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巧手神探黄跟宝艺术人生的背后,其实藏

来源:月琴 时间:2023/5/27
北京中科白癫疯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最近,我在看一档新的综艺节目,叫《巧手神探》。刚开始看到这个名字时,我以为是一档悬疑推理类节目,类似于《明星大侦探》。看了预告才知道,《巧手神探》是一档兼具娱乐性和文化性的节目。

这档节目是由徐晴工作室打造的原创手作解密互动体验秀节目。每期节目都会邀请3位巧手大师,大师们把自己的作品放置在特定的情境中,由明星嘉宾组成的神探团去判断哪几件是大师的作品。

目前,《巧手神探》已播出4期,共有12位巧手大师带来了他们作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微缩手工大师黄跟宝老师。

《巧手神探》虽然是一档综艺节目,但这并不代表作该节目只是快餐式的逗人开怀一笑。其中,每件手工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位巧手大师的经历中,也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今天,我就结合黄跟宝老师与微缩手工的故事,谈谈人生成长的三重思考,以及大师身上的匠心对我们普通人成长的借鉴意义。

01、从匠人黄跟宝老师看人生成长的第一重思考:如何把兴趣化为一辈子追求的事业?用兴趣驱动,用责任与意义坚持

黄跟宝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系,曾在江苏省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手。黄跟宝老师制作并收藏微缩乐器,这源于他对音乐和乐器的喜爱。

黄跟宝老师在《巧手大师》中表示,自己很喜欢收藏乐器,但是上海的空间很小,收藏乐器很不方便。于是他想着,如果把乐器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微缩,就方便收藏了。

黄跟宝老师说:

“我父亲喜欢乐器,小时候,家里只有一把二胡,父亲就教我练习二胡。父亲也有一帮喜欢乐器的朋友。在这种音乐的氛围中,我也慢慢喜欢上乐器,对社会上各种乐器感兴趣,开始收集古今中外各种乐器。”

黄跟宝老师喜爱音乐,进而喜爱收藏乐器,通过微缩工艺制作并收藏乐器。他从年开始从事微缩手工,目前已40余年,简直是将兴趣与事业结合的典范。

生活中,经常有人问“该不该把兴趣当做工作”、“如何平衡工作和兴趣”,甚至还有人说“把兴趣当成工作来做就毁了”。

该不该把兴趣当工作?如何平衡兴趣和工作?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了他的看法。这位网友认为,如果自己的兴趣可以为他人创造价值,那么这个兴趣可以被当做事业,反之则不能。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黄跟宝老师的兴趣。黄跟宝老师的兴趣是制作微缩手工,他在微缩艺术、微雕艺术上颇有建树。黄跟宝能把兴趣当做事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兴趣能为他人、为传统手工艺创造价值。

曾经,有人问黄跟宝老师是什么让他在微缩艺术领域中孜孜以求。黄跟宝老师这样回答:

“如今,工业化、‘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让祖传手艺发扬光大。”

无论微缩还是微雕,都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投身于传统手工艺的工匠越来越少,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成了一个大问题。

可见,黄跟宝老师把微缩和微雕艺术当做自己的终身事业,一方面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正是这份对传承手艺的责任感,让老师有更大动力坚持下去。

02、第二重思考:艺术与人生的真实来自哪?艺术与人生的追求根植于真实,对得起历史与岁月,脚踏实地才能长久

说起微缩艺术,很多人的想到的可能就是模型。确实,微缩作品和模型在外形上比较相似,都是根据原型进行缩小后的产物。

但其实,微缩作品和模型有着最本质的区别。很多常见的模型只是一种纯粹的“摆件”,不具有原型所具有的功能。比如,网上售卖的大部分小提琴模型都只是一个摆件,不能像真正的小提琴一样进行演奏,但微缩小提琴却可以。

《巧手神探》中,黄跟宝老师讲到了他制作微缩小提琴的过程和原理,他说乐器(小提琴)能发声的原因,是因为有面板、背板和侧板形成共振。

微缩小提琴不仅在外观上缩小了,就连面板的薄厚也要根据比例变薄,而且,每块板都要放在灯光下,仔细对比薄厚。面板做好后,黄跟宝老师又用有弹性的尼龙丝或钢丝做弦,是乐器具有音乐的声音。

除了小提琴,黄跟宝老师还制作了古琴、二胡、三弦、编钟、阮、月琴、瑟、箜篌、竖琴、古钢琴等不同种类的乐器,这些微缩作品都能像大乐器一样正常演奏。

除了乐器,黄根宝老师还制作了很多微缩家具。黄跟宝老师在从事微缩艺术的过程中,严格遵照历史,力求真实。

黄跟宝老师说:

“做微缩工艺需要工匠精神,要照规矩做。特别是明清家具的制作,要尊重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从工艺上进行创造。中国的家具其实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礼仪,中国的家具都是圆角,体现古人的含蓄、和谐、谦逊有礼。”

中国古代的木质家具,是不用钉子、胶水等材料的,完全是用榫卯结构搭建而成,每一块面板、每一根木条都可以拆卸下来。黄跟宝老师制作的微缩家具也是如此。节目中,老师带来了一个微缩的明代翘头几,给明星神探体验。这个明代翘头几就是完全运用了榫卯结构。

最令我佩服和感到匪夷所思的是,黄跟宝老师还制作了微缩版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长.7厘米、宽24.8厘米,生动地记录了北宋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画卷上信息量超大。

黄跟宝老师把清明上河图微缩在一个块仅2厘米长的木尺上,木尺上刻画了多个人物,多个动物,以及各类建筑,画中人物的神情、动作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看了黄跟宝老师的微缩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真实”。制作微缩乐器时,他力求微缩乐器能像大乐器一样演奏;在制作家具时,他查阅史料、悉心研究;在微缩名画时,更是尊重原著。

从老师对他自己的微缩作品的态度中,我们也能悟出老师能成事的第二重人生思考,艺术和人生其实最重要的都是真实,而真实来自于内心对历史的尊敬,也就是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个学习和成长阶段。

03、第三重思考:遇到瓶颈就放弃?小有成就易自满?只有不断学习和突破,方能不断攀登高峰

在谈黄跟宝老师是如何不断攀登高峰前,我们先来看看他所获得的荣誉:

黄跟宝,上海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授证的“工艺美术大师”,年荣获“世界巧手锦标赛”冠军。

黄跟宝老师在微缩艺术领域获得的成就离不开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自我的不断突破。

年,《吉尼斯大全》中微型小提琴纪录的创造者是一位德国手工艺人,他制作的小提琴琴身长7.6厘米。其实,黄跟宝在此之前就已制作了更小的小提琴。但黄跟宝老师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按照意大利名琴“斯特拉利瓦利”:1的比例,制作了一把仅3.9厘米长的小提琴,打破了原来自己创下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没过多久,一位美国人制作了一把2.38厘米长的小提琴,打破了黄跟宝老师的纪录。黄跟宝得知后,又以:1的比例,制作了一把仅2.1厘米长的琴。

黄跟宝老师在微缩艺术制作的事业中,不满足于现状,不断突破自己,创作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有句古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出好的微缩手工作品,自然离不开各类合适的工具。黄跟宝老师不断追求微缩手工作品的创新和突破,这也必然要求工具也有所改良。为了满足自己制作的需求,黄跟宝老师对各类制作工具进行研发和改良。从《巧手神探》节目中,可以看到老师满满当当的工具。

黄跟宝老师从年开始从事微缩手工艺,到现在已经46年。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黄跟宝老师获得过荣誉,也守得住孤独,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他身上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04、说完透过黄跟宝老师与他的微缩艺术看到的三重思考,再来具体说说大师身上的匠心,对我们普通人成长的借鉴意义

①“一个人一生中找到一个自己认为很理想的路走下去,这是最幸福的!”

生活中,很多人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觉得工作毫无乐趣。但他们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一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走怎样的路,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即使遇到挫折,他们也不以为苦。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朝着理想的路走下去,那他是很幸福的。就像很多原创音乐人,在他们开始商演、出名以前,也许生活并不富裕,甚至被家人质疑,但他们仍以创作音乐为乐,生活充实而幸福。

②追求梦想,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我们常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丰满的理想梦到骨感的现实,我们很可能在挫折面前感到气馁,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节节败退。但是,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一定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丰满的理想落地坚硬的现实,往往会有水土不服的质感。当感性的热切遇到理性的漠然,人性的脆弱就会挑战意志。

当我们感到受挫的时候,提醒自己回头看看,是什么坚持我们走到现在,回想一下自己的初心。

③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才能有所突破

生活中,当我们在事业上小有成绩时,很容易满足与现状。但是,当我们自我满足不再追求进步的同时,别人可能在不断进步。也就是说,满足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退步。

要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进步;要想获得长足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不断挑战自我,不固步自封。

总结一下:

目前,《巧手神探》已经播出了4期,节目中12位巧手大师各有各的特长。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性:敢于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并在一个小的领域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他们对理想的热忱、对艺术的用心,很让我感动。

今天,我从黄跟宝老师与微缩艺术的故事出发,探讨我们人生成长中的三重思考。在文章第四部分,结合黄跟宝老师的个人事迹,分享了我的个人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