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黄土高原上的摇滚乐华阴老腔,一吼震山

来源:月琴 时间:2024/1/20
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42824.html

本文转自:人民网-陕西频道

双泉村,位于陕西省华阴市东北方向10公里,北靠黄河,南临华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发源地。

“华山黄河做伴了,田里谷子笑弯了。”“将领一声震山川,人披衣甲马上鞍。”近日,华阴老腔市级传承人张香玲带领团队成员手握家伙什儿(方言:指工具或用具)高声合唱,或敲着锣、或弹着月琴,一人唱,众人帮和,一时间,乐器声、吼唱声、木头敲击板凳声扑面砸来,好不热闹!

张香玲(前排中)和团队成员表演老腔曲目《关中古歌》。人民网记者邓楠摄

年出生于双泉村的张香玲,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她告诉记者,老腔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在双泉村,占全村大姓的张氏家族始终是该戏的主要表演者,曾经该戏不传女不传外姓人,因此又被外界称为“张家戏”。

“我自小就喜欢老腔,农忙闲暇之余,都会哼上几句。”张香玲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村里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由于家庭原因无法系统学习老腔,但这并未削减张香玲对老腔的迷恋,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乡村小道,总能听到她的哼唱。

年,张香玲开始系统学习老腔,主攻主唱,师从华阴老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喜民。

“在我之前,没有女人唱老腔的先例。”起初,张香玲内心很是忐忑,因为她知道老腔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担心师傅为难。

“没想到师傅在听完我唱的几句后,竟然答应收我为徒了。”张香玲回忆道,“这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我坚定了学好老腔的信念”。

年,华阴老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张喜民团队一行人应邀赴北京参加《白鹿原》话剧演出,这是老腔第一次走出陕西,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

“那时我在团里唱配角,由于原本要去北京的A角正好有事,因此我就作为B角去了北京。”张香玲感叹道,真没想到自己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妇女,竟然能够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年,老腔又火了一把。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一身粗衫的老艺人们用粗犷的吼声“惊艳”了亿万观众。

从乡村到城市,从“家庭戏”到“非遗”,“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像张香玲这样热爱且坚持的民间艺人们的努力。

“早在年,我就组建了老腔皮影班组,广招学徒,通过手把手地教学培养出了一批年轻学徒。”张香玲说,随着喜欢老腔的人越来越多,年她成立了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自己担任团长,团队固定演出成员11人,后备人选3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9岁。

张香玲(前排左一)带着张丹彤(后排左一)及团队成员进行老腔表演。人民网记者孙挺摄

今年9岁的张丹彤,也是双泉村人,虽然年龄不大,但在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里却可以称得上是“老”团员了。

张丹彤的奶奶也是艺术团的成员之一,在丹彤很小的时候,她就带着孙女登台表演,那时的小丹彤对老腔还没有什么印象,只是觉得一敲、一吼、一弹、一唱很是有趣。

“奶奶在台上表演,我就在一旁坐着。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后来听着听着就入迷了。”作为艺术团的一份子,小丹彤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觉得老腔很好唱,现在慢慢长大了,越来越觉得要想把老腔唱好,不仅要唱功好,还要掌握和熟练很多演奏方法,更要学习很多传统文化。

自从上学后,小丹彤参与表演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即便如此,她仍然会利用寒暑假跟着艺术团到处走走。在她看来,自己所热爱的老腔戏曲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欢,她很骄傲。

这些年,张香玲带着她的团队通过文化交流、文艺下乡、公益表演等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曾前往新西兰、德国等国家演出。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谈到老腔的未来,张香玲表示,“国家提出守正创新,我们也要在古老的基础上创新,要让华阴老腔成为老少皆爱的文化艺术”。

眼前的张香玲,身穿红花衣,脚踩黄布鞋,乌黑的发丝和囧囧有神的眼眸,很难相信她已经年过半百。采访接近尾声,张香玲告诉记者,晚上他们团队还有一场演出,是在一个户外场所。

“会有很多年轻人来看,就像现在流行的那种‘音乐节’一样。”张香玲笑着说,嘴角上扬,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