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倪熊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一个年轻人曾经有志于民族乐器的制作慕名想去乐器厂工作,却不知怎么的不得其门而入。此后很多年里置身红木家具的生产经营,人到中年后因缘际会,全资接收了已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之后依然没有摆脱亏损状态的企业,还当家做主了。又是三年过去了,虽然嘴上说是还没有为盈,扭亏倒是肯定的。这事儿说起来好像有点儿马云还是肯德基之类的创业故事,现如今特别崇尚的励志传奇。
这事的确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说起来还是闻名遐迩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现在叫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
曲里麻拐穿街走巷跟着去的学士街上一条不起眼的小巷——梵门桥弄15号,一座安安静静冷冷清清的老工厂院落。还真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房子都是有些年头的上个世纪的产物,红砖瓦房,水泥楼房,高高低低的几座厂房遮天蔽日几乎让爬山虎遮掩得密不透风,极具神秘色彩怀旧风采,若非门口和楼前挂着厂名、标识等,非常隐蔽,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看多了影视剧里的以或者这类鬼鬼祟祟神神秘秘玄机重重很难猜测是个什么的所在。有木头整整齐齐的堆放着散发出阵阵香味沁人心脾,有三四只花猫自由自在闲庭信步追逐嬉闹,应该是没有太久之前开馆的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匾牌上揭幕的红绸还在。
我是应着自诩为麋鹿迷路的苏亚雷斯的一个不请之邀而随之前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随意自如轻松惬意的走走看看。
还是先普及一下偏门冷门知识。所谓民族乐器,亦即中国的独特乐器。从历史来说:先秦时期的传统乐器已有鼓、鼗、鼛、贲鼓、应、田、县鼓、钟、镛、南、钲、磬、缶、编磐、铃、陶铃、雅、祝、敔、和、鸾、簧、哨、埙、籥、龢鳌、言、萧、管、篪、笙、琴、瑟、筑等;秦汉魏晋时期主要有筝、琵琶、笛、方响、箜篌、瑟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隋唐时期有铜钹、拍板、节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齐鼓、担鼓、羯鼓、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鸡娄鼓、独弦琴、三弦、匏琴、轧筝、风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幢箫、义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荜篥等;宋元明清有马尾胡琴、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芦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基他尔、喇巴卜、提琴、哈尔扎克、洋琴、唢呐等。今天看,好多字都让人目瞪口呆目不识丁了。
现在通常以敲击互击落击摇击的体鸣乐器、棰击拍击的膜鸣乐器、唇振嗓振吹口气鸣乐器、打击弹拨弓拉的弦鸣乐器来分类,一般流行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笛、二胡、琵琶、丝竹、胡琴、筝、鼓等,代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
苏州民族乐器堪称是中国民族乐器制作的典范。说起来原因其实很简单,有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响彻云霄的“苏作”两字镇在那撑腰垫底,不管是红木家具摆设,玉雕核雕,建筑,还是制扇,竹木乐器、刺绣缂丝服饰,等等等等,概莫例外,但凡手工制作的玩意儿,不说苏州样样第一,只要是个门类,苏州肯定得有一号。用“历史悠久,做工细到”来描绘,丝毫不是夸赞,只是如实写实。
历史悠久到什么程度?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年江苏省六合县程桥镇的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从年在苏州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七弦古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史料记载有多年,早在宋代苏州已有初具规模的民间作坊生产制作乐器。清代乾隆年间,苏州乐器制作艺人钱君达、张玉成二人曾被召集进京,专为皇室制作宫庭乐器,不仅当时苏南地区乐器制作业集结于此,也是行会所在地,而且许多乐器已经冠以“苏笛、苏笙、苏管、苏锣”之称。
苏州的民族乐器以“做工细到”充分表现了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造型优美:集工艺特色和演奏于一体,既考虑方便实用,又考虑秀美造型及装饰的民族特色;工艺精细:乐器的制作从选料、配料、木工制作、打磨、油漆、装配、定音等每道工序均细致周到,无懈可击;漆泽光亮:油漆工艺通过几十道工序的精工细作使其外观尽善尽美,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顺畅;音色优美:音质深厚丰满、穿透力强,音色甜美、纯净、圆润、明亮、平衡,适合演奏者的风格与审美。而这些要素和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话归正传,还是说说这个厂吧。
苏州的民族乐器一厂始建于年,当时成立的还是苏州民族乐器生产合作社,这基本就是时代使然,即是夯拔啷当一塌刮之撸撸刮刮把闲散在社会上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有名有姓乐器一行作坊个人统统组织起来,让个体私有的单打独斗成为新社会当家做主工人阶级弟兄的团结就是力量,年才改的名字。此后组织起来的厂里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具有苏州特色的乐器产品,并改进与发掘了濒于泯灭的古代乐器,如唐代乐器、箜篌、编钟等,成为全国响当当的民族乐器传统制作生产企业。年01月05日成立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并入了原苏州民族乐器二厂、三厂、苏州天雀乐器厂,成为江苏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形成了具有“虎丘”牌民族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管乐器和“姑苏”牌民族打击乐器,以及“虎丘牌”、“江南牌”乐器用弦和各类乐器配件共有十几个产品系列一千多个品种。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们生产的红木专业二胡在全国行业评比中荣获音质和外观工艺第一名,其形制作为全行业同类产品的标准基础。年“虎丘牌红木专业二胡”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和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虎丘牌荣获江苏省著名商标;年研发出中国第一台SK-1雁柱手控转调箜篌;年箜篌荣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年“虎丘牌红木专业二胡”荣获行业最高奖国家质量银质奖;精制二节笛、真丝弦线等十八只品种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其获奖品种之多为同行业之首。年,还对原失传恢复的箜篌进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宽广,音色更甜美,转调更完善,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填补了国内空白。年5月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同年7月获国家专利。
年5月9日,位于厂内一幢二层的小楼内苏州民族乐器博物馆正式开馆,多平方米的展厅陈列了全部由该厂研发、制作,包括拉弦、打击、弹拨三大类在内的余件“苏作”民族乐器。如此全面、系列地展示我国民族乐器制造成果的博物馆在华东地区尚属首家。
和开馆活动同时举行的还有张子锐老人的百岁寿庆活动。年已岁的张子锐是苏州民族乐器厂一位退休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在中国乐器改革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民族乐器制作大师。年出生于湖北荆门的张子锐,是一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乐器改革家。年考入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和声、作曲、钢琴;年入南京国立音乐院,受教于杨荫浏、陈振铎、曹安和、江定仙等教授,从彭维明学习钢琴,从托诺夫学习低音提琴;解放后国立音乐学院与北平艺专音乐系等合并成立中央音乐学院。年张子锐中央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中央广播局民族乐团任作曲、配器。他最大的兴趣是民族乐器的改良,由于耿直的秉性和不合时宜的痴迷于民族乐器的改良,招致嫉妒和排挤,年大精简的时候被排挤到苏州民族乐器厂。期间的年4月,张子锐因言获罪被逮捕,开始是现行反革命罪,后改为历史反革命,公审被判处死刑,南京高院核改为无期,监狱里蹲了12年,年才平反出狱。在其从业60余年中,经手改良、恢复的民族乐器及配件达21件、69种,被载入中华乐器大典。其中,他运用古代排箫、律吕音律排列以及传统芦笙乐队共鸣管等长处,建立系列笙组合,为中国独特古老的吹吸音高同度笙簧增添新声,受到业界推崇,被誉为“中国乐改大家”。经张子锐研究整理归纳的中国古代六阳六阴——“六六”乐理,今天已经被国际音乐家所重视和运用,极大地丰富了世界范围的音乐领域。
和张子锐曾经搭过档的“苏州民族乐器”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封明君现在已经83岁。年,才12岁的封明君就与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家里穷困去吴趋坊的作坊里学艺,幸运的是拜的师傅是二胡制作大师吕伟康。旧时学艺是学三年帮三年,每年农忙的时候,更要停掉不少时间,“五荒六饿,七死八活”。入门容易学精难做,二胡有上百道工序,选材、工艺加工、造型、蒙皮等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特别是蒙皮环节,蟒皮的厚薄、胶水使用的多少等等,对发音影响很大。而由于南北地域、气候环境的影响,也会让二胡音色发生变化。而苏式二胡,则以音色甜美,南北“通吃”而著称,往往学八年十年的,技艺可能还停留在“入门级”,很难掌握,真正能成名的几乎是凤毛麟角。虽然真正学艺的时间不多,但封明君用心,手艺也长进得很快,在乐器行会的行局轴子上也是榜上有名。年,公私合营后,封明君随师傅进入苏州乐器生产合作社。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20多岁的小伙子封明君的二胡制作技艺在全国已小有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封明君还赴新加坡进行民族乐器制作表演,成为中国到国外进行民族乐器制作表演第一人。六十多年来,封明君一直没有离开他心爱的二胡制作,退休后又被聘为厂里的技术顾问。他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一句口头禅是“弄不像我来”,而大家也习以为常理所当然都说“有什么问题找老封好了”。以前业界传说是“要碰额骨头才拿的到封明君的琴”,现在大师每把二胡作品背后都刻上了他的名字,慕名求购者络绎不绝。
据说厂里过去还有一位类似招牌似的人物,五代制笙大师严根山,也是和张子锐一起曾经共事。都是堪称镇厂之宝级的人物。
年,公益性专业职业乐团“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成立,无疑也给渐渐重新崛起的苏州民族乐器打了一剂强心针。
以后来看,当时我们习惯性搞运动式的这一刀切改制,对某些行业和系统造成的后果现在说起来都无法判定祸兮福兮幸耶否耶是好是坏,反正对传统工艺的一个摧毁性的打击是肯定了,几乎过去那些什么苏州红木雕刻厂、苏州玉雕厂、苏州檀香扇厂等等一系列名闻遐迩的老字号传统工艺厂家是一去不复返了。也因此让这段本来模糊不清的历史更云山雾罩迷惑重重加剪不断理还乱。但是,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就驴下坡似的铸就了现在雨后春笋民间工艺匠人一个个著名的个人品牌。
硕果仅存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其后缀重复语义模糊有点不伦不类,是个体制性名称,在一个极具颠覆的年代不足为奇,但是对于传统手工的百年老店就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怎么看怎么别扭的了。时代潮流浩浩汤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风雨飘摇的传统工艺实属无奈。而且事实上,不管于人于事,生存从来都是第一位的,不然以后翻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复兴等等的事儿就成了无根之木无从谈起。幸运的是,接手的这位还是过去有情怀的主,而没有像其它那些同行业的传统工艺厂家轰轰烈烈地被人打包通盘接收,很多年过去以后的现在要么沽名钓誉名存实亡要么移花接木荡然无存,名闻遐迩的烟消云散,历史悠久的灰飞烟灭。还是那句: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民间工艺传统手工这一行,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说,还真是不适合于大规模的集体活动,民间个人的大小作坊或许就是更为健康适宜的土壤,现在又渐渐崛起的各行各类传统工艺大师名家还几乎都是过去几十年从那些厂家流失出来的。
姑且算是对上个世纪中期投身新中国建设者们如我父母辈长者们的牺牲致敬和其情怀的感慨吧。
顾问:朱鹰、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杨玲、大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