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功东城区花市社区博物馆为“葡萄常”设立的展位设计成“四合院里葡萄架下”,常弘、常燕经常来这里进行展示,常开心也是这里的常客。10岁的小姑娘唐涵托雅有两个名字,一个是随爷爷的姓,姓唐,“托雅”源于蒙古语,意为光辉。另一个名字,随了奶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葡萄常”第五代传承人常弘,姓常,名字很有意思,叫“常开心”。常开心已经可以熟练地给葡萄珠“上霜”,由于年龄小,奶奶常弘没有让她学习更多的工序。“葡萄常”制作工艺品玻璃葡萄,在京城手工艺圈子里独树一帜,没有派系、分支,只此一家。因此,最常被问及的就是如何传承?对此,常弘和妹妹常燕有着自己的理解。“葡萄常”起源于光绪末年,曾作为慈禧太后60岁生日的贺礼受到赏识,赐名号“常在”,赏了块“天億常”的牌匾,“葡萄常”美名远播。至今已逾百年,经历过繁荣、衰落。年,常弘和妹妹常燕一起重拾起这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决心要把“葡萄常”技艺传承下去。作为第五代传承人,常弘姐妹并不以“葡萄常”为生,她们对现实社会看得很清楚,“如今要指望手艺生存是不大可能了”。也因如此,常弘、常燕对生产制作从不糊弄,不急不缓。这种沉着坦然也体现在对未来传承人常开心的培养上。“我们从小也没有人手把手教,都是一边在大人身边玩儿,一边自己学,属于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每个艺人的制作手法迥异,没有标准化的工艺文件可以用来学习和推广。所以,对于常开心,我们也是这种模式,先培养兴趣。所幸的是,这孩子坐得住,很稳当,学着给葡萄珠‘上霜’可以坐上几个小时,而且动手能力很强。”常开心的房间里,摆着她捏好的各种泥人,有冰墩墩、雪容融、美人鱼、志愿者“大白”,在常弘看来,常开心这种很强的动手能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她从小就不反感做葡萄,而且对色彩、造型很敏感。”常开心和其他小朋友没什么区别,一样很难抗拒电子产品的诱惑。她会把喜欢的游戏片段剪辑成小视频发在抖音上。但她的生活又多多少少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多了“做葡萄”。常开心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常弘、常燕做活儿,常开心就在旁边玩儿,属于一种沉浸式的氛围。渐渐地,“做葡萄”成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常弘、常燕姐俩一有机会就会轮流手把手传授常开心“葡萄常”的制作技法,每一位制作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手法,因此传统工艺口传心授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常开心有着天赐的优势。“就是玩中学,学中玩。不能把孩子抓过来逼着她,那样她就烦了。”在常弘的熏陶下,常开心并不觉得做活儿的枯燥。“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还会经常跟她讲,作为非遗传承人,生在这个家庭里,你是有传承责任的。现在她长大了,也模模糊糊知道了传承的责任。”作为未来的传承人,常开心对这三个字背后蕴含的责任并不完全理解。但未来“葡萄常”的传承,就要靠常开心来把握。10岁的常开心是奶奶常弘从小带大,累了、不高兴了,就会赖在奶奶身上撒撒娇。为了能把传承的根基打好,奶奶常弘对常开心的培养有着规划,考中央美院就是常弘为常开心选定的目标。常弘的妹妹常燕就是一名美术老师。常开心说:“长大我也当美术老师,把‘葡萄常’传给我的学生。”听到这话,总是常弘、常燕最开心的时候。常开心的动手能力很强,用奶奶常弘的话说“天生的”,这为学习“葡萄常”制作技艺提供了先决条件。常开心跟随著名书法家郭宝庆学习书法。她还学习月琴、喜欢京剧,跟姨奶奶常燕学习素描,一方面常开心性格恬静,能坐得住,另一方面,她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奶奶常弘也适度地进行引导和培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