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又称“客家十欢”“打十般”“吹五对”等。因为乐队演奏用二胡、吊规、椰胡、板胡、月琴、三弦、扬琴、琵琶、竹笛、唢呐等管弦乐器及板、堂鼓、堂锣、小钹、碰铃等打击乐器共十余件乐器,所以称为“十番”。年5月20日,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入列的少数几个客家传统民间文化项目之一。近年来,闽西的一些专业、非专业爱好者把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加入到各种文艺活动中,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传承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十番音乐不能演唱,但可以吟诵,以行进式演奏为主,主要用于祝贺迎亲、寿宴、生日、金榜题名等喜事。乐队的组合,除了必须有二胡、扬琴、月琴、竹笛及小锣鼓钹等主奏乐器外,其余则因乐队所拥有的掌握何种乐器的人才不同而有所增减,可七八人,也可十五六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十番”在闽西至少已有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闽西客家的永定、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县,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镇和乡村,几乎都有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多为业余自娱自乐的组合。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上杭县民间音乐小组”演奏的十番音乐名曲《高山流水》,被省里遴选赴京参加会演,得到高度评价并获奖,成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晋京历史上已知的最高荣耀。据有关史料记载,“十番”在闽西至少已有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闽西客家的永定、长汀、连城、上杭、武平等县,深得群众喜爱,不论城镇和乡村,几乎都有演奏十番音乐的班社,多为业余自娱自乐的组合。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上杭县民间音乐小组”演奏的十番音乐名曲《高山流水》,被省遴选赴北京参加会演,得到高度评价并获奖,成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晋京的历史上首次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在闽西,这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好声音”,一度非常风靡。今天,各种新兴群众文艺活动的丰富多彩,给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挑选余地,所以“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活动之盛已不如从前。据介绍,现存的十番乐队都是民间的业余组织,分布在连城、永定、长汀和上杭几个县中。业余的十番乐队没有固定演出时间和场所,只是在有民俗活动或者婚丧嫁娶时才进行表演。由于年轻人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十番音乐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在现有的十番乐队队员中,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四十岁以下的中青年队员中能使用吊规、提胡等十番特色乐器的人数更是越来越少。在去年的培田古民居的“耕牛节”上,导报记者遇见一支业余十番乐队。乐队的成员多数都是花甲老人。乐队负责人说,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这一传统技艺也就在中老年人群体中还有人弹奏。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被列入的少数几个客家传统民间文化项目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