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特别策划、长时间的前期筹备、实地采风、乐谱记录与制作等工作,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近期隆重推出丛书“来自田野的声音——中国传统音乐乐谱汇编”。该出版项目荣获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社长张伯瑜担任丛书主编,编辑部主任余原担任项目执行人。
音乐是特殊的文化产品,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艺术的角度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该项目囊括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种民间音乐乐种,以多位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方向的学者为主体,以他们多年来田野调查所获的第一手乐谱与音响资料为基础,将其整理成乐谱及相应的音响资料出版。该项目一方面极其重视每一分册所涉及乐种的资料全面性问题,另一方面也高度强调部分音乐体裁或品种广泛的传播范围与巨大的辐射力,力求为传统音乐提供一份详尽、确凿的乐谱与音响资料。
今天,我们为读者着重介绍该丛书的《河北十番乐乐谱辑录》(崔晓娜编)。
河北十番乐是流传于河北保定和承德地区的古老器乐乐种。在“十番乐”称呼前冠以“河北”,除以“河北”当代行政区域划分为标准外,还包括十番乐在清代行政区域划分中的历史地理环境,现存主要乐种有保定易县十番会、承德清音会和原属“清代承德”地域的赤峰雅乐。
河北十番乐是清朝帝都音乐文化在京畿之地的孑遗。从广义上讲,河北十番乐包含文、武十番两种乐种类别。其中,文十番虽然流播的地域不同,但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文十番在主奏乐器与乐队组合、乐谱与宫调、代表性曲目的曲式结构及技巧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在血缘关系和音乐形态方面的诸多共性,也更多地遗存了历史赋予河北十番乐的传承基因,成为河北十番乐音乐最重要、最稳定的支架。从狭义上来界定,河北十番乐实为文十番,即以笛子为主奏的丝竹乐乐种。
从文十番使用的乐器与乐队组合、乐谱与宫调上,都可以感受河北十番乐与清代宫廷音乐这一珍贵文化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从使用乐器上来说,弦乐器是河北十番乐中最具有特色的乐器类别。从其乐器称谓和遗存的形制上看,有唐代的大忽雷、琵琶(四相十一品)、轧筝,北宋的月琴,元代的火不思、三弦、胡琴,明代的提琴等,至清代,传统十番乐使用的弦类乐器的形制、编制已基本定型;从乐器的材质、装饰上看,工艺精致、典雅,如大忽雷、琵琶、双清、火不思、提琴等,考察上述乐器的源流以及乐器存见乐种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与清宫宴飨番部合奏乐队中的乐器比较来看,这些乐器应源自清代宫廷;从演奏技法上,这些乐器仍保持有古老独特的风韵,如琵琶、火不思、月琴、双清,定弦皆以四弦定二音,演奏时多以弹奏和音为主。在吹奏乐器和击奏乐器中,虽乐器的称谓在历史上没有改变,但其乐器形制与当下同名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历史更为古老。如,十番乐使用的17管13、14簧笙,是继承了唐宋笙制的传统,是唐、宋“满簧全笙”的遗制与变体;十面云锣其音位排列及谱字关系与清代宫廷一脉相承。
从乐队组合形式来说,河北文十番使用的吹、拉、弹、打四类乐器组合形式,早在南宋时就已初见端倪,又历经元、明、三个朝代始终保持在宫廷乐队中的应用,其乐队组合具有一脉相承、跨越历史朝代的历时性特征。河北文十番中的易县十番乐、承德清音会、赤峰雅乐的乐队组合与元代宫廷宴乐乐队、北元察哈尔汗帐乐队与清宫宴飨番部合奏乐队形式基本一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代。
在宫调体系上,文十番具有独立的宫调体系。传统文十番的宫调有“合、上、尺、四”四宫。传统乐种音乐形态与宫调特征息息相关,在音阶形态上,传统文十番多表现在以正调(合字调)的清商音阶和反调(上字调)的古音阶为主。这两个调式的产生与发展,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上都非常的古老。其中,以清商音阶作为标准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以来的传统。
目前收集到河北十番乐的乐谱多以文十番为主,乐谱约有14本。其中,文十番只曲曲牌(曲目)77首(除去重复曲目)、套曲11首。从各乐谱的曲牌(曲目)整体分布上看,文十番77首曲(曲目)在河北十番乐种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可考文曲曲牌(曲目)的历时性来看,文曲多以传统的北曲为主,从曲目的来源来看,主要以汉族地区的曲牌(曲目)为主,其来源明显与唐乐、宋词、元曲、南戏、民间器乐曲民间歌曲有关,曲牌呈现出汉族的音乐文化特征。
《河北十番乐乐谱辑录》所收录的曲谱有4本,即《东韩村十番圣会文曲本》(25首)、《易县后部村十番会曲谱》(25首)、《承德清音会奉奏乐谱》(16首)和《赤峰雅乐》(24首),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曲谱的典型性
在曲谱的分布上,4本曲谱是河北地域中最典型的十番乐种的乐谱;在曲牌(曲目)分布上,4本曲谱(曲目)共93首。除去重复曲目,77首曲牌(曲目)是目前研究河北文十番最为全面的曲牌,也是对河北十番乐宫调体系和音乐形态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曲谱依据。
2.曲谱的研究性
《河北十番乐乐谱辑录》的曲谱是作者崔晓娜在演奏谱、念谱及熟悉各乐种乐谱老艺人的指导下,结合各乐种具体宫调特征,对书中演奏谱或念谱进行的逆向溯源,全书共梳理了93首工尺谱的乐谱宫调,按照工尺谱、简谱和五线谱组成的三行乐谱对照,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十番乐各乐种工尺谱与演奏谱的历史发展,以及乐谱中的骨干旋律与演奏中的传承与变迁。
3.宫调的传承性
河北十番乐传统的定律乐器为bE调笛。根据目前已知文献来看,河北十番乐采用以“合”字为调首的宫调体系,黄钟=合=bE,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自20世纪80年代后,除易县东韩村十番乐外,易县后部村十番乐、承德清音会和赤峰雅乐正调的宫音音高改为D。虽然同调名、同指法的调高不同,但主奏乐器正调演奏指法严格遵守以笛第三孔作do的演奏规范与要求,演奏音响的宫调音高以实际音高为准。在《河北十番乐乐谱谱录》所收录的4本曲谱中,乐谱宫调的调首是以十番乐传统宫调调高为准,即合=宫=bE。通过对十番乐93首曲目宫调与调式的归类,大家可以进一步探讨十番乐在河北不同的地域、相同的族群,在音乐形态上所表现的类型性与稳定性特征。
4.音响的历时性
《河北十番乐乐谱辑录》所收录的音响分演奏和念谱两种形式。其中,演奏音响多是20世纪80年代由当地文艺工作者(如承德市文化局章嘉佑、易县文化馆王占龙等)录制,或是作者崔晓娜在采风时经保存者(如河北群艺馆王杰、时任教于内蒙古艺术学院而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王宇琪老师)同意转录所得;念唱音响由乐社的老艺人(如易县东韩村十番乐社会长于学深及传承人刘勘、易县后部村十番乐社会长邢录及传承人杨郎奎、赤峰雅乐会员李守臣等)韵唱,作者崔晓娜录制或转录。
知识链接:关于河北十番乐乐谱之外的其他相关内容,读者可参考崔晓娜的专著《河北十番乐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近年来持续对我国传统音乐给予极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