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庄户人家的华表石雕拴马桩

来源:月琴 时间:2024/12/18
拴马桩

“拴马桩”,民间称之为“望桩”、“样桩”、看桩”等。拴马桩石雕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石雕多集中于陕西澄城和临潼等关中县乡其数量和品种可称得上在全国“独一无二”。是过去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

拴马桩

拴马桩所用石材多是灰青石黑青石,少数用细砂石。一般高度在两米左右,常栽立在建筑大门的两侧,不仅成为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而且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有装点建筑炫耀富有的作用,同时还被赋予了辟邪镇宅的意义,人们戏称为“庄户人家的华表”。拴马桩最早的实物可追溯到元代,明清为拴马桩的鼎盛期,到民国晚期,拴马桩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

拴马桩

拴马桩通体可区分四部分:桩顶,是石雕的主要部位,圆雕造像,是最引人注目和雕工最重要的部分,其造型样式甚为丰富多彩;桩颈(台座)为顶、耳之间的连接部,承托桩头,上圆下方,其上浮雕莲瓣、鹿、马、鸟、兔、云水等图案;桩身,为四方柱体。在前、左、右三面布置竖条状浮雕缠枝花纹、卷草、云水纹图案,寄寓了人们祈求家园安宁、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桩根则埋人地下。桩头圆雕,有蹲狮、坐猴、坐人、人物驭狮驭象等,石狮子等动物突出其扭转身躯的动态,人物则表现为俯身前冲,或驼背卷伏的动态,颇为生动。在狮、猴前肢或人臂腕间镂凿穿系缰绳的孔眼,一眼望去整体气势强劲,岿然生根,格外坚实有力。

拴马桩

狮形在拴马桩总数中约占7成以上,狮的形象处理有两种比较明显的不同风格。一种造型稚拙可爱、憨态可掬、形态灵动,充盈了人性及鲜活生命力的形态,这种桩的形制一般比较少,多为小狮子,表面雕刻较光滑,塑造上写实具象。另一种柱身相壮高大,狮的姿势雄健威武,强调力量感,或昂首皱眉向天吼叫,或回颈顾盼瞪目张口,显现悍蛮拗倔的原始野性之气,写意夸张。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男性形必粗犷、神必彪悍,少女、老人、儿童等形象则刻画得细腻、突出,栩栩如生。头部有意夸张,身体四肢压缩,强化人物的个性特征和面部神情,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团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审美效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形体的饱满度和扩张力。

拴马桩

在拴马桩的诸多造型样式中,“人物驭狮”雕像最为引人注目。形象造型粗犷,简约整体,健壮丰满,强调夸大头部。人物类石刻分为单人、人骑兽和多人组合三种,造型整体、骨坚肌丰、神清气足。五官及衣饰刻画细致,所持物件如烟斗、如意、琵琶、月琴都很逼真,表情特征极尽夸张而近于漫画。圆雕、浮雕、线画手法综合运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人物形象多为胡人、蒙古人,“八蛮进宝”的题材也很多,意各少数民族在高压或怀柔政策下,向朝廷进贡、俯首称臣,暗示汉族鄙视异族,借以扬威的心理。从胡人形象的出现,可以看出拴马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夸张的手法,狰狞怪异犹如鬼神的造型,也许是为了达到震慑牲畜和神降妖魔,保佑人畜平安的效果。

北方农村的五台拴马桩

拴马柱石雕注重对形象整体精神气象的把握,追求气势的贯通,根据石料的形态因材施艺,就坯取形,因而富于乡野气息和生命活力,体现出北方淳朴厚重的民间文化底蕴,创造出简洁、粗犷,具有深沉意象、充满精神情趣和意蕴丰富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民间石雕艺术的最高境界。(根据资料编辑,文图/胡立成,感谢芝蘭叔叔的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