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文脉深厚。戏曲艺术是其中一枚重要符号。中国戏曲分为四大声腔,有以京剧为代表的皮黄腔,以昆曲为代表的昆腔,流行于江南的高腔,而产生于北方地区的梆子声腔,则是其中剧种最多,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支,本期节目将围绕梆子声腔兴起及发展,沿着梆子声腔传播路线走访十一个省份,为您呈现跨越三百年的梆子戏的雄浑与悲壮、苍凉与辉煌。在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的庙前村,留存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后土祠。时至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十里八乡的人都会来这里赶会上香、祭神祭祖。而在这座后土祠里,最具特点的是三座排列有序的古戏台。它们如同三个“口”字,共同构成了一座罕见的“品字台”。如此巧妙的建筑模式,在整个中国都是独一无二。每到这一天,三座戏台,必有三场好戏上演,而献艺的剧种,演唱的方式更是别具特色。东侧临近山西的戏台上,请来的是蒲剧班子;西侧临近陕西的戏台,是河对岸的秦腔戏班开唱;而位于中间临近河南的台子,则是豫剧戏班登台献艺。三个剧种,同唱三台戏,是何种原因促成这种罕见的风俗习惯呢?环顾四周,答案似乎就在这一片河山之间。在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汾河与黄河两相交汇,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彼此连接。一旦有庙会,临近的三省百姓都会蜂拥而至。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几百年前,这些剧种的共同母体“梆子腔”,就是在这个黄河三角洲地带,不断汲取养分,萌芽蜕变,最终破茧而生。凭借着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早在唐宋时期,这一带就成为了商业的繁荣地,云集了众多的手工业者和四方商贩。位于黄河东岸的古蒲州,是连接关中、河东、河南的重要通道,也是当时的六大盐市之一,与平阳等相邻地区同为古中国颇具规模工商业城市。这一带也是宋元诸宫调的发源地和北曲杂剧的重要流行地区,有着深厚的戏曲积淀。当曾经盛行一时的元杂剧在北方逐渐开始衰微,一种更贴近大众的戏曲样式变得尤为亟需。中国梆子在此基础之上,晋陕豫交界地的民间艺人将这一带民歌小曲与当地弹词、道情、鼓词等诗赞体的说唱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冲破曲牌联套体旧有程式的新腔调,走向了以节奏为主导的板式变化体。经过无数次的碰撞与融会,梆子腔终于激越登场,让世人耳目为之一新。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在《剧话》一书中提到:“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梆子腔,正是因为有梆子这种特色的伴奏乐器而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它一个是控制节奏,一个是在特定的唱腔的时候,他是能够把观众的情绪完全带动起来。咣咣而响的梆子,敲打出了强烈而鲜明的节奏,也敲打出了一幕幕历史悲歌和人生大戏。梆子腔,如同诞生地那条奔流不息的黄河一般,以蓬勃昂扬之姿态,开始了它曲折壮丽的漫漫行程。秦腔是梆子腔最早孵化出的地方剧种之一。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对于热爱秦腔的西北人来说,它早已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羊肉泡馍一样,成为了生活的基本要素。著名作家贾平凹在《秦腔》一文中说到: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作家贾平凹:我记得小时候吧,六十年代、五十年代,那时几乎每一个县都有秦腔团。几乎每一个村里都有秦腔班子。它几乎成了陕西人的精神生活,它特别高亢、唱得尤其男声特别激烈,好多人觉得秦腔基本上是吼出来的。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粗犷雄浑的秦腔,吼出的是秦人的洒脱豪迈,唱出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秦地风情最直观的写照。梆子腔在三角地带孕育成型后,于山西分化出了蒲州梆子,在陕西则形成了同州梆子,而后在陕西省内又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有着“老秦腔”“东路秦腔”之称的同州梆子是各路秦腔的滥觞。作为梆子腔最早的剧种之一,同州梆子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乐器“二股弦”,二股弦是由古月琴家族的奚琴演变而来。作为梆子腔最古老的主奏乐器,它的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清朝末年,山陕梆子分化为多个剧种。奚琴也按照不同地域、受众的审美要求,分化成同中有异的板胡大家族。_中国梆子_对各类腔调、乐器的吸收改造,让梆子戏在音乐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在表演上梆子戏吸纳了民间杂戏、社火中的精彩表演,拥有了诸多自成一派特色鲜明的“绝活”。绝技一出、技惊四座,再配上热耳酸心的唱腔,一浇观者胸中块垒。无巧不成技,无技不成艺,就成为了梆子戏的表演特点。也正是这来自于民间的审美需求和原生力量,让梆子戏成为了真正的“下里巴人”式的平民艺术。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戏无理不服人,你胡说八道大家看不服,你胡扯!戏无情不感人,你没有感情,你怎么能感动人呢?戏无技不惊人,你没有惊人的技巧,那叫人给你鼓掌也难。中国梆子,至今已走过一段三百余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从明末清初源起北方,在华夏大地且行且歌直到今天,当清代魏长生第一次将梆子腔带进京城之后,高亢激昂、腔高板急的梆子大戏,便注定不会平凡。忽听一声梆子响,从此为戏痴与狂。这支令山陕豫、京津冀等地区人民几度痴迷的曲调,绵延不绝。一部《中国梆子》不仅仅讲述了梆子声腔的台前幕后,前世今生,更是透过梆子看到时代更迭,人物悲欢,展现的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凤凰大视野敬请收看《中国梆子》编辑:苏珍妮、林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