。这段对书,念白是重点,要求小生与青衣配合默契,严丝合缝,要求演员的念白有功力,把情绪表现出来。此段对白极为精彩。
年的版本,有陈三两双手写梅花篆字的情节,唱词是:“这支毛笔谁造成?落在糊涂的衙门中。莫看你短短七寸管,不知害死多少好黎民!为人若把清官做,下笔千言神鬼惊。为人若把赃官做,提笔在手他、他、他心内惊。左边一撇不成字,右边一捺人字成。尊声老爷你抬头看,人到难处痛伤情。人字两边添两点,急忙我把火字成,糊涂的老爷抬头看,小女子大睁两眼跳入火坑。火字底下添口字,陈三两落在幽谷中。谷字头上加宝盖,我的大老爷,该容情为什么你不容情!”
豫剧《陈三两爬堂》
这段唱腔的设计,采用了不常用的反西皮调式,板式为二六转流水。这是唐在炘先生对京剧音乐创作的尝试。在80年代的演出中,此段做了删除。
李淑萍叫一声兄弟的小名,老爷惊慌昏厥,李淑萍知道老爷就是自己失散的亲弟弟,心痛万分。唐先生设计了一段二黄碰板三眼、原板、跺板,转反二黄(小生接唱)的唱腔,是此剧的又一重点唱段。“家住山东在临清”,陈三两回忆往事,苦、痛、恨,涌上心头。这段唱词,不同于地方戏的原词,是重新编写的,长短句不一。地方戏是词多腔少,京剧是腔多词少,这段李淑萍的二黄唱腔在传统京剧中是很少见的。“可叹我李淑萍”一段,借鉴了扬剧的堆字大陆板,月琴为主奏,演员如诉如吟;堆字大陆板是著名扬剧表演艺术家高秀英(-)创造的,在扬剧中影响极大。
“想不到,一别十年,杳无音信,想到此处,好不叫我,寒在我心,酸在我心,恼在我心,气在我心,恨在我心”一段,气口是关键,频繁偷气,心字的高音才会饱满。
李世济、闵兆华《陈三两爬堂》
反二黄转二黄的对唱,表现了李淑萍对弟弟的失望、绝望。“好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大老爷”,采用吟唱,乐队伴奏停,这对演员的唱功要求是很高的,嗓音上、唱法上,稍有失误,观众都会听得清清楚楚。
闻报陈奎到来,陈三两内心是矛盾的,有喜悦,有希望,但又怕陈奎像李凤鸣一样。陈三两毕竟是读书人,做事循章。陈奎说出,自己还是当年的陈奎,陈三两才欣然受陈奎一拜。
两段西皮流水“鸨儿心不正”、“他是我的亲兄弟”,是叙述性的,陈三两向陈奎说明自己官司的经过并介绍了李凤鸣是自己的亲弟弟。陈三两向陈奎表明,“我宁愿李门都死净,也不愿万古千秋留骂名”,不能因为李凤鸣是自己的弟弟而徇私。大义灭亲这点上,《陈三两》与《赤桑镇》、《苗青娘》等剧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陈三两,不是一个小女子,她的胸襟开阔,巾帼不让须眉,在大是大非面前,她皂白分明,毫不犹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