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月琴 >> 月琴发展 >> 正文 >> 正文

华县皮影五个人一台戏生旦净末丑一个人包场

来源:月琴 时间:2023/5/5

春节长假期间,西安有不少吃喝玩乐的传统场所,永兴坊是近几年刚刚崛起一个吃货聚集地。这里原地为唐朝魏征府邸旧址,西安市为了继续完善顺城巷历史风貌,充分彰显古城历史底蕴,扩大西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年在原址上依托西安古城墙建造的,为古城又添了一个美食休闲场所。和全国各地一样,从2月16日大年初一开始,这里也开启了“拥挤”模式,到处都是人潮涌动,美食飘香,排队等待。(本文照片均由陕西媒体摄影人惠振武拍摄)

永兴坊汇集了陕西各地特色美食经营户五十余家,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还有手工民俗技艺表演及各地名小吃。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唐城坊”的风貌,还能够品尝到来自陕西各地的正宗的民间美食小吃,还可以购买到原产地及现场用民俗老工艺加工的土特产、美食及旅游纪念品。

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到美食的制作中去,体验一下制作美食的过程。

同样的,这里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你的欣赏、体验。比如这里表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华县皮影戏,观众不仅可以在外面看,还可以到后台去看老艺人的具体操作过程。图为游客在后台拍摄老艺人的表演。

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因其主要流传于关中东府渭南二华、大荔一带,所以也称其为东路碗碗腔,是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享有“中华一绝”的美称。作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华县皮影以其唱腔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为主,演技精甚,唱腔委婉,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

在过去,华县皮影一般是一个班子5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钦、鼓等乐器。5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农闲时,华县皮影经常流动演出,在电影没有普及的年代,华县皮影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在永兴坊表演的华县皮影也是五个人一台戏,与过去相仿。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图为签手张田娃在表演皮影。

二是演唱功力极深。这个皮影戏的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图片最里面抱月琴的老者叫魏稳柱,是这个皮影戏班的团长,一个人唱尽戏中各种角色。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剧团一般仅有5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唢呐、号等20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4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图为表演间隙,老艺人们披着棉衣休息——由于演出时要出一身汗,不得不脱掉棉衣表演,休息时再将棉衣披上。

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碗碗腔将人生的沧桑细细吟唱;吃碗面,抽口旱烟,在透亮的白幕上,用跳动的精灵将古朴的梦想释放的得五彩缤纷。这就是华县皮影留给我们的艺术魅力。(本文照片均由陕西媒体摄影人惠振武拍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