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城隍庙的“城隍出巡”也是单纯的宗教活动,每年五月初一,东城的大兴县城隍庙和四月二十二西城的宛平县城隍庙都有“城隍出巡”活动。届时,将庙内城隍的塑像抬出,不但有前呼后拥的仪仗执事,还有若干“马童”和装扮成各式模样的善男信女们,一直走到都城隍庙。出巡之时,大街上观看者如潮似海。
每年十月二十五的白塔燃灯、七月十五中元日的烧法船、正月初八的星灯等,宗教气氛极为浓烈,但有些活动只属宗教范畴,并无庙会市场伴随。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在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套圈。摊主在地面摆一些玩具,值钱的在远处,价廉的在近处。
顾客从摊主手中买下竹套圈,在规定地点把圈掷出,套中何物,何物就归自己。摇彩。置一带指针的木盘,盘内放玩具若干。顾客花点钱,用按扭发动指针。指针停止运行后,指着什么玩具,该玩具就归顾客。打枪。置一立柜,柜上有若干小门,门内分别装有玩具,门口都设有靶。顾客向摊主购买软木子弹,用枪击靶。如击中,小门自动开启,里面的玩具便归顾客。花会表演也经常出现在庙会上。花会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精湛的武术为特长的如少林、五虎、开路等;有以技巧高超取胜的如高跷、中幡、太狮、少狮、杠子等,有以舞蹈俏丽而引人入胜的如小车、旱船、秧歌、花钹、跨鼓等。这些花会多为民间自娱组织,城市和乡村中都有,而且极具地方色彩,往往方圆数十里同类花会只有一家,很有权威性。
一般说来,农村的花会活动时间都在冬季,而城内花会平时均有活动。诸如庙宇开光典礼、庙会期间及重大喜庆日等,深受民众欢迎,每逢花会表演观众人山人海。专赴庙会上表演的花会叫香道会。每逢进香之时,各路花会云集,蔚为壮观。北京最大的进香花会莫过于妙峰山庙会。届时天津、河北等周边地区的花会必来朝山,同类花会争相献技各有绝招,令人咋舌。据说朝山花会路过颐和园北墙外,园内慈禧听见锣鼓声极想看会,但不能随意出园,于是在园内临墙建眺远斋,居高临下隔墙而望。园外的花会知太后在看表演,便在广场上特意演出,久之形成惯例,花会过此,必在场上献出绝技。在浙江省一带的庙会,还有布龙的出现。布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迄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它是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发展形成的民间舞蹈,其舞姿优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布龙主要分形、舞、曲三部分。形,以彩色布为主要原料,配以竹、木等辅助材料,制成逼真,威武雄壮的布龙。舞,舞龙队员运用滚、翻、伸、跳等全身动作,舞出龙腾驾雾、翻江倒海、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动态,展示龙灵活、气吞山河搏击长空的雄姿,反映人类敢于同天斗争,人定胜天的美好愿望和豪迈气概。运用或缓慢、或激越、或如夜雨定叶、或如微风摇曳。舞蹈语言,以起承转合篇章,描绘出龙由静到动,由开幕、高潮、尾声、结局全过程。浙江省宁波市的奉化布龙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喜庆佳节,民间便有舞龙、赛龙的传统,且规模颇为可观。狮舞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源于佛教,肇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素享“狮舞之乡”的浙江宁波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狮子灯”,流行迄今已近千年历史。年,狮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宁海乡村的房屋门口,桥头两侧、公共场地等尚分布着形态各异的石狮,人们以狮子为避邪之物、吉祥象征,并在敬神祭祖时,以舞狮习俗寄予丰收、太平的良好愿望。每年的新春佳节,宁海各乡镇都组织形式各异的狮子班,娱乐于舞。他们串村走户,投帖联系,锣鼓喧闹。狮子班往往配有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专门给各村报讯,俗称“放帖子”。狮子班正月去放帖,主人是不能拒绝的,如果拒绝了,就认为不客气,对全村不利,将臭名远扬。主人接下帖子,狮子班就进村,吹号,敲锣打鼓,放鞭炮,以示吉祥降临。号声象征着狮子的吼声,寓“狮子作吼,群兽慑服”之意。舞狮往往要舞好几场。先去祠堂、庙宇舞,俗称“窜祠”“窜庙”。“窜祠”是拜祖,表示对祖宗的孝敬。“窜庙”是说狮子毕竟是野兽,要受当方土地管束,得去庙宇拜谒菩萨,否则舞了狮子也得不到菩萨的保佑。窜祠、窜庙后,就去村中大的空地上舞狮子给全村人看。无论为谁舞,都要给报酬。不过拿报酬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赏钱压在几百斤重的大石臼下,狮子舞动时一脚踹翻石臼迅速捞走赏钱,又赶紧将石臼翻回原位,动作瞬间完成不留痕迹。如果拿赏钱被主人发现或是翻倒了石臼,或是拿不走,就说明狮子班的水平不高。狮舞一般在正月或喜庆节日由狮子班这一特定组织进行活动。由于文化地理、文化心理多种因素的差异,宁海狮舞在长期流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有表现山区狮子猛勇性格的武狮舞,以跳跃、登高、跌打、腾越等系列作为主体;有表现沿海地区狮子温顺性格的文狮舞,以搔痒、抖毛、舔舌、静思等表现为主。而介于山海之交的地区则融两种驯野风格于一体,称之文武狮子舞,在这种狮舞中,既有剽悍、粗蛮的“抢咬”等大幅度动作,又有细致入微的“交情”等描述性动作。浙江宁波咸祥镇彩船,始于清朝光绪年间,已有余年历史。咸祥镇位于象山港口,东海之滨,自然形成了一种用彩船庆祝捕捞、盐业丰收。彩船规格宽1.2米,长3米,高3米。名称有龙船、凤船、鱼船、葵花船、花娇船,随着历史进程,发展到南湖船,天安门,坦克船等。制作材料原来用小竹做架子,扎上彩纸彩花,目前木材,油漆,雕刻替代竹、纸,规格也增大,现在高5米,长4米。一只彩船参加活动。先有高5米左右的旗牌开路,四人抬,跟八人轮换,现在改成轮子推,一组民间乐队15左右人,总共20余人,船内装有大中小三只鼓,配一人进内敲打,船边装有四面铜锣,也配一人,再有小锣拨各一人,打击乐共四人;拉弦乐有板胡、二胡、中大胡、小提琴,吹奏以竹笛为主,也有哨呐、小号等;弹拨、三弦、月琴、电子琴。以上这些庙会风俗可以说集全国各地之大成,也是庙会上最常见的民间习俗。都是庙会上最具特色的亮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