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是最小的社会组织架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凉山发展轨迹。
70年来,凉山村庄经历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历史时期。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发展亮点。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村庄随着时代前进,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
70年,村里的人和事在变化,一直朝着幸福奔跑。
现在请和小编一同走进雷波县马颈子镇甲谷村,听听他们的故事。
——一个村庄的巨变——
71岁的老人吉木金洛在25岁时嫁到雷波县甲谷村,在村里生活的46年里,她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一件事是有一年的10月,吉木金洛一家收了玉米,但到第二年8月,苞谷就吃完了,土豆却还没成熟。“青黄不接”的时候,一家人没饭吃,吉木金洛只好拿着一个口袋,到处借粮食。村里走遍了借不到,又到隔壁村亲戚朋友家借,却依然是“颗粒无收”。晚上回家时,吉木金洛想着家中饿着肚子的孩子,拿着干瘪的口袋,心中无比难受,加上自己也饿得走不动路了,索性就坐在路上大哭起来。她回忆说,这辈子从未哭得这样伤心过,“就连嗓子都哭哑了。”
另一件事是有一年夏天,吉木金洛独自从娘家回来,当时村里只有一条泥巴山路,回家要走五六个小时。傍晚时分,路才走了一半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眼前一片混沌。突然,脚踩滑了,她从山路上滚下山去,滚了二十多米才停下,手脚和头都被撞破流血。四下无人相助,她也只能冒着大雨,跌跌撞撞一瘸一拐走回家。
……
甲谷村的前世今生,经历过的沧桑巨变,都印刻在老人的记忆里。
》》》记忆:被困在大山里的穷村
甲谷村村史馆土墙青瓦,馆内收藏了很多老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是一条窄窄的村道,群众背着高高的、沉甸甸的货物,在路上艰难行走着。
“甲谷村穷,穷在走不出大山。”
甲谷村地处雷波县西南部二半山区,海拔并不算太高,却被群山环绕。
“翻完三座山还有座更高”是当地村民的口头禅。高山之中,一条半米宽的羊肠土路,成为村民出村进山的唯一通道。
“下山要走3个多小时,进村爬山要走4个多小时,一到雨季山洪暴发冲毁道路,就与外界完全隔绝。”
年以前,交通问题是甲谷村无法跨越的天堑。
交通短板直接影响着教育。孩子们从村里下山到乡上读书要走3.5小时山路,上完课,孩子们还得饿着肚子走4小时山路回家。“就这样走着走着就辍学了。”吉木金洛说。
因此,甲谷村30岁以上的村民90%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听不懂、说不来汉语的比比皆是。外出打工没人要,种养的东西卖不出去,一代代人被交通、教育的“天堑”,困在深山中。
而甲谷村自身又存在发展的短板。
夏季湿热多雨,山洪频发;冬季干旱少雨,人畜饮水困难,季节性缺水严重。
尽管村里土地丰富,却多属陡坡地,无法使用现代农具,耕作难度较大,从来便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以前村里农田种植以玉米、土豆、红苕为主,品种单一、产量低,除自食外,用来饲养家畜,一旦季节不好,粮食减产,人和动物都得挨饿。”
脱贫攻坚时,甲谷村户有户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为90.12%。
年7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帮扶甲谷村,这座被“困”在大山里的穷村,逐步走上了跨越发展“高速路”。
》》》攻坚:探索走向富裕的办法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甲谷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天翻地覆的改变,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缠绕在青山之间。
“有了路,就有了盼头。”阿思伟已靠采罗汉笋为生,路的通达让他第一次将采摘的鲜笋装上货运车辆卖出大山。
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建设安全住房、卫生室、文化室、“一村一幼”,搭建安全饮用水管道、生活用电、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到年上半年,原本封闭、传统、落后的甲谷村彻底变了样。
基础设施建设,是“面子”,让群众收入得到提升,还需要打造“里子”。
“村集体经济是空壳,更重要的是群众对发展产业没动力,对实现脱贫没信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选派的甲谷村驻村第一书记宋刚和扶贫工作队,一头扎进了甲谷村的山沟沟,坐在了群众家的火塘旁,研究对策,思考产业发展的方法,把产业发展的目光放在了“梨”上。
原来,甲谷村在过去产的“那里沟梨子”有一定名气,后来因为品种老化、产量低,效益逐渐下降也就慢慢荒芜了。但由此可见,当地土壤气候适合梨树生长。年,宋刚联系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想引进“黄陵翡翠梨”,邀请当地专家对甲谷村实地考察后发现,甲谷村是种植“黄陵翡翠梨”不可多得的宝地。
打铁趁热,帮扶干部们带领村民在前期26亩示范种植成功的基础上,将梨子扩展到亩。年,桃树梨树开始产生效益,给村民带来直接收益6万余元。今年,预计产值达到30万元以上。
除了两项“新产品”,甲谷村也积极做强“旧产业”。
甲谷村生产竹子,村民人人都是种竹采笋的高手。结合这一特点,帮扶干部和村两委在原有罗汉笋的种植基础上,搭配种植实竹、雷竹亩,可实现每年春秋两季产鲜笋,年产鲜笋50万斤,年产值约为万元,人均增收约元。
在甲谷村梨、桃、竹“长效产业”发展成型的同时,“短期产业”也逐步成型。一靠“林下经济”,在梨树、桃树下套种50亩蒲公英,制成蒲公英茶入市销售。“这可是好东西,不影响果树生长,还能多挣一笔钱。”村民勒格黑门去年在一亩多地里种上了蒲公英,挣了多元。二靠“退耕还竹”有补偿,每亩5年补偿1元。三靠“山顶草场”,发展猪、牛、羊、鸡等养殖业,解决短期增收难题。
据介绍,甲谷村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坚持党支部引领,确保合作社发展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利用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平台,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按照方案,集体经济收入30%用于继续投入和补充设备,70%平均划分为两份,一份平均分给农户,另一份以土地投入多少和投工投劳差别按劳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提高劳动生产效益。截至年,甲谷村群众人均收入达到元,是打响脱贫攻坚战前的两倍多。
宽敞的公路、漂亮的新房、兴旺的产业……如今的甲谷村,已然走出贫穷,走向富裕。
》》》未来:接过接力棒,续写发展篇
年8月,四川省纪委监委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推动甲谷村持续发展。
“如何巩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前期帮扶成果,进一步推进甲谷村各项工作。”“如何把政治帮扶的要求持续贯彻落实在帮扶工作中。”
甲谷村现第一书记曾伟和驻村工作队,带着一个个问题,通过深度调研,在前期帮扶工作的基础上,聚焦“培支柱、补短板、提质效、接市场”和“加强村级党建,规范权力运行,增强村组干部责任意识和村民监督意识”的思路,细化了帮扶计划。
——将竹笋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成为甲谷村支柱产业。
“一方面,村民家家户户会种竹苗、打竹笋,每户平均每年有元收入,村民对于发展竹笋产业支持力度非常大;另一方面,竹笋销售市场宽广,价格稳定,风险较低。”曾伟介绍,甲谷村野生竹和人工种植竹总面积达五千多亩,潜在产值达两千万元以上,户均收益达七万元以上。但是竹产业未真正成长为支柱产业,且野生竹存在过度开采、逐年退化的问题。当前,工作队已成功申请甲谷村退化筇竹林更新项目和人工种植竹林抚育培壮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万元。
——补齐甲谷村一二组没有产业发展项目的短板。
现在的甲谷村一二组,此前属于非贫困村联拉觉村,因在脱贫攻坚期间未享受产业扶持政策,导致产业项目空白,但两组村民发展产业的愿望强烈。经过多次村民会议讨论,按照村民意愿,驻村工作队选择发展翡翠梨产业,目前正在加速推进中。
——进一步提高已建成桃梨项目的质效。
进一步加强果树管理,对甲谷村不适宜种植的桃类品种进行嫁接,按照科学规范要求,对全村果园实行统一管理,既提高水果品质,又培养技能农户。
——在村产业管理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工作队聚焦“接市场”的思路,将为甲谷村桃、梨等产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改变以往统一价收购模式,对村民的产品实行阶梯收购价,收购价与产品品质相关,增强村民质量意识和市场意识。
春风吹在希望的田野上,甲谷村村民充满着对未来的期盼。
——一位老人的笑脸——
》》》心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彝族老阿妈吉木金洛,拿出了心爱的月琴,向前来看望她的客人们,弹奏了一首《社会主义好》。
这是她最喜欢的歌,这位过去只会唱彝族民歌的老人,在年甲谷村脱贫后,用自己的高龄补贴买了月琴,又学习弹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今年,吉木金洛已经71岁了。她曾经历过贫困,又因脱贫攻坚而走向富裕:漂亮的二层洋房,65寸的大彩电、全自动洗衣机,厨房里挂着吃不完的腊肉。从她脸上常挂的笑容,能看出老阿妈对如今生活的满意。
除了学月琴,年,她又开始学习写字,每次在农民夜校上课时,她都会让老师先教她写几个她觉得最重要的字——“精准扶贫瓦吉瓦!”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句话已经植根在老阿妈心中。
——驻村第一书记的日常——
》》》曾伟:踏踏做事用心帮扶
年8月,曾伟受省纪委监委委派,到甲谷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村子的那一刻,他就能感受到,乡亲们对他友善的态度。
甲谷村是彝族村,有70%左右的村民听不懂汉语,开展工作,首先要融入这里。
曾伟一边学习简单的彝语,一边积极拉近和村“两委”干部的距离。“不能因为语言交流有障碍,就变成‘瞎子聋子’。”
每月召开党建月会前,就上会的议题,曾伟都会与村“两委”干部充分沟通,听取建议;他在茶余饭后休息时间,与村党员干部们谈心谈话,交流工作心得,虚心请教,帮助村里解决多个遗留问题,让村里的党员干部逐渐和他成为了朋友,以及工作中得力的助手和翻译。
另一方面,村里各种事项,曾伟都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大到加强一项产业的发展,小到农产品的销售想法,都让村民代表公平公正参与决策,决议过程和实施结果都公开,让群众感到新鲜的同时,也逐渐赢得了信任。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曾伟发现,竹笋作为甲谷村的重要产业,发展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野生竹子存在过度开采、逐年退化的问题。“很多野生竹子已经不产笋了,如果进一步的发展,以后会‘越采越少’。”
针对这一问题,曾伟多次邀请林业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并在征求了村民意见建议后,申请了总投资约万元的退化筇竹林更新项目和人工种植竹林抚育培壮项目,力争将竹笋产业发展成为甲谷村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希望甲谷村最终成为国家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曾伟对未来满怀期待。
(文/图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徐箭明)
来源:凉山新闻网
本平台法律顾问
四川昊通(凉山)律师事务所
毛军(律师)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