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13358721.html6月下旬,在兴义市桔山广场,火红的铁水被匠人猛力击打后飞向天空,一朵朵耀眼的铁花在夏夜绽放,为当地居民送上一道道精彩非遗大餐。对于黔西南州而言,不但有众多风情浓郁、内涵深刻的少数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家底丰厚,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为人知。近年来,黔西南州在做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同时,非遗文化也正一步步融入百姓生活当中。非遗走出深闺受欢迎。“以前去贵州省旅游过,但还没去过兴义,今天看了八音坐唱,让我看到了黔西南州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我觉得非常震撼、淳朴,是全场给我印象最深的节目,今年我一定要去兴义旅游!”6月27日,来自黔西南州的非遗节目《布依八音坐唱》在上海市兰心大戏院演出,古朴流畅、别具民族韵味的音乐给上海市市民周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布依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自北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牛角胡、牛骨胡、葫芦胡、月琴、竹笛、小镲、马锣、刺骨和木叶等八种以上民族民间乐器同台演奏,以坐唱形式进行表演,其旋律古朴流畅、悦耳动听,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凡间绝唱,天籁之音”,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遗文化传承“活”起来。非遗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传承好。在6月16日,何明睿拿到了兴仁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这一官方认定,也让她真正接手了母亲朱春芳传下来的“中医药朱式眼疾疗法”。“母亲从外婆那里学习中医药眼疾疗法,我从小又跟着母亲学习,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我们要学好、用好、传承好。”手拿传承人证书,何明睿有些激动告诉记者,“从小我就对中医药有浓厚兴趣,现场全盘传承了母亲中医苗药治疗眼疾的七步治疗法。”今年60岁的朱春芳告诉记者,她学习治疗眼疾25年,何明睿也跟着她学习20多年。“一代人传承一代人,才能服务好更多的人。”朱春芳说。为了让这项非遗技术能够服务更多的人,何明睿还和其他14名专家和非遗传承人,结合自身特长和职业技能在兴仁市东湖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通过“望、闻、问、切”,给出合理的诊疗建议方案,部分肩颈腰腿痛、眼疾的患者还现场得到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特色治疗。多举措保障黔西南非遗更出彩。近年来,黔西南州还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国家级、省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别是《布依八音》《布依戏》等国家级保护名录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妥善保存,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通过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通过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拍摄制作相关的视听节目或音像制品,组织相关保护成果的出版;鼓励非遗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市各种宣传、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依托民族节日,开展大赛活动。以民族节日为载体,举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从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春节、端午节、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非遗体验活动日益增多,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拉足氛围感。黔西南州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将非遗文化、旅游融合创新,促进“非遗+旅游”引领业态升级、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黔西南州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让非遗融入美好生活、散发出绚丽光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编辑 彭芝莉二审 宋洁三审
陈俎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