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90岁两弹元勋王淦昌,因散步被自行车撞倒

来源:月琴 时间:2023/4/3

我们都知道,中国如今的繁荣富强离不开23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就是两弹一星背后的无名英雄。

他们用自己的科研实力和青春心血,让中华民族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他们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为了祖国奉献了一生,更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是隐姓埋名地奉献了一辈子。

这23位科学家,无论提起哪一个人,都是一段传奇的故事。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两弹元勋”,他的贡献和成就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科学家,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遗憾。

如果说错过一次诺贝尔奖可以让一个科学家扼腕叹息,那三次错失诺贝尔奖会怎样呢?

如果说科学家晚年被世人渐渐遗忘是一件痛心的事,那散步时被自行车撞倒而去世又是怎样的不幸?

这些都是王淦昌的故事,也许是天妒英才,生活总是给这位科学家开一些玩笑。

但是他从未停止脚步,甘愿撇下所有的荣誉和前途,隐姓埋名,为祖国工作到耄耋之年。

即使晚年的离去又是如此让世人惋惜,他自己却表示这一辈子的科研成就足够了,人生没有什么遗憾。

父母双亡,发奋考入清华

年,在江苏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一个叫王淦昌的男孩诞生了。

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一家人圆满幸福,对生活十分的满意。

儿童时期的王淦昌,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聪慧和机敏,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总是怀揣着强烈的好奇心。

父母也很重视对王淦昌的教育,自小就把他送去私塾学习,希望这个聪明的孩子能成长为家庭的骄傲。

后来王淦昌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成为了如今名留千史的伟大科学家。

但他的父母却没有机会看到了。

王淦昌的父亲是一名医生,照理说有着一技之长,生活应该是挺安稳的。

但是时逢乱世,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清朝末年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让王淦昌的父亲常常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除了生活所累,王淦昌的父亲身为医生,总是不忍心放下军阀混战中的伤员不管,自己的身体却慢慢顶不住高强度的奔波。

在王淦昌刚刚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因过度劳累而去世了,这对家庭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之后王淦昌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

孤儿寡母的生活很是辛苦,但王淦昌母亲从没有放弃对儿子的教育,从私塾到小学,王淦昌慢慢长大了,学识也越来越广。

然而撑不了几年,在王淦昌13岁的时候,母亲也离开了他。

至此,至亲都已离去,只剩下王淦昌独自在这个世界上。

好在还有外婆,外婆像父母一样支持王淦昌读书学习。

母亲离世的当年,王淦昌不远万里跑到上海求学。

在上海的日子里,王淦昌去过汽车维修的职业院校,去过外语专修班,这些与他的梦想相差甚远。

承载着一家人的期望,即使父母已经不在人间,王淦昌还是在拼命努力,发愤图强,独自在求学路上坚持,从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王淦昌凭借自主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王淦昌在这里学习到更多先进的技术,自己的理想也越来越宏大。

父母的离世,家庭的悲剧,不仅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国家太平则百姓太平,只有建设一个繁荣的新中国,每一个小家的日子才能好起来。

这个小村落第一个考上清华的男孩子,慢慢把改变祖国的愿望埋在了心底。

在大学的日子里,王淦昌有了更好地学习资源,凭借自己的聪慧和努力发表了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

也是在清华大学,王淦昌接触到了核武器的威力,让王淦昌很是震惊,他很喜欢钻研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这时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以后自己会用核武器给祖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学毕业后,王淦昌的优异表现让他有了留校做助教的机会,当时的王淦昌仅仅28岁,许多老师都喜欢调侃他为“娃娃教授”,明明还是个小年轻,却有如此大的作为。

出国留学,两次错失诺贝尔奖

尽管进入了高级学府清华大学,但是国内的平台和技术还是太落后太匮乏了。

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击着传统的旧中国,只有学到西方的技术,赶上世界的脚步,祖国才不至于被占领被淘汰。

年,王淦昌为了学习到更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以第一批清华优秀学生的身份,毅然前往德国进修研读。

在德国柏林大学,王淦昌遇到了一位鼎鼎有名的老师迈特纳,她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德国的居里夫人”。

迈特纳

在这位名师的指导下,王淦昌不断做实验、做数据,在科研的道路上越发得心应手。但也是因为迈特纳这位老师,王淦昌错失了诺贝尔奖。

在平时的学习实验中,王淦昌常常不拘泥于传统思维,不迷信权威,总是自主思考,大胆提出新的想法的观点。

一次实验中,王淦昌对于实验结果产生了质疑,认为这不是传统的射线,而是一种新物质,并提出了中子的猜想。

当时的王淦昌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迈特纳并没有很重视他的想法,还让他做好实验任务就好了,不要天天胡思乱想。

这种中子设想却引起了另一位科学家——查德威克的注意,查德威克从王淦昌的设想出发,进行了实验研究。

最终发现了中子,并凭借这一伟大的发现,斩获诺贝尔奖。

查德威克

迈特纳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很是懊悔,如果不是自己对学生想法的忽视,现在得诺贝尔奖的就应该是王淦昌。

事后迈特纳真诚地向王淦昌表达了自己的歉意,王淦昌却表示自己并不在意。

他心中最重要的是在研究中学到东西,迈特纳是自己的恩师,王淦昌并不会因为这些名利而与老师有隔阂。

不过遗憾总是有的,这次错失诺贝尔奖,相当于用自己的想法把别人送上了高峰。

虽然错失了中子这一伟大发现,王淦昌还是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物理学界有了一席之地。

许多像迈特纳老师一样并不在意这个中国学生的人,都开始期待并相信,王淦昌是可以有一番大作为的。

曾经的偏见和无视,都被王淦昌的实力一一打破。

留学期间,王淦昌参加了许多学术会议和访问活动,眼界越来越开阔,名声也越来越大。

通过之前中子的事情,迈特纳老师也越发重视他,培养他发表了许多价值非凡的文章。

正当所有人都认为,王淦昌会继续自己的学术理想时,这个在科研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他准备国外的一切平台和资源,回到自己的祖国。

博士的学业完成后,王淦昌便开始计划回国,迈特纳和其他老师纷纷挽留这位聪慧的学生,柏林大学的领导更是开出重金以求王淦昌留下。

但是这些对于王淦昌来说都不重要,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到德国的初心,现在学有所成,正是回国发挥自己力量的好时候。

回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开展教育。自己学会了还远远不够,王淦昌希望有更多中国人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知识,齐心协力建设祖国。

年,王淦昌开始在浙江大学任教,之后还去多所大学担任老师,教诲了一批又一批学子,为祖国的科研力量培养了许多人才。

他像一块海绵,去国外吸满了知识和技术,便迫不及待回到家中,挤干自己,把所有学识都留给祖国的土地。

之后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便是王淦昌培养出来的学生。

李政道

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浙江大学几次迁移,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打消师生的求知精神,王淦昌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继续着自己“授人以渔”的教育理想。

不仅仅是教育,在国内艰苦的科研环境下,王淦昌仍没有放弃自己从小培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后来他推动中国第一次制造出荧光粉这一物质,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微子的验证方法。

但是受限于中国匮乏的科研物资,王淦昌没有平台和资源去亲自验证这一方法。

这次相似的情况再现了,国外的科学家根据王淦昌论文中的设想,纷纷开展实验。

美国科学家莱因斯顺利成功,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奖。

莱因斯

同样是自己的想法,同样是别人获奖,第一次是身为学生的资源受限,第二次是回到祖国的条件贫乏。

这两次遗憾,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王淦昌的卓越才能一直被外界条件所限制,如果给他足够的环境和平台,他的科研成就绝不止于此。

那个小时候充满了好奇心的小男孩,没有别人发达的条件,却总有先人一步的创新想法。

虽然这些想法总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自付诸实践,甚至成为了别人获得声名的助力,王淦昌也从不抱怨,还是乐此不疲地在科研道路上四处探索着。

为国改名,17年的幕后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学术环境开始慢慢发展,国家也注意到王淦昌这位科学家的深厚潜力。

年,钱三强找到了王淦昌,邀请他来到研究所,负责宇宙线相关的科研工作。

之后王淦昌又服从祖国安排,去到战火纷飞的朝鲜开展任务。

短短几年,王淦昌在研究所发展粒子研究、实验室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不俗的成就。

哪里需要人,他就往哪里去。

这个清贫的科学家,还常常自己倒贴钱来添置一些仪器和设备,以便更多的人开展研究。

这些马不停蹄的日子,换来了祖国科技力量的日渐强大,王淦昌负责的宇宙线研究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

年,为了让近代史的耻辱永远成为历史,中国决心研制核武器。

即使国家一穷二白,毫无经验和技术,许多科学家还是主动加入,愿意在一个空白的领域从零探索。

当时中国的科技发展十分依赖于苏联的助力,王淦昌作为代表前往苏联进行研究,也是在那个时间,王淦昌带领团队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反粒子。

无论在哪,无论条件如何艰苦,王淦昌的科研魅力都永远不会被埋没。

这一反粒子的发现,又把诺贝尔奖推到了王淦昌面前,但这次机会王淦昌主动放弃了,他从苏联回到了祖国。

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也意识到强国道路不能依靠他国的怜悯和帮助,必须独立自主,探索出自己的路。

当时撤离的苏联专家,也十分同情中国艰难的现状,但是他们坚定地表示,你们一定会成功的,因为你们有王淦昌。

可见王淦昌的地位和实力在国际上都是颇负盛名的,王淦昌成为了祖国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

年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淦昌,这次是希望他能参与到中国核武器的研究中。

这次研究跟之前的还不一样,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机密事业,一旦参与便意味着终其一生为一个不知道能否实现的目标奋斗,再多的奉献和牺牲都无人知晓。

王淦昌依旧是毫不犹豫,他不在意诺贝尔奖,也不在意是否有人记住自己的牺牲,只是单纯地想把自己的力量,都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一辈子只想“以身许国”。

为了保密王淦昌改名王京,开始了自己隐姓埋名的日子。

54岁的王淦昌,在长城脚下的靶场开展实验,在高寒低压的青海高原测试装置,在氢弹和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王淦昌全程参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年,正如那些坚信中国能成功的苏联专家所言,中国的蘑菇云真的盛开了。

从此,核大国的名额中少不了中国这一个。

原子弹成功爆炸的第二年,氢弹也研制成功,23位科学家的几十年的付出,终究是没有白费。

两弹事业的成功,并不是王淦昌人生的终点。

继两弹之后,王淦昌又把中国的核聚变研究事业推向了世界前列,他用自己敢想敢做的科研精神,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奉献了60余年。

核聚变研究

遭遇车祸,凶手至今在逃

如果说诺贝尔奖是老天爷跟王淦昌的科研事业开的一次又一次玩笑,那晚年的一场车祸,更是天妒英才的遗憾。

年,为国家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王淦昌已经90多岁了。一天在林荫小路上遛弯时,王淦昌被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撞倒了。

要知道老人摔一跤,真的是天大的事,对于年轻人的小磕小碰,都有可能让老年人失去生命。

更可恶的是,这个年轻人非但没有扶起王淦昌就医,还逃逸了。

据王淦昌回忆,那个小伙子骑车飞快,撞倒自己后只是回头看了一眼,就急急忙忙走了。

最后还是路过的老人发现了王淦昌,医院检查。

医院给出了腿骨骨折的结果,需要卧床静养,这对90岁的老人来说意味着,有可能一辈子都下不了床了。

这样一位为国效力一辈子的伟大科学家,竟然遭遇了如此不公的事件。

不知道那位年轻人知不知道,自己撞倒的这位老人,用青春和热血建设了他如今生活的美好国家。

几个月的治疗后,王淦昌的骨折大体治愈了,但是身体情况再也恢复不到之前矍铄硬朗的时候了。

这场车祸的重创,对一个老人而言,不是一朝一夕能恢复的。

更让人痛心的是,王淦昌受伤后不久,他的老伴吴月琴,也不小心摔倒骨折了。

本来是要手术治疗,但是碍于年龄不能开展,没坚持多久,吴月琴便离世了。

这时已到暮年的王淦昌也折腾不动了,却还是坚持指导核聚变研究工作。

不知道为什么,上天总是给聪慧的王淦昌增加一些苦难。

年,伟大的“两弹元勋”科学家王淦昌去世了。而那个逃逸的肇事者,至今仍然没有被找到。

王淦昌老人的一辈子,经历了太多常人难以坚持的苦难,但是每一次他都乐观坚强地面对。

儿时丧父丧母,他没有放弃学业,成为村里第一个清华大学生。

几次错过诺贝尔奖,他不怨老师不怨社会,只想着有所收获就好。

为国奋斗一辈子,他无怨无悔,坚决服从祖国的需要,默默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最让人惋惜的是,在生命的最后,这位老人也没有舒心地享受一下晚年生活。

真的是天灾,还是人祸?科研事业错失诺贝尔奖,是因为别人的偏见,祖国的孱弱。

人生历程如此不幸,是封建的旧中国让父母劳累过度,是恶劣的人心让王淦昌老年骨折。

世界以痛吻我,太多的艰难是外界这个社会强加到王淦昌身上的。

他践行了一辈子的使命,却是建设好这个国家、这个社会。

如今,我们享受着先人牺牲换来的美好生活。

如果说斯人已去,我们无力弥补,那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你可以成为那个科研道路上的接班人,你可以成为那个为国奉献的建设者,至少你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