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史小生
年,罗东进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临行前,罗荣桓仍不忘叮嘱儿子:“我同意你到军工去学习,是希望你在军事院校里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使你在政治上更快地进步,将来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一点贡献。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而绝不是要你当什么官,出来摆威风。”还说:“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你们要长志气,为国家摘出点成就来。”随后又拿出毛笔写了几行字,让东进带着:
学习专业与学习政治相结合。政治是确定方向,没有方向的航行,是会误入迷途。
密切地联系同学,互相协作,达到一起提高。警戒孤僻自大,也不要自卑无信心。
遵守军事纪律,养成大无畏的精神。
在学校期间,罗荣桓抽空给儿子写信。时时提醒和勉励着儿子。
年7月1日,黑龙江省委知道有许多高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学院,子女是在“七·一”党生日那天,省委请干部子女吃饭,由子平时罗荣桓常常教导儿子,干部子弟不准搞特殊,罗东进对此有看法。写信给父亲时谈及此事,罗荣桓马上回信说:“七一”省委请干部子弟吃饭,确实不符合中央再三重申的精神,对非干部子弟产生坏影响。
罗荣桓还时常提醒儿子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他在一封信中告诫儿子:
“你同同志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些不一致,也是很自然的。各人看问题的方法没有一致的基础——唯物辩证的基础,还缺乏实践生活。因此同学间互相交换意见,交换不同的看法,甚至必须经过争论,才会有可能求得一致。但不要在同志间无论对谁存在戒见用事。”
“你在引用我的话‘要依靠自己吃饭’,看在什么问题上讲的,那不是要把个人与集体存在对立的说法。干部子弟有些不争气,须要互相帮助改正自己,不要轻易给人或上帽子‘腐化’。大致上干部子弟中有特殊优越感,在同学中生活中表示突出,不艰苦朴素,应该劝导要保持革命的光荣传统。
“对同志应该是互相信任的,是互相听取不同的意见,决不能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人家,排斥人家意见。同志们有错误,不仅要批评,还着重在帮助改正。对基层组织干部,老干部,更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
对于病中的父亲用发抖的手写来的信,罗东进非常感动,也受到了为人处事方面的优良的教导。
在校期间,东进担任班里的党小组长。社会活动多,学习上压力又大,工作中曾产生过急躁情绪,罗荣桓又在信中及时告诫儿子说:“不要只是用口号去要求别人,那样只会使自己脱离群众,使自己成为一个空头革命家,而应该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别人。”
一、每逢东进假期回家,罗荣桓总要详细地询问儿子的工作、生活和思想状况
有一次,放假回家,车上的人很多,许多人站着,罗东进主动地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大爷,而自己则被挤在过道里,整整站了一天一夜,回到家就病倒了。罗荣桓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夸奖东进道:“你做得对!能吃苦。这很好。我们像你这么大年纪,哪有火车坐呀。”
对儿子是这样,对女儿也同样严格要求。刚到北京不久,一次,罗玉英准备到街上去补一条破了的裤子,正巧被父亲看到了,他当即批评女儿道:“为什么不自己补?一出来就忘本了。”玉英很少见爸爸这样生气,脸一下子就红了。以后,她时常在一些小事上告诫自己要艰苦朴素,不要忘本。
年,罗玉英由于身体不好,无法坚持学习,罗玉英要求提前分配,得到了罗荣桓的支持。但是,在分配工作时,罗荣桓并没有在城里的大机关为女儿找一个合适的工作。而是要求她到工农群众中去,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不久,组织上便分配她到郊区的一个农场工作。农场条件比较艰苦,交通也不方便,周末要步行10多公里然后才能乘公共汽车回家。在农场,罗玉英同职工们一起学习,一起工作,一起吃住,不但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锻炼,而且还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身体也有了明显的好转。由于进步快,到农场后的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女儿的这一进步,罗荣桓感到欣慰,并鼓励她再接再励,更上一层楼。
年冬,罗荣桓让罗玉英和陈卓回家乡去看看。走前。他再三叮嘱:要到县里、公社看看干部,问候村里的农民群众;绝对不要搞特殊化,吃饭要交钱,老乡家请客不要去。还给女儿女婿定了一条纪律:和社员一起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得知女儿女婿严格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时,连声称好。
除了严格教育孩子们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抛弃任何优越感,自觉地与广大群众联系在一起外,他还要求子女们刻苦学习,做一名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建国后曾一度出现过只强调红而忽视专的倾向,许多人对红与专的关系的认识比较混乱,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
二、罗荣桓察觉到这种苗头时,专门同罗东进、刘太行、邓先群等几个同学谈红与专的关系问题
他说:“你们这些人的责任是很大的,如果将来发生战争,就得要你们拿出东西来。你们这些人的政治任务就是要专,要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的专家,为我国的国防工业做出一些贡献。我们现在非常缺乏专家,我们有许多现代化的企业没有搞好,或是搞坏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专家,缺少科学知识。”
在这样的环境和政治形势,罗荣板与子女谈起红专关系,谈专的重要性,无疑坚定了孩子们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决心。
罗荣桓一向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严。为了教育孩子们发奋努力,学好文化,掌握知识,将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罗荣桓常常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谆谆诱导,不厌其烦。
罗东进上小学时,一次考试成绩不好。罗荣桓知道此事后,硬是让他反省了一天,好好找一找原因。并对东进讲了他小时候读私塾时的一件往事:年,罗荣桓8岁,被送进私塾,私塾里读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之类的古籍,先生又不作讲解,自然十分枯燥。一次,老师出去后,罗荣桓便开始丢下书本,专心致志地叠起纸船,直到老师回来取走他手中的纸船,才觉得自己闯了祸。惩罚自然免不了,先生用戒尺将他的手打肿了,回家连筷子也拿不住。
说完儿时的这段经历后,罗荣桓对儿子说:“现在没有竹戒尺打你们了,可是如果不自觉,不好好学习,将来是要后悔的社会的‘戒尺’是会惩罚你们的!”
罗玉英刚到罗荣桓身边,罗荣桓就催促她努力学习:“不识字怎么能为人民多办事,办好事情呢?”罗玉英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记忆力又不好,且刚刚有了一个孩子,有畏难情绪。罗荣桓鼓励道:“事情在有没有决心。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不是被推翻了吗?”又拿来报纸,让女儿读,说这样既识了字,学到了文化,又可以了解政治时事,开阔眼界。”
罗东进入大学第一年,系科给他的评语很好,但有一门电工课考试不及格。罗荣桓及时写信给儿子,告诫他说:
“你上学期系科给你的评语甚好,决不能满足,丧失自知之明。你上学期电工课考试不及格,亦不是偶然的。是否分散心思学习受了影响或学习方法没有重点呢?空谈政治的倾向,你要再三记住,力加避免。你们学不成专业,你们就没有实现党和国家期望,有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你要加倍努力,集中精力学习,不要纠缠于一些生活小节,耗费自己时光。”
罗东进刚入哈军工的时候,林彪提出“带着问题学毛主席著作”的口号,实际上宣扬一切问题都要从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的观点。罗荣桓一向重视儿女们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和文章,罗东进受上述口号影响,在给父亲的信中也带有一些生吞活剥地引用毛主席著作的现象。罗荣桓在病中,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谈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问题,表达自己在这个问题上与林彪的不同看法。写道:
“理论学习必须联系实践,因为理论来自实践,而又去指导实践,再为实践所证实,所补充。如果理论离开实践,就会成为空谈,成为死的本西。学毛主席的著作,亦不要只满足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条文,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所谓带着问题会学毛主席著作,决不能只是从书上找现成的答案。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事物是多样性的,因此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
如此实事求是,如此谆谆教导,是良师又是益友,在儿子的成长路上付出自己的心血和热情。
三、罗帅虽然对子女的要求比较严格,但他在平时里,是一位慈祥而又可亲可爱的父亲和长辈
有时他因身体不适,坐在藤椅上休息,孩子们在一旁奔跑嬉笑,林月琴怕影响他而去制止,他总是缓缓地说:“算啦,算啦,由他们去吧,孩子嘛!”
在工作之余,他还常跟孩子们谈谈玩玩,问问他们的学习和思想情况,有时还纠正孩子们的英语发音错误,帮助他们一起做一道算术题。有时,还和孩子们下一盘棋。
孩子们学习取得了好成绩,他特别高兴。女儿巧巧画了一张大公鸡,画得很不错,他高兴地把那张画挂在客厅里。闲时看一番,一直挂了很久。
罗荣桓还常说,一个家庭应该有民主作风,孩子们的思想活跃,畅谈各自的想法和抱负。每逢寒暑假,罗荣桓就要求孩子们组成临时家庭小组,因为玉英最大,就让她任小组长。除坚持学习和帮助工作人员搞家务外,他还规定,每周开一次小组会,开展相互批评、主动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记得在一次小组会上,玉英将妹妹批评哭了,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罗荣桓先看了看那位被批评哭了的女儿,然后又笑着对玉英说:“看来你这个小组长的群众威信不高,不然你提意见别人怎么不感接受呢!”听了父亲这诙谐的话语,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了。
他不仅对子女们关怀备至,对别的青年人也一样。家乡亲友有些孩子找来,他都尽力帮助他们,前后由他供养读书上学的有十七八人之多。林月琴有个侄女叫林保住,父母离婚后,她来到了北京。考虑到家里的孩子已经很多了,林月琴想让她返回老家去。罗荣桓说:“现在叫这孩子回去,还不是当个童养媳,我们多养一个孩子还养得起,把她留下来吧。”罗荣桓为她改名林立,鼓励她自强自立,学好本领,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作者简介:太史小生,历史领域爱好者,特别是热衷于党史、军史的阅读与写作。一直希望更清晰地去回望历史,更理性地看待历史,更流畅地书写历史。
欢迎广大历史爱好者斧正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