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考古学张如柏教授等对佛教起源的再思考

来源:月琴 时间:2022/5/30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高级研究员

理事张如柏教授

作者简介:

张如柏,汉族,江西省上饶市人,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高级研究员、理事。5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后进入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从事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直至退休。工作期间,共发表有关矿物学、地球化学论文近00篇,曾于年首次在世界上命名了独立的矿物种Ertixiite(8-4),为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接受(承认)而被载入矿物学百科全书。

80年代初,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了三星堆玉器,意识到要用矿物学的方法去鉴定古玉器的矿物成份及其名称,从而确定其产出地方,进而揭露出其中蕴藏的远古文化信息。于年发表了《中国古代的玉石之路》一文,年发表了《四川省的龙溪玉》,年美国《GIA》用英文转载了该文。00年发表了(广汉三星堆玉器材料的初步探)论文。

年首次提出:用次生矿物(SecondaryMineral)的方法去确定古玉器的次生变化(SecondaryChange),于年发表了《用高科技方法鉴定古玉的次生变化》一文。年,在香港出版了《三星堆玉器上的古蜀文字》一书(共三册),现正在筹出第4册。

年月在成都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年月7日6版,该报用套红标题《三星堆玉器改写中国历史——古蜀文化或为中华文明之源》进行报导。随后,新华社、四川日报也跟进做了相关报导。

对佛教起源的再思考——佛教:从中国到印度经中亚、西域再回到中国

文丨张如柏等

摘要:大量的佛像出现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玉器上(玉壁、玉牙璋、玉镯等)、象牙上、以及重约数十公斤、额头上相嵌(粘)有宝石的水晶佛头上等等,说明在当时古蜀国佛教流行规模之大,信教人之多可想而知。起源于中国的佛教传入印度后,经过古印度人(可能含中国古羌族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系统的佛教理论,沉睡近年之后,由印度传至中亚地区各国,再传到中国汉代西域各国,最后回流到中国内地,这就是佛教的倒流现象。关键词:佛教;广汉古蜀国;四川一、前言在04年,我们发表了《论佛教实物及载体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发现——对佛教起源的新思考》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