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史探讨:唐朝传给高丽的乐器,是如何进行本土化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本文依据《高丽史·乐志》和《乐学轨范》提供的相关材料,试图对唐琵琶、唐筚篥、牙筝等唐乐器乡乐化过程进行梳理,进而探究唐乐器本土化背后的原因。
打击乐器
方响:方响又名铁响,属于敲击类体鸣乐器。方响兴起于魏晋以后,在唐宋的的宫廷宴乐中得以广泛应用。据《乐书》载:“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也。”可见,方响有可能是由磬演变而来。在朝鲜半岛,大约在高丽文宗时期就使用方响了。
公元宋徽宗赏赐“新乐”中,高丽宫廷再一次得到5个铁方响和5个石方响。方响本属俗乐器,多用于宫廷宴飨的演出中。高丽时国朝五礼殿庭轩架、登歌、鼓吹,朝鲜成宗时的殿庭鼓吹、前部鼓吹、后部鼓吹等场合,都会使用方响。
《乐学轨范》以壬辰倭乱(公元年)为前后分界点记录了方响的变化:第一,壬辰倭乱以后方响的形制较之前大了三尺左右,原因是壬辰倭乱以前方响在行军中使用,倭乱之后用于固定场合便扩大了形制,第二,成宗时期的方响由16块上圆下方的铁片组成,至英祖时期则由16块长方形铁片组成。
拍:“拍”两汉以后出现的节奏乐器。像相和歌中的“执节者歌”,歌者所执节者,很可能就是“拍”这个乐器。拍是隋唐燕乐中典型的伴奏乐器。“执板唱曲”“持板歌唱”,在唐代形成了一种拍的观念,亦用作音乐术语。
在是据《文献通考》记载:“拍版长阔如手,胡部以为乐节,盖以代抃也。”有文献记载拍在朝鲜半岛的出现,应在新罗时代就开始使用。高丽文宗时期宋徽宗所赐“新乐”中就包括有10枚拍板。
睿宗9年宋徽宗再次赐乐,所赐乐器中仍包括有2枚拍板。拍板传到朝鲜半岛后出现了以下几个变化:第一,在形制上,唐宋教坊乐中拍板多由10块、9块、6块板组合而成,传到朝鲜半岛后仅只6块,第二,在应用场合上,拍板在中国仅用于教坊俗乐,而在朝鲜半岛则广泛用于在唐乐、雅乐、乡乐,并且在音乐的开头与结尾都加入了拍板。
杖鼓:杖鼓起源于中国唐代的细腰鼓,作为节奏乐器广泛应用于唐乐演奏中。据《文献通考》记载,羯鼓、杖鼓广泛用于汉、魏两朝。唐代杖鼓的演奏方式是用双手敲击鼓面,“右击以杖,左拍以手,后世谓之杖鼓其声和壮而有节也。”
在朝鲜,杖鼓在唐乐和乡乐的演出中都会用到,是主要的节奏乐器。宋朝开始有了竹制的鼓槌,这种敲击手法也流传到了朝鲜半岛。《大明会典》记载的杖鼓鼓面为山羊皮制成,鼓面径长为一尺三寸。《高丽史·乐志》载文宗时期,唐乐中已经有了杖鼓和杖鼓师,并用于唐乐和乡乐的伴奏中。
弹拨乐器
月琴:月琴以唐乐器的身份传入朝鲜半岛,但一直用于乡乐的演奏中。据《文献通考》记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豪琴之徽,转弦应律,晋阮咸造也。”月琴的定弦与演奏方法与唐琵琶极相似,仅外观有所不同。“具及调弦,按弦之法与唐琵琶并同。”月琴在唐乐队中所占的分量比较轻,一般仅用一到两把。
据《乐学规范》记载,五礼仪宗庙永宁登歌和轩架中仅设一把月琴,五礼仪鼓吹乐、正殿礼乐中亦只使用一把月琴。唐琵琶:月琴、琵琶均属西域传入我国的抱持类弹拨乐器,再由我国传入东北亚地区。据《乐书》记载:“琵琶之制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序也,象柱十二,配律吕也,弦四法四时也。”
《文献通考》载:“唐乐有大小琵琶之制,今教坊所用乃其曲颈者。”关于唐琵琶的形制以及制作材料,在《乐学轨范》中有详细记载:“唐琵琶的背侧用华梨木为最上等材质,也可以用槐木、山杏、黄桑木,腹板用杜冲、卢木牙木为最佳,头颈和装饰用华梨、山柚子木。”
唐部乐器
在高丽时期“唐部乐器”中,琵琶只演奏唐乐,但是从《乐学轨范》的记载来看从李氏朝鲜时代唐琵琶也担任了乡乐的演奏。唐琵琶在世宗时期就开始用于乡乐,传到高丽以后琴身的各个部位名称也根据当地习惯而加以改变《乐学轨范》记载的唐琵琶定弦法可知,唐乐器传到朝鲜半岛以后的的定弦法上也开始有了变化。
换句话说同一件唐乐器在演奏唐乐的时候使用中国传统的定弦法,在演奏乡乐的时候使用乡乐定弦法。《乐学轨范》中记载记载了唐琵琶在演奏唐乐和乡乐时的定弦手法。“唐乐上下调,以食指按子中两弦。”演奏乡乐时用平调,实质上是中国五声调式中的徵调式。
《乐学轨范》中平调定弦手法武弦、大弦、中弦、子弦分别为徵(g)、宫(c)、宫(C)、徵(g)。这种定弦手法是从唐代沿袭下来的。界面调是中国五声调式中的羽调式。其定弦手法和平调是一样的。演奏唐乐时用上调和下调,上调属于“燕乐调”、下调属于“清乐调”。
《乐学轨范》中上调的定弦法:武弦、大弦、中弦、子弦分别为徵(bB)、宫(be)、宫(G)、徵(g)。下调定弦手法徵(A)、宫(d)、宫(G)、徵(g)。从音域的使用上来讲如图唐琵琶所示,唐乐的演奏音域只局限于唐琵琶的一项到四项,会涉及到泛音。乡乐的演奏音域则超过了两个八度,所使用的的八位是三项到七项。唐琵琶在演奏乡乐曲时的这一革新性变化使音域最大化的扩充,音乐的变现力上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平调分为乐时调和羽调。乐时调:一指为姑冼(e)、二指为仲吕(f)、三指为林钟(g)、四指为南吕(a),羽调:四指为南吕(a)、五指为无射(bb)、六指为清黄钟(c)、七指为太簇(d)。界面调分为乐时调和羽调。乐时调:一指为姑冼(e)、二指为仲吕(f)、三指为林钟(g)、四指为南吕(aa)、五指为无射(bb)、六指为清黄钟(c)、七指为太簇(d)。
在右手的演奏技法上唐乐曲和乡乐曲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演奏者在演奏唐乐曲时要在食指上戴上桃木拨子,在演奏乡乐曲时因为演奏技法比较复杂,手指拨弦的幅度比较大,需带上假爪角来增加了拨弦的层次感、声音的颗粒感使整个的演奏效果更加的顺畅统一。
奚琴:奚琴“本胡乐也,其制而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文献通考》亦载:“奚琴,胡中奚部所好之乐,出于奚鼗,而形亦类焉。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民间或用。”《高丽史·乐志》中奚琴被称做嵇琴,列入俗乐部。奚琴自传到朝鲜半岛以后一直被用于俗乐的演出。奚琴琴体的制作材料为竹,张两根琴弦,琴筒共鸣箱扁圆,琴弓为竹子制成。
中弦较粗,游弦较中弦细。弦纽下方约2寸处用皮革或彩绳环绕,用作散声,即虚弦。演奏时,左手捏弦,右手握弓。据《乐学轨范》载,朝鲜时代嵇琴被列入唐乐部。奚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运用本土的材料来进行完善。高丽时期的奚琴琴筒采用朝鲜本土的大竹或花梨,琴杆采用竹子,琴弓采用乌竹或海竹。
轴孔采用银或豆锡,还尝试将金属融入到竹、木质的材料中。高丽时期奚琴的琴头采用反置,李氏朝鲜时期会在奚琴琴头挂有琴身一般长的彩绳丝带饰品,可见进入高丽宫廷后奚琴也在外观上做了美化。
大筝:据《文献通考》中记载:“筝,秦声也。”大筝只用于唐乐,演奏时,右手弹弦,左手架在雁足后方。传到朝鲜半岛的大筝发生了以下几点变化:第一,乐器的形状发生变化。陈旸《乐书》中的大筝琴头和琴尾均有折角。《乐学轨范》所载的大筝则仅折琴尾。第二,演奏时中国的筝使用假爪(骨爪),朝鲜半岛的大筝用手拨弦演奏。
牙筝:早在《旧唐书》中就有牙筝的记载,其前身是弓拉弦鸣乐器轧筝。据《乐书》记载:“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牙筝的形制与大筝大致相同,然琴身较小,共7根弦。一弦较粗,由一弦到七弦逐渐变细。初传入朝鲜半岛的时候牙筝只用于唐乐,李氏朝鲜成宗时期已经开始兼用于唐乐和乡乐了。
结语
牙筝在朝鲜半岛有以下几个变化:第一,在中国牙筝用竹片演奏,到了朝鲜牙筝用黜坛花木擦上松香演奏,第二,增加了染尾做装饰,朝鲜半岛的传统弦乐器都会加上染尾做装饰,第三,在调弦法上也有区别,唐乐使用平调,演奏乡乐曲时则使用平调、界面调两种调弦法。《乐学轨范》中载,牙筝在演奏唐乐时一弦为黄钟,二弦为太簇、夹钟,三弦为仲吕,四弦为林钟,五弦南吕、无射,六弦为清黄钟,七弦为太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