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戏曲侗戏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侗族民间艺术

来源:月琴 时间:2023/5/16

侗戏,侗语称“戏更”,是侗族的戏曲剧种。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侗族地区村寨中的侗戏,自年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艺术色彩更丰富,感染力也更强。

侗戏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本民族剧种,大约产生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由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歌师吴文彩始创。

传统侗戏演出时,演员穿侗服,佩戴侗族首饰,以侗语演唱。语言生动,比喻形象,与音乐紧紧吻合,朗朗上口,清晰明快,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侗戏由于植根于侗乡,具有浓郁的侗族特色,且声情并茂,歌舞结合,很能引起侗族观众的共鸣。

年5月20日,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从产生到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侗戏产生之初,唱腔单调,形式简单,动作朴实,剧情单纯。随着各民族戏曲文化之间的交流,侗戏注意博取其他剧种所长,克己之短,在表演艺术上,突出戏曲的说、唱、奏、打、舞等多方面的统一。

侗戏的主要曲调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称普通调,用于叙事性唱词,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称哭调、泪调。此外,在有些剧目中,花旦或丑还常采用侗歌、汉族民间曲调等。

乐队包括管弦乐和打击乐两个部分。管弦乐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扬琴、竹笛、芦笙。打击乐器则有小鼓、小锣、小钹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开台和人物的上、下场。传统侗戏的伴奏乐器一般为二胡、铃、锣、鼓和小钹;新侗戏中增加了牛腿琴、琵琶、低胡、扬琴等。

侗戏表演大量的和基本的表演形式还是二人转或二人台的性质,比较注重唱腔内容,在表演过程中如遇有3人以上在场时,也只有对唱的两人在过门中互走“一”字,其余的人原地不动。

侗戏的角色虽有生、丑之分,但并未形成定型的行当,一般是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来分配演员的,只有小丑有些独特的表演,动作滑稽可笑,以说白为主,蹦蹦跳跳,称为“跳丑角”,演员念白很少,以唱为主。

侗戏的剧目,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编写或移植描写汉族生活的剧目,如《梅良玉》《凤娇李旦》《毛洪玉英》《梁山伯等;一是描写侗族生活的剧目,主要有《吴勉》《顾老元》《秦娘美》《乃桃补桃》等。

流传剧目有《陈世美》《生死牌》《梅良玉》等。

侗戏是一种依靠戏师师徒相袭、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自我保护十分脆弱。目前,侗戏面临戏师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急需各级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传承保护。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责编:吴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