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四川和贵州彝族地区的彝弦,云南楚雄地区的四弦乐器特征更为明显。传统的弦子造型简单而素雅,没有过多的装饰,但楚雄地区的彝弦风格正如当地的彝族服饰一样,色彩艳丽,装饰繁多,是最耀眼的乐器和配饰。大部分彝弦的琴头多为“龙头”造型,带有彩色绒球,琴身上也雕刻或绘画有丰富的图案,故被称作“龙头四弦琴”。
图3:彝族龙头四弦琴
楚雄州的牟定县作为左脚舞的发源地,龙头四弦琴的制作历史最为悠久,其中木料选择多样,琴身制作工艺精良,琴身上往往雕刻和绘制了丰富的图案,外圈常绘有山茶花和马樱花图案及三角纹,内圈为双龙图案,内外圈之间通常用线条和回形纹隔开。
中心部分有的留白,有的绘有图案,还有的镶嵌有一面圆形小镜子。有的绘有抽象的花瓣、火焰、太阳。从琴身的图案我们不难发现外圈的山茶花和马樱花图案属于植物崇拜,而中心部分的图案或镶镜则与彝族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有关。正因为牟定的四弦琴精致大方、色彩鲜明,所以也多流传于楚雄其他地区。
牟定弦子与左脚舞
在牟定,关于“左脚舞的传说里也有提到弦子。传说很久以前,牟定坝子有条恶龙作祟,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彝家人在勇敢的青年男女阿里和阿罗带领下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逃回龙潭,人们将事先烧好的栗炭倒入潭内,又用石土将龙潭填平。为了防止恶龙再次逃出便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后,恶龙终于死了。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做成“龙头四弦琴”,每年的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都会聚集到一起弹起弦子跳起脚,唱着“阿里罗”以示纪念。
除此之外,牟定当地彝族人的生活也离不开弦子,每当人们跳起左脚舞来时,弦子是不可或缺的主奏乐器,除了历史文化因素外,也因为弦子的四根弦呈双音五度音阶,传统的左脚调也呈五声音阶,弦子和左脚调便形成了无缝连接,再配以二胡、笛子等乐器的加入,便在传统的和声中奏出了牟定彝族左脚调音乐独特的韵味。当弦音铮铮响起,男女老少围着篝火手拉手跳起左脚舞,便成了我们彝族人最喜欢的娱乐活动。
这样看来,弦子不仅是楚雄当地彝族人最喜爱和常见的乐器,也是彝族文化和历史的结晶。在当地有这么一个说法“弦子一响脚板痒,跳脚跳到月亮落”,有机会的话一起来弹上一曲吧。
参考文献∶
李永云,栗源.楚雄彝族四弦琴的起源及形制[J].民族音乐,,(第6期).
罗桂森.牟定三月街和左脚调[J].华夏地理,,(第3期).
罗钰.云南少数民族的弹拨乐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图片来源:
图1: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