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前景 >> 正文 >> 正文

大清之风说唱艺术的兴盛

来源:月琴 时间:2022/9/28

在清代音乐文化的众多艺术形式中,说唱音乐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在素材、形式和市民欣赏需求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明、清时期的说唱艺术全面继承了自唐、宋以来的优良传统,经过长期的创造和经验的积累之后使说唱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不断丰富的结果。从现今已发现的约二百六十多个说唱曲种中,其音乐性强,并有乐器伴奏的曲种就达二百多个,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在明、清两代中发展起来的。

在清代说唱艺术的类别划分上来看,弹词和鼓词是整个说唱艺术中的两大门类,是这一时期说唱艺术的主要代表。1.弹词弹词一名,是因伴奏乐器为弹拨类乐器加以说词唱调而得。在表演形式上,弹词有说有唱。但唱的成分要稍多于说的成分。在表演中分“单档和“双档”两种。所谓单档,是由一个演员自弹自唱,独立完成,而双档,则是由二人演出,二人都操乐器,轮流演唱完成作品(也有三人或三人以上的双档)。在乐器的使用上,单档多用三弦,双档则再加一琵琶,但有时也因作品的需要再加入二胡、扬琴和月琴等来充当伴奏。弹词的一些形式因素,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的一些民间说唱形式和带过场式的说唱段落。

由于自身所具有的悠久历史的渊源,在明代中叶就已经十分流行。在明代,弹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城乡,由于南方地域方言十分复杂,而且曲腔差异较大,因此,弹词又细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和绍兴平湖调等。但在艺术结构和形式特征上,上述的弹词基本同出于南方弹词一类,其中,影响最大并具有代表性的当属苏州弹词。以苏州为代表的弹词艺术,要求演员必须掌握“说、噱、弹、唱”四种技巧。“说”,是说白,是弹词的一个重要部分;“噱”,是即兴创作的笑料,也叫“穿插”;“弹”,是对乐器的运用,其技巧要熟练自如;“唱是声音表现和修养的体现。弹词的作品大多是长篇的,按着长篇中的情节段落,又划分篇和章。

在内容上,明、清时期的弹词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注重对风花雪月,オ子佳人的描写与刻画,很少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其代表作品有珠塔》《玉蜻蜒》天雨花》馆生花秘和生缘》等,由于在这些作品中反映女性问题较多,因此,明、清弹词的听众多为女性。在语言上,弹词的说唱语言分为“国音”和“土音”两大类。国音的弹词语言,主要以北方(北京)的语言为基础,而土音的弹词语言,则以当地的吴音为基础(吴音是指江南一带的地方方言)。在后来弹词艺术的发展中,国音弹词逐渐开始注重对历史故事的挖掘,而土音弹词仍以爱情题材为主,这也反映了弹词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这种南北形式的格局也是说唱艺术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弹词盛行于江南一带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大批很有成就的弹词表演艺术家。这些人对弹词艺本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陈遇乾(清嘉庆、道光年间人)、俞秀山(与陈同期)和马如飞(清成丰、同治年间人)。这三位弹词表演艺术家在清代被称为江南弹词艺术的三大代表,即当时的“陈、俞、马”三大派。其中,陈遇乾所创立和代表的陈派弹词,腔调苍凉粗犷,行曲高亢明快;俞秀山所创立和代表的俞派唱腔迁回曲折、悠扬婉转,有“春莺百啭”之美称;而马如飞创立并代表的马派,广泛地吸收民间音调,其唱腔朴质豪放,字简音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爽利清劲”的艺术风格。陈、俞、马三派在明清时期代表了弹词艺术的主流,对于后世影响极大。

在后来,中国数百年的说唱文化中所形成的许多流派,大都与这三派的说唱艺术有着渊源关系。2.鼓词(含鼓书)鼓词的艺术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勾栏艺术中的鼓子词、话本和元代的词话等说唱形式。在明、清时期,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其表演特点是表演者在演唱时自己击鼓,节奏由自己掌握。伴奏乐器有鼓、三弦、琵琶、四胡和一些小型打击乐器。鼓词是有说有唱的,但与弹词相反,在表演过程中偏重于说的部分,而唱只注重重点情节和命题性的情节总结部分。早期的鼓词(此处指明时期)篇幅很长,常表现一些大型化的历史题材故事。

在这些历史题材的作品中,有的情节具有虚构的成分,并且含有宣传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在鼓词艺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鼓词逐渐舍弃了长篇大套的说唱结构,而只保留具有真实历史故事的精彩片段,后经说唱艺人的艺术加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说唱形式,时称“段儿书”。清代中后期,大鼓书艺术的出现,是明清时期鼓词再发展的一个延伸“梨花大鼓”最早起源于山东农村。其早期形式是在农村田间耕作休息时,民间说唱艺人用农具中的铁犁残片相互击打以作说唱伴奏,故得名“犁铧大鼓”。在清末进入城市后,“犁铧大鼓”已改名为“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了很多次革新,最后成为我们今天的“山东大鼓”。“西河大鼓”前身是流行在北方农村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也被称为西河调”“河间大鼓”。“西河大鼓”的创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间的马三峰(生卒不详,河北人)。马三峰在长期研究木板大鼓的过程中,广泛吸收戏曲和民歌的唱调,并用铁板和大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最终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唱腔风格。梅花大鼓”是清代末年由满清子弟创造出来的一种鼓书艺术。它最初起源于北京,后来流行于华北一带。

在表演形式上,梅花大鼓由演唱者自己击打鼓板演唱,并由两三个人来伴奏,乐器为三弦、琵琶和四胡。唱词以七言为主,其唱腔软媚抒情、哀艳忧伤,并且字少腔长。梅花大鼓属于小段儿鼓书,在内容上,因受城市文化和满清贵族子弟的喜好等因素影响,注重对爱情题材的选择,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胭粉故事。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梅花大鼓也经历了很多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今天仍保留着这一说唱形式。除上述几种鼓书形式外,清代中后期的鼓书艺术还有京韵大鼓、东北大鼓、湖北大鼓、和京东大鼓等形式,大多属于小段鼓书,形式大同小异,各有千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