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阮演奏家郭晓蒙指导内罗毕学生引航练琴。图片由中央音乐学院提供
新华社北京8月7日电(记者赵琬微)22岁的内罗毕大学生引航抱着中阮,一边弹一边喃喃自语。在他面前的谱台上,摆放着一份原创的记谱法——不是五线谱也不是简谱,而是“拼音谱”。阮,是一种弹拨类中国传统乐器,四弦有柱,形似月琴。相传西晋名士阮咸善弹此乐器,因而得名。由于其广阔音域和浑厚音色与古典吉他相近,深受年轻人喜爱。对于来自内罗毕的学生来说,能学习一门乐器十分难得。“一些学生没有识谱的基础,全凭记忆力学习,所以我们尝试用拼音记谱。”中国音乐文化暑期国际研修学院指导老师郭晓蒙说,“引航用三个下午的功夫就学会了《步步高》的中阮指法。”中国音乐文化暑期国际研修学院汇报演出。图片由中央音乐学院提供能够有这样惊人的学习效率,得益于引航此前对中国音乐的接触。他随口哼唱起“GoodDays”《好日子》,还提到《康定情歌》《阿拉木汗》等民歌,这些都是在一位肯尼亚老师的引导下,在不识谱的情况下用记旋律的方式学会的。正是从这些旋律优美、题材丰富的民歌中,他了解到不少中国地域的特色文化,想亲自到中国来看一看。这位老师就是37岁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教师克利斯皮纳斯·瓦库洛。今年暑假,他带领5名学生一起来到北京,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中国民族乐器。此前,瓦库洛曾推荐多位学生利用寒假前往天津师范大学学习民歌。从年寒假开始,一批批学生每年都前往天津师范大学,跟随原东方歌舞团编导、声乐专家吕仰平学习中文歌曲。在瓦库洛多年的推动下,内罗毕大学有一支活跃的合唱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中文合唱团。“现在合唱团有54名学生,他们都会唱中国歌曲。”瓦库洛自豪地说,作为指挥,他带领学生每周排练,还督促学生学习中文。为了争取这个来到中国的机会,他们都参加了HSK汉语水平测试。“中国音乐是很奇妙的,它的不确定性、变化性和连续性让我着迷。”瓦库洛说。这次,他率队来到北京,几个学生分别选择了扬琴、中阮等中国乐器入门,他自己也选择了学习《龙腾虎跃》里中国大鼓的演奏技法。“每年8月举行的肯尼亚音乐节,是当地最为盛大的国际音乐节。”瓦库洛告诉记者,他了解到明年的肯尼亚音乐节上,将开始设立一个新的竞赛单元——中国音乐。这个暑假,在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音乐文化暑期国际研修学院中,共有来自5个国家的50余名师生来到北京,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当地的音乐学院。从年起,这个主题音乐交流体验活动已持续了四届,陆续有来自11所大学的一百余名师生来访中国。内罗毕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原创的“拼音谱”。新华社记者赵琬微摄影
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博士生何塞·瓦伦特说,三年前,他通过孔子学院开始了解中国民乐,三年后他可以用古筝演奏《朱砂痣》,古筝让他在音乐里真正“遇见了”中国。美国卡尔顿学院的李竑瑞是一名华裔美国人,从小学习钢琴。“我爱上了二胡,这种乐器有一种特别令人回味的声音。”这次,他跟随胡琴演奏家季节拜师学艺。“这种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欣赏二胡,还带给我一种力量,给我传播中国音乐带来巨大信心。”加拿大研究生马修·德沃斯特有一个社交平台账号,用于发布自己的融合音乐作品。这次来中国,他想开设一个中文的账户,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分享音乐。“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我们已经组建了一个融合乐队——泛太平洋乐队,其中包括中国的乐器——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