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走近江城”系列将为大家介绍的是武汉的曲艺文化。提及武汉,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武汉的黄鹤楼、热干面以及连接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等深入人心的武汉名片,殊不知,武汉还是一座拥有极具荆楚特色曲艺文化的宝地,曲艺文化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在武汉的饮食文化、方言文化以及革命文化深入人心的同时,武汉的曲艺文化却日渐沉寂。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几种主要的武汉曲艺形式,也期待大家发现更多独属于江城的文化特色!
1、楚剧
楚剧,旧称哦呵腔、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是湖南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一个独立的汉族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年改称楚剧,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楚剧主要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黄冈、荆州、咸宁、荆门,宜昌、黄石,随州十地市五十余区县,是湖南、湖北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地方剧种。
楚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钹、大小锣等。楚剧的脚色主要分为生、旦、丑三类,其他行当亦由生、旦、丑演员兼演。楚剧表演讲究贴切自然,运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乡土气息浓郁。楚剧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有两百多个,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
2、汉剧
汉剧是武汉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旧称楚调、汉调(楚腔、楚曲),俗称“二黄”。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民国时期定名汉剧。汉剧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远及湘、豫、川、陕、湘、粤、皖、赣、闽、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汉剧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首创皮簧合流,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并夹用马锣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汉剧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现在尚存六百五十余出,较流行的约三百多出,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代表性剧目有《斩李虎》《哭祖庙》《双尽忠》《两狼山》《生死板》《扣花鼓》《合银牌》等。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3、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原称“鼓书”、“打鼓说书”、“打鼓京腔”、“说善书”等,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湖北四大地方曲艺之一。湖北大鼓是流行于湖北武汉、孝感、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
湖北大鼓以鼓板伴奏,说唱兼长,风趣幽默。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湖北大鼓可以一人说唱、也可以二人对口唱或者多人群口唱等,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湖北大鼓代表曲目繁多,如《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四下河南》《反唐》《征东》《南京》《北京》《事关于己》《新编三婿拜寿》《一盘冬瓜》《人民调解员》等。
4、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用方言讲故事,主要流传于武汉、沙市、荆州、宜昌、孝感等地。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湖北评书善于借助手势、身段、口技等动感表演和桌子、扇子、醒木、手帕等道具模拟书中的各色人物,渲染气氛。表演者表现人物对话多使用通俗的民间口语,描叙景物则常采用雅致的骈体。
湖北评书的书目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按小说底本讲述的“底子书”和在“底子书”基础上发展加工而成的“雪夹雪”,《列国》、《三国》、《水浒》、《隋唐》、《英烈传》、《三侠八义十二雄》、《奇女报国》等作品属于此类;另一类被称为“路子书”,《王莽忠孝图》、《八门斗智》等作品属于此类。以上就是本期的所有介绍,期待下次再见!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文案:权益服务部商雨倩(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排版:宣传部王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王青涛
长
按
关
注
地大武汉
南望公管研究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