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年风雨的彝寨——“法署”
作者:李浩忠、笔墨春秋
题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历史,有美丽的故事,有动人的传说。
在滇中莽莽万山丛中,乌蒙片区腹地,三县结合部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彝寨——“法署”。她是我眷念已久的故乡,历经千年风雨,百年沧桑,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故事,神奇的传说,精彩的民族文化习俗。其中,有惊心动魄的将军故事、戏谑的“不吹不打不吃饭”古典、离奇的挖断梁山传说、夸张的大力士传闻、古老的“坤阁”轶事,热闹的民俗活动——八月十五花山节等。此地虽山高谷深,坡陡地狭,峰峦叠嶂,地貌复杂奇特,然而,这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时间是神秘的造物主,她可以在世间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可以将那些精妙绝伦的事物消逝掉,任何事物在时间面前都显得那样的渺小。就如这历史一样,历经时间的消琢慢慢的就会变成了故事,变成了传说,以至于让我们很难去相信那些事是否真的发生过,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历史的记忆从法署的过去穿越过来,深刻的认识这个美丽的彝寨。
“法署”地理环境
“法署”彝语发音“法初”意为悬崖峭壁之地,飞禽走兽难以逾越,还有古彝名“法期”意为悬崖下的村落。诚然,这里地形复杂,村子对面是高山和绝壁,背面是陡坡,只有村子周围不大的地方相对平缓,山谷从高到低铺展,气候垂直分异,东南到西北延伸向元谋,山谷下部比较窄。对面的山脉则向五乍甸方向延伸,沟谷分裂而来的山锋大多面向五乍甸去了,好像在互相追赶着,古人说这是山的灵气。
关于法署这个村的地理环境人们还流传着另外一个说法,在中上队和下对之间有道沟箐,把整个村子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村民居住的那个山坡位置较高,而上村至“本卧”这部分山包又比较挺伸,就是这样的地形把大部分的灵气留在法处这个山谷中。话说“深山出俊鸟,险峻出人才”,这是因为这样雄奇的地貌才孕育出了勤劳勇敢、朴素坚韧、热情善良、团结互助、开拓进取的法署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走出大山,改变生活改变命运而奋斗不息,涌现出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村史简介
从一代代的老人口中得知,法署村始建于大约在公元年前,相传那时人们依靠弓箭等武器四处打猎,居无定所,路经法署这个地方时他们发现此地地貌雄奇,风光秀丽,物产富饶便定居了下来。据说,最先迁入有黑家、李家、段家、还有汉族的张家,章家最后迁入。李家原先住在上村,后来逐渐发展到下村。下村杨家原先是汉族,迁入时间不详,现已和彝族逐步融合。当时由于人口较少,土地并没有被大规模开垦,上村到下村没有那么宽深的山箐,但后来由于生产方式极度落后,村民普遍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大面积种植荞子,燕麦等粮食作物,到后来又种植玉米,土地一步步被开垦,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数百年后在中上村和下村之间形成了一道沟箐。
法署村地界东齐“烂泥箐”(当地彝村名)营盘山背后,西至“波支”(当地彝村)后山梁子连“老者格”(当地彝村)大路,南接“老南河口”(地名)至“木高古”(当地彝村)山后村河底,北达“羊毙子山”顶及出浪毛村入口。
辅国将军
正如题记所说,人类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人类活动的东方就有历史,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年代越久远的地方历史的积淀就越深厚,在我的老家也一样,小时候就听父辈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相传法署村历史上章家出了一位辅国将军,听闻将军的战甲还传了几世。
在那个年代,生产力极度落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经常食不果腹,还有瘟疫蔓延,时刻面临着死亡。当时法署上村的章老汉家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阿逮”,小儿子叫“遭尽”,虽然家里很穷,但两个孩子却生得虎头虎脑的,可爱极了。不幸的是在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就饿死了,年迈的老父亲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就去后山的“发窟”(彝语意为悬崖下的洞窟)去烧炭,用烧出的炭跟周围寨子的乡民换粮食,以此来养活父子三人。可是两个孩子还是经常吃不饱,每天都饿得头晕眼花的。有一回家里实在好几天没吃的了,老父亲便背着炭出去换粮食,可是迟迟不见回来,两个孩子饥肠辘辘的,肚子咕咕叫个不停,等着等着就在父亲烧炭的棚子旁昏睡了过去,不知睡了多久。在那个灾荒的年代,想搞到点粮食实在是太难太难了,就像电视剧里的朱元璋一样,他说但凡有一点点的粮食,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就不会饿死,他因为吃了全家人给他省下来的十三粒米而活了下来。
深冬的夜晚,大地被冻的似乎停止了呼吸,寒冷的空气夹带着凝霜重重的压了下来,四周异常的寂静,仿佛一切都没有了生命,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可怜的两个孩子,在梦中他们似乎看到了母亲灰色的身影,用冰冷的手在抚摸着他们骨瘦如柴的小身躯,说要带他们离开这个悲苦的世界。偶有寒冷的山风轻轻拂动着这个摇摇欲坠的草棚,山里的树木叶子上都结了厚厚的寒霜。
或许这世间可伶的人太多了,如果有老天那么他一定是看见了,或者连老天都不想管了。悲苦人要么死亡,要么苟延残喘,在煎熬中慢慢死去。第二天早晨天亮得特别晚,山涧中雾气弥漫,太阳迟迟没有钻出厚厚的云雾。年迈的父亲没有换到粮食,头发白了好多,显得更苍老了。此刻他也正着急着赶回来,厚厚的老茧包裹着那痩得发硬的脚踝,咯吱咯吱的踩在了雪白的凝霜上,留下了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脚印。
父亲终于赶到了他烧炭的地方,他发现两个孩子已经冻僵了,呼吸微弱,已经没有了热气。两行热乎乎的液体从父亲满是皱纹的脸上滑落了下来,在黑痩的脸上印下湿润的两条线。慢慢的太阳出来了,发出温暖的光芒照耀着这片古老的大地,冰霜慢慢被融化了,闪耀着晶莹的亮光。父亲看见旁边的树叶上挂着几颗非常大的露珠,于是他用叶子接下两颗露珠分别喂到了两个儿子的嘴里,两个孩子苍白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体温渐渐回升,苏醒了过来,父亲喜出望外,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不久之后,年迈体弱的父亲也在饥寒交迫中死去了,孤苦无依的两个孩子四处乞讨,天当被地当床,风餐露宿,受尽人间苦楚,他们居然活了下来,而且慢慢长大了。
那是个风起云涌,社会极度动荡的时代。历史上的王朝往往都是由盛转衰,清王朝也是如此。清朝的后期外强入侵,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而此时太平天国运动也兴起了,全国各地硝烟四起,烽火不断,一时间太平天国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南方数省广大地区,清政府的统治岌岌可危。太平军西征曾一度打到了云南周边,当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来反抗清政府的统治,这引起了清政府的极大恐慌,于是四处征兵抵御太平军的进攻,镇压人民的反抗。
而此时,两个孩子也已长大成人了,为了能吃饱肚子,兄弟俩响应了官府征召,加入了清军,接着就是一场接一场残酷的战斗。在一次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清军死伤惨重,眼看阵地就要被攻破了,而此时武器弹药也将消耗殆尽。为了活命小儿子在情急之下想到了一个妙招——把铁犁头敲碎塞在炮膛里,让犁头碎片随炮弹一起打出去,以此来增加杀伤力。于是,他就去附近村寨里找来很多铁犁头,实施了他的计划,果真一炮打出去,那铁片随炮弹呈扇形飞了出去,打在了进攻的太平军士兵身上,顿时人仰马翻,死伤一大片。就这样,清军依靠几十门这样的新式土炮扭转了战局,而这件事也越传越神,最后传到了省府大员的耳朵里,省府就请旨把章家的小儿子封为辅国将军,听闻辖地足有大半个县,将军的租税都收到了元谋的黄瓜园。当时,松老山地区彝族山民毕顾保等人已揭竿而起,官府疲于应对,而赐封章家小儿子一来是对有功将士的奖赏,激发斗志;二来可以牵制周边的反抗力量,分化瓦解彝人的凝聚力。
章家这个小儿子获得封赏后十里八乡的人很快都知道了,很多人纷纷上门祝贺,有送粮食的,送牛羊的,送财物的、说媒拉纤的、、、、、、多得不可计数。接着就是烹牛宰羊,置办酒席,忙得不亦可乎,鞭炮声响个不停,流水席吃了三天三夜,往常凄冷的山村变得异常热闹。可谓一朝得道鸡犬升天,平日里趾高气昂,不正眼看自己的那些有人钱此刻在自己的面前却成了供役使的奴仆,只要自己一声令下众人都只得依从。现在的他,有了权势,有了官府派给自己的护卫,那么财源也就不成问题了,意识在酒精的迷醉下他感觉有点飘飘然了,真觉得他就是这一带的王。很快他有了自己的夫人,而且还不止一个,收来了租税盖起了房,还在周边修建起了堡垒,护卫日夜为他站岗执勤,日子过得逍遥快活,他真成了这一带的王。他还给他的爷爷还有父母垒坟立碑,至今他爷爷和父母的坟墓还保存得完好无损,要知道在红彝族地区是很少有人给坟墓立碑的,这也说明了在当地将军身份地位的显赫。
后来各地的反抗渐渐的被官府镇压了下去,官府的征调也少了。将军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安逸,很少需要去再过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过上了土皇帝的生活。这样安乐的日子跟他的童年相比简直是梦幻一般,老天跟他开了个戏剧性的玩笑,或者说之前所有的苦难都是为了他的这一天攒下的。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将军越来越富有,权势也越来越大,众人追捧,妻妾儿女成群,对于他的童年而言这些年的生活还有什么不可满足的呢?安乐的日子永远只是当下。当时,松老山的毕顾保还在坚持抵抗,不愿向官府投降,官府多次征剿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官府在进攻毕顾保的时候就让将军做策应,这让毕仙主感觉如芒在背,他暗暗想着要拔掉这根毒刺。因此,毕仙主就派人到处打探将军的底细,恰好将军的一个女人存有反心,一直想离开将军。这事就被毕仙主察觉了,于是就让这个女人做内应。
恰逢将军家修大门,护卫大部分派出去征粮征税了,女人就把这件事情悄悄告诉了毕仙主,毕仙主趁夜带着人马在附近林子里埋伏了下来,派出探子,等待时机偷袭。天渐亮,探子回来报信说,城堡里人数虽少,但是戒备森严,强攻伤亡肯定不小,他已和女人约定好,只要时机成熟,女人就会发信号,到时候一举攻进去就可以了。到了晌午还不见女人发信号,毕仙主一行人心里莫名的焦灼了起来。突然,一声炮响,毕仙主一行人以为暴露了,决定铤而走险杀进去。其实,那声炮只是要吃午饭了才放的。红彝人都有这种习惯,家里办事宴客时只要到了吃饭的时候就会放三响炮,这就暗示宾客们可以来吃饭了。
由于到了吃饭时间,将军家里的人放松了戒备,毕仙主带人径直杀了进去,将军刚从堂屋里出来,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杀死了。其余家丁及宾客四散逃命,将军的哥哥也翻墙逃了出去,毕仙主连忙让手下去追但是没追到,早就跑没影了。毕仙主就让人四处打探将军哥哥的下落,一连几天没有消息。将军的哥哥一路奔逃,一直跑到了老城一带,当地人以为又是来征税的,纷纷出来欢迎接待,没想到这样却走漏了消息,毕仙主的手下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毕仙主,毕仙主就带人在元谋的田坝里抓住了将军的哥哥,将军的哥哥就这样也被杀死了。听说当时将军的几个护卫逃脱了,他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官府,官府想借此机会消灭毕仙主,派出军队开到了禄丰,但听到连将军的哥哥都被杀死了之后就停止前进了。
辅国将军爷爷及父母墓地
“不吹不打不吃饭”
自从法署出了位辅国将军后人们就说在法署和白路“更狠本”(彝语山名)两地分别有两条龙脉,话说龙脉也分大小,又大又旺的龙脉,所在之地必出王侯将相,而龙脉小点的地方就会出官。传说有一条龙脉就是在将军家后山的梁子上,而另一条隐藏在白路周边“更狠本”的山里。山下的寨子里有家地主非常富有,还有个儿子在县上做官,但人们说“更狠本”那条龙脉没有将军后山的那条龙脉旺。有人说将军家后山的龙脉头在将军家背后,尾巴在“米特老”(彝语当地地名)谷口,从东南向西北沿着G5高速公路雄卧绵延,足有五六公里,好像在寻觅着什么。登上对面山顶可窥见其山形活像一条将要跃起的巨龙。
方圆几十里的彝山就数将军家还有白路“更狠本”山下的地主家势力最大最有钱,正因如此,两家人结盟了,让他们的儿子结为兄弟。有一次将军的儿子和白路地主家家的小儿子相约去元谋城玩耍,找了一家最好的酒馆吃喝,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几个人喝得醉醺醺的,之后纵马穿街,闯倒了县官家的儿子,当场摔断了一只手臂。县官知道了这件事后很是气愤,总想着找个机会伺机报复,但又忌惮将军的势力,便找机会把地主家的小儿子打成了残废。地主家也很是生气,但不敢去找县官复仇,更不敢找将军家赔偿,可事因将军儿子而起,地主家就恨上了将军家,一直在等待机会。
也许是因为童年孤苦的生活,亦或是生长于落后的山村,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亦有可能是继承了中国千百年来文化当中最为糟糕的那部分。
自从将军得势后,生活日渐奢靡,也讲究起了排场,这种不良的嗜好就像是空气里的细菌无孔不入,或者是随着那些财富与生俱来的,不知不觉当中就会被感染了。将军每天吃饭前总是要放上它几响炮,接着又还吹吹打打的,热闹极了,不吹打一番将军就不会吃饭,村里的人都习以为常了,后来周边的村寨也就知道了,人们把将军的这个习惯戏谑的称为“不吹不打不吃饭”。
当然了,戏谑的传闻总是传播得很快,不久将军的这种做法就传到地主的耳朵里了。地主觉得机会来了。他写好诉状,把这件事告到了县官那,还把这件事夸大了一番,又借着朝廷的律令煽风点火。不管是哪个朝代,凡是大一统的王朝,对于奢靡腐败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县官就把将军请到了公堂上,询问将军为何置朝廷的律令不顾?将军一时哑口无言,后面又灵机一动,回答县官道:“山里的人生活条件本来就不好,风尘又大,吃饭不吹不打一下怎么咽得下去,大人不信的话,那就让您看看我们吃的是什么,只是我怕到时候怕大人您见笑了”。
将军就让人回去烙了些小米粑粑,又蘸上些蜂蜜后埋在火灰里炙烤,烤熟后又黑又灰的拿到了公堂上。将军就跟县官说:“大人您看嘛,这黑乎乎的,又灰,不吹不打怎么咽下去嘛”。县官也知道这是将军的狡辩之言,但又不好得罪于将军,就驳回了地主的诉状,将军就这样巧妙的打赢了这场官司。这就是“不吹不打不吃饭”的故事,从中也可看出我们纳苏先辈的智慧是无穷的。
“挖断梁山”
后来地主家听说龙脉这事后,又心生一计。他想明里不行就来阴的,如果把将军家的龙脉挖断,破了将军的风水,削弱将军的势力,那么他就可以为自己的儿子报仇了。
于是,地主家派出了眼线,专门去监视将军的一举一动,打算趁虚而入。果然,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恰好将军外出,地主家就趁夜悄悄带好多人人拿着锄镐来到了将军的后山。地主家还随带了一位风水师,是专门为了寻找龙脉的,在风水师的指引下找到的龙脉所在地,确定了挖掘点。一伙人分发了锄镐后就进入了紧张的挖掘工作当中,肥胖秃顶的地主摘下帽子扇着风,一边观察周围的动静,一边小声跟手下说:“动作都麻利点,一个都不准磨洋工,挖好了我回去都重重有赏”。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哪是这伙人所能想到的呢?众人辛苦掘土,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意外的是挖着挖着地下的土层越来越硬,挖了好久也没有挖下去多深,折腾了一夜也是成果不大,天就要亮了,一伙人匆匆藏起了工具离开了。第二天晚上,这伙人又来了,但是他们发现前晚挖下去的大洞,下面土层的隆起来了不少,可这些人才不管嘞,他们铁了心的就是要挖断龙脉,就这样又忙忙碌碌的闹腾了一夜,终于挖出了一条小沟,天亮后这伙人又回去了。如此循环往复,这伙人硬是挖了七八天。但到后来他们发现,越往下土层越硬,而且第二天后底下的土层就会自己冒起来一部分。地主愤愤说道:“狗日的,老子就不信了,就算再大再硬的山老子都要把它给挖开,你们都给老子想出好办法,明晚继续挖”。风水师摸摸下巴若有所思,仿佛有了主意却欲言又止,地主看到他这副神情就说:“有什么好主意快讲”。风水师说用铜钉可以将龙脉钉死。
第二天,他们准备了又粗又长又大的铜钉,真准备把龙脉钉死了。一伙人来到挖掘点,一部分人继续挖掘,另一部分人则跟着风水师寻找钉点。忙活了大半夜终于找完了钉点,这时东方的大山背后浓黑的夜色慢慢散去,还有几颗星星泛着微弱的光。这伙人一些扶着铜钉,一些人手抬大锤重重的敲了下去,叮叮咚咚的声音响彻山谷,突然铜钉钉下去的地方淌出了鲜红的液体,铜钉也跟着溢了出来。众人正诧异间轰隆一声惊雷,天空中闪现出一道光亮的闪电撕开了那漆黑的夜幕,闪电击在了他们旁边一棵古老的大树,大树轰然倒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糊烟味,一下子把众人吓得呆若木鸡。
过了很久众人才回过神来,风水师忐忑的跟地主说:“大老爷,此地龙脉太旺了,非人力所能撼动,天意不可违,否则会有灾祸的,我看我们还是赶紧回去吧”。此刻地主也是惊慌失措的脸色都变了,就连忙同意了。众人拿着工具仓惶下山,不一会就跑得没影了。这就是当地流传的挖断梁山的故事,至今还留有遗迹。
龙形山
大力士——“阿金”
听老人们讲,曾经法署有一个大力士叫“阿金”,他憨厚老实,能吃又能干,别人都喜欢在背后称他为老憨,关于他的一些故事至今仍让人忍俊不禁。
故事一:有一天“阿金”去五乍甸找木料,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片坟地,他一看坟地旁有一棵大树笔直又粗壮,左右打量一番,好生喜欢。真是踏破铁无觅,得来全不费工夫,他认定了这就是他苦苦找寻的上等木料了。于是,他就把那大树连根拔起,扛在肩上就往家走。其实那棵大树是别人家的“摩龙树”(祖坟旁边的神树)。附近的村民看见了就把这事告诉了主人家,主人家一听这还了得啊,神树被毁,老祖宗肯定会震怒,而且还这破坏了自家的风水,搞不好要家破人亡哩!主人家暴怒之下,不由分说就约上了村里的十多个壮汉,往“阿金”抬神树走的方向追了去。可想而知,这下老憨可是闯了大祸,肯定是不死即残,要么倾家荡产赔付主人家的损失。
主人家一直带人追呀追,追到了“瓦厂佬”(如今的法署加水站旁),终于追到了。主人家领着一伙人气冲冲的对他吼道:“你个死人,快把摩龙树放下,不然我们揍死你”。“阿金”一听才反应过来原来的误拔了别人家的树,主人家追来了。于是,轰隆一声他把树丢在地上,回应众人道:“有本事你们把树抬起来再来揍我”。众人一听也是啊,如果他们抬不起这棵树,那肯定是打不过他了,这不是找死吗?因此十二个壮汉就前前后后抱着树,一、二、三使尽了吃奶的劲挣扎了好久,可大树还是巍然不动。再来一次一、二、三众人累得青筋暴起,面赤腮红,显然竭尽了全力,大树还是一动不动。再来一次的话恐怕这些人中不少人要累得吐血了,大家心里明白打是打不过了,搞不好还得送命,众人都摇摇头准备放弃回家了,主人家也长叹一声,悻悻而归了。
故事二:又是一年秋收时节,山箐中梯田里的稻谷金灿灿的一大片,穗穗饱满粒大,真是“十里平畴熟稻香,槿花篱落丝竹长,垂垂山果挂青黄”啊。村里人都知道“阿金”力大无穷,干活是一把好手,牛拉马驮也远不及他。于是有一家人就雇“阿金”去背谷子,“阿金”答应了。听说“阿金”为了背完谷子可是把村里的绳子都借完了,他把一根根的绳子接起来,那绳子好长好长,真不知道他要背多少!那家人的田地足有连片的七丘,割好扎在田地里的谷子像秦皇的兵马俑,整齐排列着,一眼看不见尽头。“阿金”到了地边上后,清了一个宽阔的场地出来,铺开绳子,一口气把地里所有的谷子抱堆在了一起,像一座山一样,他把谷子用绳子紧紧的捆扎好,然后把绳子套在肩上,整个人都被覆盖了。虽就是这样,可这山包一样大的谷堆硬是被他背了起来,他简直比孙猴子还厉害。到了村里巷道钻不过去,台阶被踩塌,他绕山绕水硬是把谷子背回了雇主家中,村子里的人都惊呆了。
故事三:有一回村里有家人盖房子,就雇佣了“阿金”去干活,“阿金”挖地基,背石料,扛木头,工作干得是兢兢业业,快要完工了就给“阿金”结了工钱,可是黑心的雇主却只给“阿金”一半的工钱。“阿金”为人敦厚,心里塞满了怨气,虽没有表现出来,可是他又想拿回属于自己的那份回报,一时半会没个主意。“阿金”回家后就向他哥诉说了这件事,他哥就笑呵呵的说:“这还不简单啊,你明天再去他家,把他最贵的衣服拿到手,然后塞到他家房子的主梁下压着,他没办法肯定要来找你,到时候自然会给你工钱的”。“阿金”真的就这么做了,主人家撬不动主梁,确实没了办法,只好低头求“阿金”,“阿金”沉默不理,主人家只好乖乖给他付清了另一半工钱,“阿金”单手轻轻一举就把主人家的衣服给拿了出来,主人家羞愧又胆怯,众人啧啧称奇。
故事四:有一次“阿金”的哥哥遭仇家追杀,一直追到了村下的小河边,恰好“阿金”这天也在河边赶水牛犁水田,准备撒秧。他觉得两头牛在泥水里泡得太久了,全身都被泥水粘住了,都没了个牛样,就把两头牛抱进河里洗澡,洗好后他单手举起犁,用犁的勾须勾树上的野果吃。这一幕正好被追赶他哥的那些仇家看见了,“阿金”的哥哥无处可逃只好躲到了他的背后,“阿金”略带怒气质问那些人道:“你们追我哥想要干嘛?”那些人一听才知道此人是“阿金”的哥哥,吓得拔腿逃走了。
故事五:“阿金”虽也是一把年纪了,但因憨厚老实,长相平平,一直也没能娶上个媳妇。哥哥生得俊俏,又能说会道的,后来就成家了。刚开始的时候,他哥两口子都觉得“阿金”干活是把好手,就没提过分家的事情,再加上“阿金”和他的哥哥从小一起长大,分家这事“阿金”是断然不会同意的。“阿金”虽然干活是一把好手,但是饭量也不小,久而久之,他嫂子在心里慢慢就看“阿金”不顺眼了,但是又不敢公然的提出来,心狠的嫂子就撺掇他的哥哥想要谋害“阿金”的性命,哥哥是个墙头草,生下来就被猪油蒙了心,对他婆娘的话可是言听计从的。哥哥事先到山上找好了一棵大树,那大树高大粗壮,五六个人都环抱不过来。有一天哥哥约着“阿金”来山上来砍这棵大树,兄弟俩轮换着挥汗如雨的砍了大半天,眼看大树要倒了,哥哥就让“阿金”在大树下接着,说是怕大树滚下山崖,然后哥哥又连砍了好几刀,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咯吱声,大树向“阿金”砸了下去,一根枯树杈深深刺进了“阿金”的肩膀里,“阿金”就这样被大树砸倒昏死了过去,哥哥一看这“阿金”这回肯定是死了,心里暗暗高兴,满足的下山回家了。
到家之后两口子炖上平时舍不得吃的腊肉,打算好好地庆祝一番,毕竟这个眼中钉,肉中刺终于被清除了。可正在温酒切肉,准备美餐一顿的时候,咣当咣当几声门开了,原来是“阿金”回来了,看到哥哥两口子准备了丰富的大餐,就问哥哥:“我都没有回来你们怎么吃得这么好”?哥哥心虚的回答道:“我以为你不行了,正准备叫人帮忙去救你呢,这些伙食是给那些要来帮忙的人准备的”。“阿金”却相信了,随后“阿金”还让哥哥去拿钻子,想让哥哥帮自己把肩膀里的枯树杈给挖出来,哥哥不敢挖,“阿金”就自己用钻子把肩膀里的枯树杈给剜了出来,哥哥看到这一幕,吓得脸色都变了。
后来“阿金”的嫂子生了几个孩子,但都夭折了,再后来又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怜的是这个孩子却没有屁眼,夫妻二人的心碎了,可他们真的太舍不得这个孩子了,就到处找人想办法,后来找到了一个兽医,兽医就给孩子肚子的侧边通了个眼,孩子性命得以保全。但孩子的肚皮上粪便总会慢慢的渗出来,特别是在吃饭的时候渗得就多,臭烘烘的让人没了食欲。“阿金”嫂子看到自己的孩子这副模样,常常以泪洗面,慢慢的哭瞎了眼睛。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吧,无辜的孩子啊因为父母的罪过而受到磨难,早知这样的话他们凶狠的心是否会多一些仁善呢?
风雨造桥修路人
常听老人们说,过去法署村有一个老人叫李天顺,别人称他为“二老董”。他平易近人,村民有事请他帮忙,他宁愿放下自己的事情也要去帮别人。出门经常带着锄头,遇到不好走的路就修,就算山路里有个凸起的石头他也要给它挖平。农闲时常自发在高山深涧,悬崖峭壁间修路搭桥,方便村民的出行,如果山洪冲垮了他搭建的桥,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内把桥修好,经年累月直到他老去。至今“本卧”对面的陡坡上,山箐间还在走着他修过的路,那里是村里人放羊、找菌子的好去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家生活都很困难,他的行动对于家庭来说有点不务正业,但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他的善举至今仍被村民代代传颂着。
为灌溉田地,许多年前村民曾组织人力在悬崖绝壁,山沟深谷中挖水路,凿水渠,从大山深处引龙潭水而来,让干旱的土地变成了绿洲,在贫瘠的土地上浇灌出美丽家园。就这样经一代代的开拓创造,村寨的生活环境日渐变好,才有了如今美丽的法署,先辈们的创造力和见识深为我辈所叹服。
“坤阁”轶事
沉睡了数百年的“坤阁”历经风雨,如今仍在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坤阁”只是法署村范围内的一个小山头,具体来说是以前用来祭祀的一个小土房,也是一个传说。这个小土房最早被当地彝人叫作“坤阁”,后来这一片地方就是因为这个小土房的建成而被称为“坤阁”。这个突起的小山头挺立在法署山谷下部的中间,小山头两边是深窄的沟谷,山尖上并不宽坦,恰好够容纳这个小房子,旁边有一条田间小路经过。记得小时候这个小房子顶上还是搭着些少许的瓦片,还保留着主体的结构,现在只剩下了矮矮的土砖墙,孤立着几根朽了的柱子。曾经听大人们说以前小房子周围古树环绕,阴森浓密,小孩子都不敢去那玩。最初,建设者还给“坤阁”筑过石碑,还刻有相关的文字,石碑就立在小路的旁边,后来随着年代的推移,石碑就不知去向了。小房子面向村子,正背着“羊毙子山”,门口卧着方三棱锥形土堆,不知是坟还是先辈们故意堆砌的,或是埋藏着什么祭物。旁边环绕着几棵苍老的古树,四周被田地包围住了。那么“坤阁”又是因何而来呢?
关于“坤阁”有一个神秘的传说。从前法署中上队的村民经常生病死亡,四处寻医问药无果,家畜养不起来,庄稼连年歉收,一时间村民陷入了恐慌当中,生活失去了希望,犹如受到了妖魔的诅咒。可法署人不愿放弃自己的家园,仍在不停的与灾难抗争,想了很多的办法。有一天村民偶遇一位风水大师,听说这件事后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便四处走访,察看周围的地形。几天后他说法署村因经上百年的流水侵蚀,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灵气被分散,难以抵挡外山的煞气。接着给村民提出了一个建议—在下队,当地叫“老猫”出去的这个小山包上建一个公庙,以增加山的高度,让山包更尖突,庙里塑上土主像,(“土主”也称咪噻,是彝人心中无所不能的神)祈求土主神显灵,抵挡“羊毙子山”带来的煞气,这样灾难就可以解除了,此后村民要年年祭祀供奉,岁岁焚香,时常修缮维护。风水师说完后就匆匆离开了。
于是,村民在没有其它办法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你一砖我一瓦的建起了这个公庙。村民建起公庙后虔心供奉,香火不断,本以为灾难很快就会消除,没想到情况更加糟糕,大家都觉得肯定是被江湖术士骗了。愤懑的村民把身体情况较好的人组织起来四处寻找那个风水师,大家都想让风水师给个交待。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在十乡八寨苦苦寻觅了个把月,终于把那风水师俘获了。风水师要求重新察看地形,还有公庙的修建情况,善良的纳苏村民也怕错怪无辜,便答应了他。风水师来到现场看过公庙后连连叹气,略带歉意的跟村民说道:“真是对不住大伙了,那天忙我忘记把事情交代清楚了,这个门要面向村子,背对“羊毙子山”,你们正好弄反了这样就把“羊毙子山”的煞气全部吸收进来了,情况不糟才怪嘞,你们现在赶紧把门向调过来,情况就会好转了”。村民们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死马当活马医,再次照着风水师说的做了。风水师则决定一直等到情况稳定后才离开,他还给这个公庙起名为“坤阁”。正所谓好事多磨,果真慢慢的村民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牲畜也不再大量死亡,粮食增收了,长寿的人多了,人口也增长了,“坤阁”也就成为了法处人心中的保护神。再后来,全国迎来了解放,新思潮也随之而来,人们破迷信,破四旧,“坤阁”也就慢慢被人们所忽略了。
“羊毙子山”,顾名思义就是羊爬上去也会摔死掉,足见这座山的险峻与凶险,这座山的山形也像一个羊鼻子,因此得名。百年来,这座山上摔死过人,也摔死过不少牲畜,听闻还有巨蟒出没。这座山的山脉像一道锐利的刀锋直狠狠的杀向法署村所在的山谷,整座山像一把巨斧,仿佛法署村的山谷是被它给活活劈开的。这座山的斜对面还有另外两座山的山锋汇聚了过来,好像就要撞击到一起了,三山脚下是一个小峡谷,有悬泉瀑布,清流数潭,天然断壁,碧绿的苔藓随着瀑布顺流悬挂着,植被浓密,还有罕见的野物出没,即使白天也是阴森森的。这个峡谷乍看都是由三把巨斧围成的,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翻过这座山就去到了出浪毛、阿叽哩等村子,那是白路镇的地界了。
坤阁及羊鼻子山
坤阁遗址
岩洞
“坤阁”下侧有条小河叫“三丘河”,是当地村民牧羊劳作时过河的渡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者格”村民在此处拦河筑坝蓄水,用于饮水,灌溉农田,硬是在岩壁里凿出几百米长的出水口,实在令人惊叹,曾多次放羊爬到洞口,但洞里漆黑阴森,乱石横布,不敢深入。勤劳勇敢的红彝先民就是这样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在难以想象中创建着自己美丽的家园。那岩洞出口幽深晦暗,像凶残的野兽张着巨盆大口,仿佛可以吞噬一切,还常有蝙蝠、野物出没,偶有蜕落的蟒蛇皮,胆小的人根本不敢靠近。“三丘河”因此前那小河边有三丘水田故被当地人叫做“三丘河”。而今,曾经的水坝已经变成农田,只留下了深深的岩洞,还有河道里潺潺的溪流。
村情村貌
法署这个古老的村寨历经千年发展,百年风雨而形成。如今,整个村子有多户人家,村民近人,分为上中下三个队,各对之间以村路为界。这里的村民主要是彝族红彝支系,也有极少部分的汉族,村民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冬小麦、豆类等,还种植少量的苦荞,燕麦。经济作物以烤烟,青豌豆、魔芋等为主,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和梯田,过去的水田现已成为旱地。畜牧业主要饲养黑山羊、黄牛、水牛、猪、家禽等。由于受地形、气候、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农牧业并没有得到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整体还停留在个体经营,个体发展的水平,农副产品大多只能满足村民自身生产生活的需求。
年秋,途径法署的永武高速公路,即永仁到武定的高速公路,也称G5高速建成通车了。永武高速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纵横群山,沟通了四方,天堑变通途,为彝家儿女带来了福音,也让法署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高架桥
自从G5高速公路修建通车后,村子与外界联通的大门被打开了,开阔了村民的眼界,村民逐渐见识到了外面精彩的大世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近年来,村里的青壮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打工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里人多地少的矛盾,给村民的增收开辟了新途径,生活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高。
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很多孩子都上了初高中,不少人上了大学,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一代代的法署儿女在外谋生,向外发展,犹如雨后的春笋涌现出各行各业优秀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村庄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家户户打上了地板,铺上了瓷砖,屋里屋外装修得富丽堂皇,还添置了新家具,家用电器,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丰富和方便了村民的生活。村民的生活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比以前讲究卫生了,还学会了运用机械节省人力,学会了垃圾的分类处理,邻里间更加团结友善。崭新的会议室和体育场也给古老的村落注入了民主文明的气息,逐渐呈现出了现代化的面貌。这几年去往镇上的土路打上了水泥,乡间道路也得到了硬化,还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少部分村民已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开上了汽车,下村因地形原因汽车暂时很难开到村里,相信随着脱贫攻坚的继续深入,最后的百米山路也将成为平坦的大道。
八月十五花山节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里法署村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花山节活动,地点在G5高速法署加水站附近。这天十山八寨的村民,还有外地人会不约而同来到加水站旁的草甸上集中,参与盛会。
今年的八月十五花山节,会场里人潮拥挤,车子停满了路边,高速公路上过路的旅客也在驻足观看,不少人还把车子停在加水站走下来参与其中。现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还有美味的羊汤锅,可口的凉拌小吃,精彩的斗牛比赛,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的盛装上演着精彩绝伦的民族舞,各类山歌小调也给活动增添了不少独特的民族风韵。
现场幽默风趣的青年情歌调子,此起彼伏,交相应和。
伙子唱:
八月十五赶花街
亲朋好友聚一堂
喝酒要喝米白酒
嫁人要嫁彝美男
姑娘对:
难逢难遇在中秋
能说会道是阿哥
嘴上功夫有一套
不知心肠花几朵
伙子又唱:
哥在世上有人夸
肚中心肠无人晓
小妹不嫌阿哥丑
不妨过来瞧一瞧
于是,姑娘小伙走近,伙子继续唱道:
有情有义是小妹
我奏月琴等着你
小妹若是不嫌弃
不妨我们来跌脚
姑娘对:
二胡月琴懂风月
阿哥阿妹诉爱情
阿哥你若弹得好
小妹陪你跳一跳
伙子又唱:
跌脚跌得大地抖
银饰彩珠响嚓嚓
跳脚跳烂绣花鞋
小妹不惜我心疼
姑娘又对:
跌烂这双绣一对
何惜阿哥千层底
阿哥有心妹有意
太阳不落不回家
伙子再唱:
太阳落山才刚好
我送小妹回娘家
父母不嫌阿哥穷
我俩可以成一家
......唱了一调又一调,跌了一圈又一圈,时间在流逝,爱情升华了,最后双方依依惜别,留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