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杨寿文,云南省剑川县弥沙乡弥井村人,今年57岁了。
农历四月初八是弥井村的“农耕节”,这一传统节日已经延续快年了,这一天要全村巡游、汇演、唱大戏,比春节要热闹和隆重。我遇到他时正拉二胡,一些白族老人在唱经,他躲在人群后面伴奏。
弥井村是一个白族村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过去盛产盐,富甲一方,也是古代盐马古道始发地。白族人信奉阿吒力教(是外来佛教与白族本教的结合),这些老奶奶农耕节前一天在庙里集中唱经做法事,这也是传承下来的一项活动。
杨寿文就躲在后面,拉着二胡给她们伴奏。他是本乡本土的农民,普通话说的不太好,我有些听不懂,但他戴的帽子让我好奇,如果在内地,这帽子是没人戴的,但在这里人们观念里没有那些杂念,民风民俗有很大不同,无论男女并不忌讳戴什么颜色的帽子。
第二天是农耕节正式日子,等我赶到活动场所时,杨寿文早早的赶来了,而且穿上了武将戏服,今天他要扮演大将军,是游行中护法的神仙。
杨寿文非常重视自己的角色,虽然在整个巡游过程中,他就是跟班或花絮,但对于他来说也是一场难得演出,一年只有一次,一生也是不多的展示机会。弥井村人自古就喜欢演戏,每个人都心中都有自己的角色。
杨寿文说他家有五亩地,两头牛、一匹马,还有15只羊,他平时是在山上早出晚归的放牧,同外面接触很少,也难得有这么清闲几天,农民一年天是没有休息的。
这是劳作了一辈子的人,看看他的手,满是老茧,而指甲盖深陷,这是病啊。
他撩起大腿给我看,说满身伤痕,山里人,一辈子同大山打交道,磕磕碰碰不算啥,但我看他的腿血管突出,有静脉曲张的迹象,要他去看看医生,他说那要花很多钱,他没有。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像很多当地的农民一样,杨寿文过去的生活很苦,没有读过几天书,他说自己是“吃玉米长大的”。
但吃玉米长大的杨寿文却又喜爱乐器,不仅会拉二胡,还会月琴、京胡,但他不会看曲谱,完全凭感觉和记忆。
杨寿文说他们家祖传都喜爱乐器,二胡更是几代人都会拉,他是从小受这种氛围的熏陶,慢慢的音乐入耳、入心了。虽然没有专业学过,但他是心中有乐谱,脑子里有旋律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675.html