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迁至贵州,学校里有这么一位教授,每逢上课,他一手夹讲义包,一手牵羊,因此被学生们称为“牧羊教授”。
正是这位“牧羊教授”,为战时师生讲授“军事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绘制了原子弹构造图;第一个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他的学生中不少都成了我国第一代原子弹专家……
他就是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与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王淦昌。
王淦昌图源央视网
与诺奖擦肩而过
年王淦昌赴德国留学
年,王淦昌参加了一次物理研讨会,研讨会上博特和学生贝克尔介绍了实验中发现γ辐射研究。用放射性钋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核发现了很强的贯穿辐射。这种辐射被人们解释为硬γ射线。
会后,王淦昌想,博特在实验中用的探测器是计数器,如果改用云雾室做探测器重复实验,或许有机会弄清那种硬辐射的性质。于是他激动地向导师迈特纳提出了这个建议。
但迈特纳否定了他“重复”实验的想法,王淦昌无奈作罢。
一年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用不同的探测器研究这种现象,发现中子,并因此获得了年的诺贝尔奖,而他采用的实验手段和王淦昌当初的建议相同。
年,王淦昌回国在山东大学工作,后受竺可桢校长聘请前往浙江大学任教。
抗战中,杭州沦陷,浙江大学辗转迁到贵州。在颠沛流离的逃难中,王淦昌患上了肺结核,妻子吴月琴听说羊奶能治肺结核,买来3只奶羊。王淦昌深知妻子的辛劳,每逢上课,他便一手夹讲义包一手牵羊,这段艰苦的岁月给他留下了一个“牧羊教授”的绰号。
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王淦昌发表了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论文他中提出了一个后来震惊物理界的创造性实验方法——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
论文发表后,美国物理学家阿伦(J.S.Allen)按照文中的方法和建议进行了实验,并很快取得了成果。年6月,题为《一个中微子存在的实验证据》的论文在《物理评论》上发表。这表明王淦昌的工作对确认中微子的存在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轻的王淦昌
年,王淦昌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建议探测中微子的几种方法》,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三种验证中微子的方法,除此之外,王淦昌还提出了通过裂变检测中微子的全新思路,为中微子的研究打开了全新思路。
年,美国科学家莱因斯和柯万在王淦昌的构想上进行实验,通过裂变探测中微子,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最初的提出者王淦昌却因为受限于当时国内的实验室条件未能进行实验论证。
他第二次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年,王淦昌被派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年3月9日,由他领导的物理小组发现了一个反西格玛负超子产生和衰变的事例,被誉为该所“最值得称道的工作”。
反西格玛负超子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反西格马负超子在科学上的意义仅次于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发现。世界各国纷纷报道,“王淦昌”也成了新闻导语中的主题词之一。
20世纪五十年代,王淦昌(左五)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研究所
英国《自然》杂志评价:“实验上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是在微观世界的图像上消灭了一个空白点。”
前所未有的发现意味着王淦昌再次具备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资格。然而,就在这时王淦昌却突然从人间“蒸发”了。
隐姓化名17年
年,王淦昌接到了中央的重要决定:希望他参加中国的核武器研究。
这意味着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他要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还要做好隐姓埋名的准备。
王淦昌沉思片刻,回答道:“愿以身许国。”
此后,蜚声国际物理学界的王淦昌便“失踪”了,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一个名叫“王京”的人出现马兰,原子弹的爆轰物理实验,就是由他主持。
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天空中巨大的蘑菇红云翻腾着烈焰浓烟隆隆升腾。张爱萍将军兴奋万分,立即向周总理报告爆炸结果。
周总理冷静地问:“是核爆还是化爆?”,张爱萍转问站在身旁的王淦昌,王淦昌笑着回答:“是核爆!”
此后,王淦昌指导了首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具体组织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
年12月,王淦昌(左)与聂荣臻(中)、朱光亚(右)在核试验基地
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只是我国国防事业的一个起点,此后,接踵而来的是中国科学家们的一系列“神操作”:
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年9月23日,中国首次地下核试验成功进行;
年11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迄今最大当量(5百万吨)核试验;
……
从年到年,十七年里,他再也没有被人叫过王淦昌这个名字,有一次,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十几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年,在家中会见杨振宁
多年后,回想起当时的决定,王淦昌说:“我认为国家的强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
中国可以没有人叫“王淦昌”,但不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
“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一道看似简单的填空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填法。
幸运的是,总有一些人像王淦昌一样,在前一个空填入了“自己”,在后一个空填入了“祖国”。
王淦昌大事记
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支塘镇;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
年,赴德国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的女核物理学家迈特纳(Meitner);
年,论文《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获第二届范旭东先生纪念奖,后被美国《物理评论》刊发;
20世纪50年代初期,领导并参加了有关宇宙线的研究。他与肖健共同领导筹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用于观察宇宙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共搜集了多个奇异粒子事例,研究了奇异粒子性质,使我国在宇宙线方面的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
年,参加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
年首次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年,投身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年12月,提出激光驱动核聚变的建议,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开始起步;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年,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其他四位专家联名上书中央领导,提出发展我国核电事业的建议;
年,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年,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年,激光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主题列入了国家计划,获得了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
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成就奖”;
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年,国家天文台将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淦昌星”。
王淦昌
(.5—.12)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参考文献:
1、《王淦昌传》,郭兆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2、《王淦昌: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浙江大学报
3、《核武器之父王淦昌,三次与诺奖插肩而过,激光武器构想领先世界》
4、《纪念王淦昌诞辰周年:核弹先驱科学泰斗》,科技日报
5、《两弹元勋王淦昌:上课曾一手拿讲义一手放羊》,解放军报
6、《王淦昌》,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7、《中国这位科学家为了氢弹隐姓埋名17年错过诺贝尔奖》,深度军情
8、本文图片来源于央视网、《王淦昌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