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石羊渡口边的道情

来源:月琴 时间:2024/9/15
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m.39.net/disease/a_t5oft8k.html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柏峰   洛河古渡口地处蒲城县孙镇的石羊村。石羊村因村头有古石羊而得名。早在秦汉时石羊及其周围的村落就是洛河西岸商贾云集、十分繁华的水陆码头。   一个潇潇秋雨的傍晚,我来到洛河古渡口石羊村,临街一座宽大的院子里,有锣鼓和丝竹之音在村巷的上空回响。于是,上前推门而入,整洁明亮的房间,几个人环围而坐,有执月琴的,有拉胡琴的,有操简板的,还有敲响手持碰钟的,大家正在排演节目,为首的是一位七旬但精神头甚好的老者,他一边击打着鱼鼓,一边大声指导排演节目。   鱼鼓,是用筒状的竹节蒙上鱼皮制作而成。拍击之声浑雄而清雅。鱼鼓——据老者介绍,鱼鼓本是道教法器,只有在道教仪式时才出现。鱼鼓的演奏很是讲究,其声响超过所有的乐器,是石羊道情的魁首乐器。有诗云:   鱼鼓本是一根竹,出在深山长在峪,   打柴樵夫曾砍倒,鲁班注定二尺六。   石羊道情的乐器特殊,除过鱼鼓之外,还有简板,其演奏方法以及艺术效果真谓“往上一打,鸳飞离天;往下一翻,鱼跃谷渊。惹拉波两个手哗啦啦哩颤”——鱼鼓和简板是道情戏的指挥乐器,又是体现道情风格的主要乐器。传说中八仙闹东海时,各显其能,张果老用它的“鱼鼓”“简板”发挥过神奇的作用——所以,后来人们把它在戏曲里的作用称之为:“顶天立地的鱼鼓,降龙伏虎的简板。”道情戏最初的乐器配备,无文字记载,经过多年实践,道情艺人总结出下面四句话:   哗啦啦三才板热闹喧天,口品着一根笛胡琴四弦,道情戏有音乐有唱有念,提起来哪一本不如“乱弹”?   这四句话,把道情的乐器和戏曲特点概括得准确而形象。“乱弹”是指秦腔。据说,道情有“九腔十八调”:“九腔”诸如“金线吊葫芦”“藕断丝连”“节节高”等;“十八调”有“大红袍”,在唱段后起“帮腔”的作用,“苦相思”,其特点是平调无变化,表现痛苦悲伤的情感,还有“剪花”,属欢音等。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等四类——但是石羊道情,无论在乐器和腔调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保存了高雅的道情精粹。   为什么说石羊道情保存了高雅的道情精粹呢?因为,其系谱直接传承自唐代的宫廷道情戏曲。蒲城地面西北部的丰山至东北部的金粟山,沿山一带建有唐睿宗李旦的桥陵、唐让帝李宪的惠陵、唐宪宗李纯的景陵、唐穆宗李恒的光陵以及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这百年间里,按照定规,唐王朝历年少不了对祖先的盛大祭祀,所以法事道场频繁,道情戏曲演出十分活跃。唐后,这些专职的宫廷道情戏曲艺人,散落于唐五陵附近的水陆码头石羊一带,道情戏曲逐渐走向民间,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石羊道情戏曲。   在孙镇的著名景区重泉古镇,有幸观看了一场道情非遗传人王宏义老先生领演的石羊道情戏《隔门贤》,其戏曲情节大致是:除夕,饥寒逼煞李小喜,告借来找未婚妻,芙姐贤慧暗中周济,而岳母既疼爱又疑虑,岳父却误会打了女婿。后来李小喜说明了情由,未婚妻家急忙赠粮送衣,帮他一家渡过难关的故事——戏剧场面倒也简单,鱼鼓声声,丝竹齐鸣,营造出典型的人物环境,优美而感人。开场,李小喜唱道:   三十夜晚黑漆漆,饥寒逼杀我李小喜。   人家过年吃酒肉,我家没有半升粮。   母亲草堂忍饥饿,我到处奔波想主意。   这几句唱词向观众交代了故事将要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无奈下,只好来到小康的岳父家想点办法,由此展开了戏曲的矛盾冲突以及充满人间温情的完美结局,满载而归——《隔门贤》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经由长安书店铅印出版,在剧本的末尾,注明:“此剧流行于蒲城孙镇一带”——石羊道情过去有多部唱本,诸如《韩湘子》《古城会》《五丈原》《燕青打擂》《杨八姐闹馆》,还有表现新生活的《棒槌分家》等等。其唱本大都主题明确,格式讲究,词句对称,文字深奥,典故成语颇多,艺术感染力强。   以此观之,石羊道情早就脱离了道教观庵宗,脱离了宫廷,走向民间,走向乡野,尤其是能够吸纳现实生活题材,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之一。黄河太华之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孕育和滋养发展了我国古代和现代戏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