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生命河。
依黄河而居的先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从邈远的史前时期,绵延数千年。
它们植根于百姓的日常,随同生活的变迁。
有生长,有发展,但也会有消亡。
今天,我们来到灵宝,
感受来自灵宝的民间文化和地域特色。
灵宝,冲着名字就是一块儿宝地。它正处在黄河转向东去的拐角带,北望山西,西连陕西,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灵宝地处郑汴洛黄河旅游线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帝文化、老子文化独具特色,孕育出了丰富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宝布艺
灵宝布艺起源于汉代,唐、宋时期盛行。
最初的作品主要是端午节时佩带的香袋。端阳初起,百虫渐生,香袋内装有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中药香料,可以提神醒脑,驱虫避邪。为了佩戴起来更加美观,其外形被做成菱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后来发发展为动物、植物等形象,制作工艺也越来越精。民国初年,品种又新增加如小孩衣、肚兜、披风,老年人的烟袋包等式样,都是手工缝制的布工艺品。在灵宝当地,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端午节前要向婆家敬送香布袋。这一民间风俗使香袋工艺流传至今。
灵宝剪纸
剪纸是在灵宝广泛流传的民间传统艺术。其制作工艺简便、美观,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灵宝剪纸历史悠久。据传:周时,某年春节过后,桃林塞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恰逢老子骑牛至函谷关,青牛口吐血块(牛黄),乡医将其分食于病疫患者,皆恢复元气。人们欢喜若狂,视青牛为救星。以后,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都用黄棱纸剪金牛图贴在门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压邪,并有民谣日: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此为灵宝剪纸的初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的是窗花。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开始用金银箔或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图案,用来美化装饰生活。明、清代服饰中,如云头鞋面、门窗亮方、顶棚、枕头、小孩衣帽和妇女头巾等,剪纸作品大量出现。年,灵宝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灵宝皮影
皮影,是道情戏的表演形式,道情又名“道经”、“八仙乐”。灵宝人叫它“戳皮儿”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这门“国粹”级民间艺术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皮影戏的出现源于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当时汉武帝手下李少翁为了让武帝能见到李夫人,在夜间设一帏帐,请武帝在远处观看,不久帐前现李夫人形影。后人改用厚纸或皮革剪影借光照射,演变成影子戏。在灵宝,因为皮影艺人大部分演唱的都是道家始祖老子的故事,所以灵宝人尊敬地称之为道情,称皮影艺人为道情先生。灵宝道情音乐生动独特、表演风格细腻中略带粗犷,其鲜明的特色与艺人所使用的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情的传统乐器主要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组成,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器物。后来,月琴为三弦所代替,玉箫为曲笛所换用,还加了二胡等弦乐器,但四弦、鱼鼓、简板等特色乐器依然保留,其演奏风格始终未曾改变。
灵宝面塑
灵宝面塑是一种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始于明、清。年,被命名为第四批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灵宝面塑也称糕花,窝窝花。早期,面塑被人们用作正月十五赶会晒神的祭品,摆在庙院当中供神享用,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儿女婚嫁、小孩百日、老人祝寿乃至建房上梁,都用面塑作为礼品馈赠亲友,讨个欢喜和吉利。制作原料是小麦面粉、鸡蛋。制作方法是先用面团成各式各样的面花,再染上颜色,用竹签插在面糕上蒸制而成。灵宝面塑制作独特,色彩丰富,并有二龙戏珠、龙凤呈祥、莲生贵子等造型,很有河南民间艺术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