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介绍 >> 正文 >> 正文

彝族唢呐的制作演奏程序和比赛规则浅议,

来源:月琴 时间:2022/12/27

一、彝族地区唢呐的基本概况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远古时期,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因对自然界欠了解而认为很多自然现象是上天安排的,是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就产生了祭祀及一系列的生产生活庆典。在这些祭祀及生产生活庆典活动中,彝族先民除了吟、诵、唱一些祁求上天及神灵护佑的词语或歌词之外,又逐渐地产生了一些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比较简单而又古朴的原始舞蹈。而在产生舞蹈的同时,又慢慢地出现了吹奏乐器如唢呐、月琴、笛箫、芦笙等及打击乐器如鼓、锣、钹、镲等。起初,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均用来为歌舞伴奏。后来,打击乐器除为歌舞伴奏外,还逐渐变成为吹奏乐器伴奏物。特别是唢呐在人们的常生活中变成了主要吹奏乐器之后,鼓、镲等打击乐器就成了人们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及各种聚会中吹奏唢呐时必须有的伴奏物了。

  在我国西南彝族地区,生产生活庆典、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各种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演奏,少则3至5对,多则几十对,演奏时间的长短视活动时间的长短而定,少则一夜,多则两三夜,一般以一夜居多。总之,彝族人民和彝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唢呐,有的人甚至在农闲之时也要邀上几个人在家中和寨子里演奏,另外,有的人在秋天为使成熟的庄稼不受野兽的侵害而晚上到山上狩猎时,也要叫上人并带上唢呐,在山上的狩猎棚中坐着演奏一晚到亮,一则消磨时间,二则驱散孤独、轰走野兽,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   在彝族地区,唢呐演奏人的群体多是少数民族。在汉族中会演奏唢呐的人很少。在贵州,流行演奏唢呐的群体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而且也多为家传。以彝族地区为例,历史上的彝族不仅是一个文化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对唢呐的热爱可说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在一个寨子里,有一个人会演奏唢呐,就会有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跟着他跑,时间长了,听的多了,学习的机会多了,跟着跑的人也就学会了。因此,在学会演奏唢呐的人中,拜过师傅的人很少,更多的人都是自学。一家人中,只要某一代老人会演奏唢呐,那么,他的儿孙中就会有不少的人会演奏。在唢呐演奏群体中唢呐演奏者绝大多数为男性,女性演奏者极少。      二、唢呐演奏的场合及相关器乐      唢呐是一种比较压台的乐器,可演奏高亢的曲调,也可演奏低沉的曲调,可演奏出欢乐的曲调,也可演奏出悲哀的曲调。因此,唢呐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说任何场合都可使用。在彝族地区,它可用于婚娶、丧祭、祝寿、生小孩、剃毛头、驱鬼、祭山以及各种庆典活动,甚至连久旱不雨时,民间的“抬狗求雨、打龙潭”活动也都要吹奏唢呐。所以,唢呐在民间可谓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就时间场合而言,以丧祭为例,奔丧之家出门时要吹,沿途过村过寨要吹,到了丧家前后要吹,举行祭礼时要吹。傍晚到夜1点钟以前一般吹奏的都是平常曲调,如“四平谱”。凌晨到天亮左右,大家都要吹奏一些节奏感较强而且悦耳动听的曲调,比如“草带花”、“滚豆谱”、“应答谱”等。特别是天亮前后,唢呐匠们各自吹奏自己最拿手的甚至别人可能不会吹奏的最好听的曲调,这是指各自吹奏、互不相干而言。当然,如若吹奏双方有约或无约(暗暗地)比赛(斗)曲谱或曲类的多寡,那就另当别论了。一般说来,把死者送到坟地,除丧家坐堂唢呐之外,所有前来吊丧的唢呐活动便自然结束,但若是经过中介或有好事者从中怂恿,一旦比赛起来,就会没完没了,一天不行就两天,两天不行就三天,总之,直到有一方认输为止,或旁人觉得不宜再比下去而从中说和才会停下来罢比。   唢呐演奏大多与鼓、锣、金钵等打击乐器在贵州民族地区,每对唢呐要配一面鼓,鼓的大小视唢呐的大小而定,鼓声要与唢呐的声音配合协调,鼓声不能太大,大了就体现不出唢呐的声音,太小又起不了调节的作用。唢呐的演奏除了配置鼓之外,还要配置一副金钵。金钵在贵州有的地方叫镲,有的地方叫铰子。虽然叫做金钵,但实为铜质金钵与唢呐的配置大致与鼓的配置相当,其在唢呐的演奏中的作用与鼓相若。      三、唢呐的类型及规格      在贵州境内,彝族演奏的唢呐绝大部分为木质自制。也有吹奏铜制唢呐的,但为数极少。通常都是一大一小配合吹奏,但有少数地方的唢呐大小之间的区别不太明显(如黔西),其大小区别明显的唢呐叫大扣小,区别不明显的就叫对对唢呐。就大扣小的唢呐而言,又可分为大号、中号、小号唢呐。大号唢呐一般为3尺左右,中号唢呐一般为2尺左右,小号唢呐一般为1尺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前,使用大号唢呐演奏的人为数不少,为出门携带方便,现在更多演奏的是中号唢呐和小号唢呐。      1、大扣小的唢呐   这种唢呐普遍存在于贵州的广大彝族地区及周边兄弟民族地区,地区不同和使用的人不同,唢呐的型号也不同。   大扣小,也就是吹奏的唢呐虽然是一对,但一只大,一只小。吹奏时都由小唢呐引奏,然后大唢呐跟着合奏,在演奏中,小唢呐如用的调质是高8度,那么大唢呐用的调质就是中8度,如小唢呐用的调质是中8度,那么大唢呐用的调质就是低8度。例:小唢呐奏时,大唢呐就奏(5和6为低八度)。      2、对对唢呐   这类唢呐的演奏范围主要在毕节、赫章、黔西县一带(部分地区),演奏时以一对唢呐吹奏二部合奏曲为主。      四、唢呐的结构和制作及各部件的作用      唢呐作为一种乐器,除了有大小之分和大、中、小号3种不同类型之外,还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部件。一般说来,唢呐有哨子、哨筒(又叫鸭毛筒)、堵气盘、小管、大管、唢呐杆、唢呐盘等7个部分组成。现分别介绍如下:      1、哨子   唢呐的哨子,主要由大麦的桔杆制成。在每年4、5月份大麦正要抽穗的时候,看准两、三丛长势比较好的麦苗,连根拔起带回家后,放置在房前屋后的房檐下使其阴干,然后再收到家里,每株只能选用中间的1节最多两节,每节中的两头必须去掉,只能用其中间长约3寸左右部分。大麦桔杆皮要不厚不薄,假如不光滑、不柔软、色泽白净反而发黑或有黑斑点就不能用。选好之后,再用剪刀剪成每截约0.5厘米长,然后把它们,放置在小盒子里,这样,随时都可以取来作哨子用了。用的时候要先把哨子放在嘴里滋润,再用牙齿轻轻地咬一下,然后再将其套在鸭毛筒上并用细线打个活套扎在哨子与鸭毛筒结合部的中间位置,松紧适中。唢呐的每个部件都很重要,但哨子的作用特别突出。哨子不好或哨子坏了,就会影响吹奏或吹奏的效果。哨子,主要起发音作用,当人口里的气流强行通过扁型哨嘴的时候,哨子就会发出声音,它相当于人们发音时发音器官中的声带。如人的声音高亢、浑厚,就说明声带厚长,人的声音尖锐,就说明声带薄短。如出一辙,质地比较厚和剪得长的哨子吹出来的声音就浑厚、低沉,质地比较薄和剪得比较短的哨子,吹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尖锐。因此,根据唢呐的大小,如何选择哨子成了吹奏唢呐的关键。      2、哨筒   唢呐的哨筒,一般也叫鸭毛筒。之所以叫做鸭毛筒,是因为哨筒选材于鸭子翅膀上最硬且又粗又光滑的羽毛杆,之所以选用它,是因为它的质量比鸡毛好,不仅硬和光滑,而且其杆内的孔畅通、光滑,通气好。要求上下一样粗,长短在1寸左右,一般的唢呐匠都要有备用的鸭毛筒,少则1、2棵,多则3、5棵不等。鸭毛筒的下部要插入小管上部的孔内,其上部要套上哨子。鸭毛筒的粗细一般要与小管的上孔相宜,粗了插不进去,细了则松动、摇晃,一旦如此,就要在小管的上孔口垫进一小节草或其它东西,否则,吹奏既不方便,又影响吹奏效果。唢呐的哨筒,主要起一个传声筒的作用。它将哨子中发出的声音通过自己,传送给小管、大管乃至唢呐杆。哨筒在唢呐的部件中作为声音的中介,特别是在声音传输孔从小到大地递进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3、堵气盘   为了在吹奏唢呐时省力和省气,让气更多地灌进哨子里吹响哨子,必须在小管与鸭毛筒结合部放上一个堵气盘。堵气盘多由很薄的木板制作,也有用骨片或牛角制成的,但很少。一般为圆形,其直径在1寸左右。堵气盘正中央要钻一个小孔,孔的大小要正好能插入鸭毛筒,可以稍有宽余,但不能大余小管上部的外直径。否则,堵气盘就会往小管下面滑,失去堵气盘的堵气作用。吹唢呐需要不断地用气,一晚不停地吹,时间长了,人的双唇会疲倦、麻木并无法闭合而把气强行吹入哨子中,此时,堵气盘就能弥补双唇疲倦之不足,将嘴唇闭合不好而漏气的地方堵住,让人口中有限的气都能通过哨子吹入唢呐之中,这样,既不浪费呼出的气流,又能使吹奏的唢呐曲谱流水似地不间断,使人们听起来感到悦耳、心情舒畅。      4、小管   所谓小管,也是相对唢呐的大管而言。它是由长约2厘米的细小竹管做成,小管选的竹管要比大管选用的竹管更细其下部要插进大管的上部,其上部再接哨筒。小管用的竹管也要直要干,与大管的结合也要紧,也不能松动,更不能漏气。小管在唢呐部件中的作用,主要是声音传输孔从小到大地递进。让哨筒传出的声音通过自己,传给大管。没有小管作中介,哨筒就因细小而无法有机地和大管衔接在一起,大管也无法把哨筒传出的声音接过来再传送给唢呐杆。因此,小管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5、大管   唢呐的大管,主要是相对唢呐的小管而言。它是由长约1寸的细小竹管做成,其下部伸进唢呐杆上部的通气孔,上部再接小管。竹管一般要选很直并已干透了的细竹管,管内要光滑,其伸进唢呐杆的部分与唢呐杆上空的结合要紧,不仅不能松动,而且还不能让它漏气。大管的作用也和小管一样,是小管管孔从小到大的递增,大管的加入,使声音传输孔更加接近唢呐杆的声音传输孔。没有大管,小管无法与唢呐杆衔接,小管传出的声音唢呐杆就无法接收。可见,唢呐部件中没有大管不行。      6、唢呐杆   以彝族地区常用的唢呐为例,彝族唢呐大师们历来使用的唢呐几乎全部用木头做成,唢呐杆主要取材于漆树,选材时不能选老漆树,一定有选刚长一两岁并且长得很直的嫩漆树,取材的时间要选在冬天,用老百姓的话说,时间要定在树木下水之后(秋后),上水之前(春前),只有这段时间选用的木材不容易裂口和变形。把选中的嫩漆树砍回家之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慢慢地干透。然后将其取来去掉树皮,用刀或其它利器将其刮光滑,具体要求是整个棍体要圆,上头稍细,下头稍粗,刮到自己满意为止,最后再按自己需要的型号和规格、尺码截成半成品,此时,可以钻孔了。钻孔先钻通气孔,通气孔要由下往上钻。由于没有现代化的钻孔工具,民间历来靠铁匠打制的铁钎来钻孔,这种铁钎头要尖细,往下慢慢地变粗,钎身要圆,把铁钎放在炉火中烧红后,即取出用手捏住后面不红不烫的部分,把钎间对准唢呐杆下头横截面的中心使劲往里烙,这就是地方土语常说的“烙唢呐”。通气孔要下大上小,整个孔要圆要光滑。通气孔制做完成之后,便开始钻音孔。唢呐杆的音孔正面是7个,背面是1个。正面的音孔一般(以小号唢呐的小唢呐为例)要距上头边两指左右,距下头的边4指左右定孔点,然后用同等的孔距挨个地烙钻,钻孔的工具仍然是土制的铁钎,每个音孔都要一般大,如所有音孔大小不一,那么,这根唢呐杆就报废了。背面的音孔位置要钻在正面音孔上边的第1、2个孔的居中位置,孔的大小要和正面的孔一样,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如此,唢呐杆就制做成功了。唢呐杆在唢呐部件中的作用最重要。特别是唢呐曲谱要通过唢呐杆上音孔的闭合变化来体现。没有这种唢呐杆上的音孔的闭合变化,那么,哨子吹出的声音在通过一系列的声音传输孔之后,尽管声音扩大了,但还是原声原调,没有高低升降,没有抑扬顿挫,更不会有什么曲谱了。因此,没有唢呐杆就没有唢呐的存在。      7、唢呐盘   唢呐盘,地方汉语也叫唢呐盘盘。也用木头做成,主要取材于梧桐树。选材时不能选树太粗,也不能选树太细,要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唢呐盘的大小来选树材的大小。取材的时间也要选在冬天,也要把梧桐树放在家里阴干之后才能制做。唢呐盘象个喇叭,实际上它就是唢呐的扩音器,盘口(下面)宽大,盘头(上面)窄小,盘头上的孔要刚好能套住唢呐杆的下部1寸左右,并且不会往下掉,也不能松动。要想松动或把唢呐盘与唢呐杆分离开,只有把唢呐杆往下压,或者把唢呐盘往上提。唢呐盘体厚一般约为0.5厘米。唢呐的外壳上部要起一圈宽1寸左右的浅坎,中部要起一圈宽约0.8厘米左右、高约0.5厘米左右的圆背型盘腰。唢呐盘的制做首先还是用烧红从下至上于盘口横截面正中直烙,通孔到盘头正中之后,再用小刀、圆凿、刨刀等工具慢慢地将孔扩大,直至形成唢呐盘,然后再用刮器将其内外刮光滑,刮到满意为止。若遇比较讲究的制做者,唢呐盘盘口(下部)还会制做出微翘的边沿,以增加唢呐外型的美感。唢呐盘,实质上就是唢呐的扩大器或共鸣器,没有唢呐盘,通过唢呐杆发出的声音就不洪亮。其作用就象人的口腔一样,为发音器发出的声音作共鸣。有了洪亮的声音,才会使唢呐曲谱的演奏在各种庆典活动中起到烘托欢乐或悲哀气氛的作用。

     五、唢呐比赛及其规则      但凡唢呐师傅,一般的人都要想方设法制作或购置一对比较可意的唢呐,可意的标准一般都差不多。这就是:外型要漂亮,大小要适中,携带要方便,吹奏要不费力,音质要圆润,除去这些基本条件之外,每位师傅都希望能多知道和多掌握一些曲谱。吹奏的曲谱越多,就说明实力越强。吹唢呐也很讲究实力和名气。有实力和有名气的唢呐师傅,无论吹到那里,都会有很多人来围观或捧场。当然实力强和有名气的唢呐师傅为顾主奔丧或庆贺的代价也要较一般人高。不同的人、不同的路程、不同的时期(包括年代的不同、季节的不同、所需的时间长短不同等)都有不同的报酬标准。为了排场,为了表示对某项活动(无论红喜还是白喜)的重视,一般人在请唢呐匠的时候,都不惜重金去请那些有实力有名气的唢呐匠。其原因是名唢呐匠能为自己(顾主)争光,特别是去较远的地方,除了礼品或祭奠品的多寡能体现自己的身份以外,有名唢呐演奏的陪衬,更能体现自己在众亲友面前的排场,宣传自己的知名度。此外若遇其他亲友也带来名唢呐匠时,也可以让自己带的师傅与别人带的师傅比比唢呐演奏,若能比赢,那自己就更风光了。据调查,在贵州各民族地区,唢呐师傅们聚在一起,总是爱比试比试。特别是互相都素未谋面而又久闻大名的名师傅们一旦碰上,就会发生唢呐演奏的名家大战。这种唢呐比赛,有唢呐师傅们双方自己主动比的,也有好事之人从中挑动比的。唢呐比赛的具体情况及其规则如下:   唢呐比赛有明比和暗比两种。明比就是众多观众和事主的认可下,两边的师傅(共4人,包括敲鼓和敲铰子的人)都坐到一起来比(当场必须有在行的裁判),比赛场地可在一个火堂周围,也可在特定的地点放上一张方桌,然后师傅们围坐在桌子四周比。比赛的彩头是一匹红(可是布,也可是绫或缎),一壶(两斤以上)酒,一对鞭炮,一定数量的钱。谁先吹奏谁后吹奏可由双方共同决定,也可由裁判指定。   你吹一谱,我就赶一谱,赶的人可赶曲谱开头的第一个音符也可以赶开头第一段。开头的吹四平谱,赶的也要吹四平谱。总之,开头的吹什么类型的谱子,赶的就要吹同一类型的谱子。不能吹错(那怕是一个音符吹错都不行),不能吹已经吹过的谱子(行话叫‘不能翻荞土’),一旦吹错或吹重复,就算输了。如果在比赛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吹错和吹重,那就比谱子的多寡。谁的谱子多谁就赢,谱子少的就算输。输赢一旦分晓,裁判就宣布给赢家放鞭炮、挂红,酒倒来两边喝,观众也可以参加喝,钱自然就归赢家。这是明比。   暗比和明比不一样,暗比是各人坐各人的火堂,没有桌子,没有彩头,没有裁判,唢呐师傅在遇上来自远方的、不熟悉的师傅的时候,就赶别人的谱子。也是对方吹什么,自己就吹什么,这种比赛没有观众,但有听众(圈内人、行家),谁胜谁负,只有双方师傅和行家们知道。虽然没有太多的人知道,但有的唢呐师傅为了顾脸面,在自己输了之后就不管天有多黑,路有多远,悄悄地夹着唢呐溜之大吉。      六、唢呐演奏的基本程序      唢呐演奏,一般是4人(小唢呐、大唢呐各1人,鼓、铰子各1人)共同演奏,但也有1个人同时吹奏两支唢呐,脚上绑上鼓和铰子同时击打来完成唢呐演奏的。4人共同演奏的,先由两位唢呐师傅用嘴把哨子滋润,然后两位唢呐师傅吹短调试大、小唢呐音是否合。正式吹奏时,由小唢呐先起头,大唢呐跟着合奏,大、小唢呐合奏之后,打鼓的和打铰子的随之跟上,鼓、铰的敲打声必须与唢呐演奏的音符点子相吻合。唢呐的演奏和鼓铰的敲打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唢呐按鼓铰击打的节拍进行吹奏,而鼓铰的击打则又是跟着唢呐曲谱的演奏进行。其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照应,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也就是说,唢呐吹得流畅,除了大、小唢呐配合得好之外,鼓、铰也要敲打得好,反之,鼓、铰要打得好,也要唢呐吹奏得流畅。一谱唢呐曲吹奏结束(两支唢呐同时),鼓铰也必须同时按点结束。如果鼓铰的敲打忽而快,忽而慢,不按一定的节奏打,就会影响唢呐师傅的思路,从而吹错了曲谱。故而在唢呐演奏的场合,有关于“打鼓是师傅”的说法。   总的说来,鼓、铰子的击打是按唢呐的曲谱类型和演奏时间来决定的。比如说,吹奏“四平谱”时,鼓、铰击打的点子是平铺直叙,一般是不快不慢,按一定的节奏击打。若时间到了半夜之后,一般的唢呐师傅都要吹奏“调子(一种曲谱)”、“草带花”、“吟上谱”、“滚豆谱”、“唱谱(也叫油螂螂谱)”等,此时鼓、铰击打的点子多为快慢结合的“跳打”法,俗语称之为打“跳棰”。      七、唢呐与彝族音乐      彝族唢呐曲谱是彝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应该是很重要一个部分。在彝族地区唢呐音乐可以用二胡(胡琴)来演奏,也可以用笛子、箫、月琴等彝家常用的乐器来演奏,思念、唢呐曲谱象音乐曲谱一样由i(即夺、耐、眯、发、索、啦、嘻、多)组成也有中八度、高八度、低八度之分。一般情况下,小唢呐吹的音符主要是中八度,大唢呐吹的音符是低八度,如小唢呐吹的是15(5为中八度),则大唢呐吹的是15(5为低八度);为了体现唢呐曲谱抑扬顿挫的音乐效果,小唢呐在吹奏时经常把12两个音符提高八度吹成12,如就吹成;而大唢呐为此会把低八度的5吹成高八度的5。   彝族的唢呐音乐曲调虽有欢快高亢的,但一般说来以低沉的居多,特别是从从演奏的时间和场合来看都大多是演奏低沉曲调的居多,这与彝族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受压迫和剥削、心情郁闷、有压抑感等有关。在彝族的音乐曲谱和歌词里,也多体现为低沉的曲调和述说苦情的歌词,无论是酒令、情歌、还是哭嫁歌以及其他歌曲,都是比较沉闷和悲哀的。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儿歌,如“阿西里西”就显得比较欢快。但这类歌曲在彝族歌曲中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我们可以说彝族的唢呐曲谱和彝族歌曲的低沉是与彝族历史上长期受压迫有紧密联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