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优势 >> 正文 >> 正文

离家后被母亲写信催婚,聂耳这样回复金台

来源:月琴 时间:2023/2/8
北京什么医院荨麻疹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

“我是为社会而生的”

年,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片之一,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故事影片《聂耳》公映。影片用聂耳作曲的《开路先锋》作片头曲。

△电影《聂耳》海报

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聂守信,年生于云南昆明,家中排行老四。年,18岁的聂耳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因为在校期间参与学生运动,被国民政府列为抓捕对象。

△学生时代的聂耳。资料图片

聂耳三哥聂叙伦的外孙青山介绍,“外公那时候说,有个省秘书长的孩子是他的好朋友,有一天夜里跑到家里面说,‘出大事了,你弟上了黑名单,在我爸办公桌上的批捕名单里就有你弟的名字。而且我还特意问我爸是真抓吗,说这次必须真抓,这黑名单上的人全抓。’”

聂耳回到老家云南玉溪躲了一阵,又顶替三哥聂叙伦的工作机会,从昆明经滇越铁路到越南,再坐船走海路抵达上海,到从事云南和上海间贸易的“云丰申庄”做工。18岁的聂耳出门远行,心中难免有牵挂。

“那时候聂耳有一个初恋女朋友,叫袁春晖,大家闺秀,是云南大学前身东陆大学文科班的,聂耳逃难以后她有时候还来家里。妈妈写了封信催婚,问他什么时候能回云南,先把婚姻大事办了。”青山说。

聂耳在回信中拒绝了回家完婚。90年后,他的侄外孙青山面对和聂耳当年同龄的年轻人,念出了信中的句子。“聂耳给妈妈的信里说,‘妈妈,我是为社会而生的。我要在这个人类社会里,做出伟大的事实。’”

△聂耳给母亲的回信。青山供图

聂耳的母校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历经更迭,成为现在的昆明学院。年6月6日,一尊聂耳的雕像在这里揭幕。

红布揭开,聂耳以拉小提琴的姿势立在众人面前,外套仿佛在风中扬起。

△昆明学院的聂耳像。记者白杰戈摄

“应该有一首中国的《马赛曲》”

年的电影中,有聂耳在昆明和同学们一起庆祝北伐军胜利的场景,他弹着家乡的民族乐器月琴。到了上海,他又用拉车攒的钱换了一把二手的小提琴。他还善于唱歌,和剧团同仁一起慰问受伤的抗日将士,他带头唱起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战歌《马赛曲》。

青山从外公那里听说,唱马赛曲和想要写“中国的《马赛曲》”,是聂耳在学生时代就埋下的种子。“聂耳觉得《马赛曲》特别激昂、特有劲,一唱这歌大家就热血偾张,他说应该有一首中国的《马赛曲》。所以《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绝对不是偶然。其实在这个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坚定了他的信念。”

年,《义勇军进行曲》作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歌,随着影片和唱片传遍大江南北。

在这之前,聂耳先后在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和百代唱片公司工作。年,经田汉介绍,聂耳加入中国共产党。

△聂耳(左)与田汉的合影。资料图片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他的绝笔

而在《风云儿女》上映之后不到两个月,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的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遇难。

多年后,互联网上还有人发问:一个写抗日歌曲的爱国青年,为什么去了“敌国”?

其实,年的电影中已经有答案。

史料记载,聂耳从上海出发时,有郑君里、袁牧之、赵丹等好友为他送行。

20多年后,郑君里担任电影《聂耳》的导演和编剧之一,赵丹主动要求饰演聂耳。电影里没有讲述聂耳到达日本之后的事。在日本停留期间,聂耳完成《义勇军进行曲》的定稿,寄回上海,成为他的绝笔。

△电影《聂耳》拍摄现场,左一为赵丹饰演的聂耳。资料图片

聂耳遇难的那片海边,藤泽市民发起建立了聂耳纪念广场。每年7月17日,当地的乐队会在这里演奏聂耳的作品,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年,藤泽市和昆明市结为友好城市。

△鹄沼海滨的聂耳纪念广场。记者白杰戈摄

这首伟大的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奏响。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盛大演出,千人交响乐团在天安门广场中央奏响乐章,旋律中也蕴含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元素。他们中的50位乐手,来自聂耳家乡以他名字命名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

△年10月1日,千人交响乐团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乐章

当晚的4名指挥之一,乐团的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黄屹说,“那天晚上看到我们演奏的同时,天空中礼花齐放,大家为这样一个事业,在那一刻迸发出的爱与奉献,是让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一生都很难忘怀的瞬间。”

“我看到他流泪了,但他表面还在笑”

聂耳故居所在的甬道街,现在作为昆明老街的一部分,成为热闹的景点和休闲场所。

六月初的周末下午,街边有书画交流和摄影展,小广场上有文艺展演,再往前的抗战胜利堂正在拍摄庆祝建党百年的节目,列队的人群在歌声里一起扬起手,无人机从空中飞过。

这是18岁的革命者聂耳离开后就没能再回来的故乡。时隔90年,故居的展柜里有他拉过的小提琴的复制品,初恋女友袁春晖在一张和同学合影的黑白照片上。

△电影《为国而歌》画面

“云南有一种花叫缅桂花,小女孩都愿意买一朵,白线缠着,很香。那时候没有香水,聂耳去世的时候,在他的小提琴琴盒里和日记本里面全是缅桂花,干瘪地夹着。他和袁春晖见过多少次面,就有多少朵缅桂花。女孩送给他,他就保留到去世。”聂耳的侄外孙青山说。

缅桂花在上海又叫白兰花。青山把这段故事拍进了他导演的电影《为国而歌》,献给先辈聂耳。那个年代,离家后不再回来的革命青年成千上万,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聂耳这个名字和音乐一起,流传下来。

青山回忆,“我9岁时,那时候我爸爸还在世,和外公去西山扫墓。拿了一个砖头的录音机,外公在聂耳的墓上放磁带,是小提琴曲《梦幻曲》。我问外公为什么每次来都要放这个,他说这是他和聂耳决别的音乐。聂耳当时没满19岁,在家里吃完米线,大家欢聚完以后走的那一晚,拉的就是这首曲子。外公说得很生动,他说所有人包括聂耳的大姐都在,大家都在流泪,只有聂耳在笑。但是外公说,‘我看到他流泪了,但他表面还在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